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衰世與西法(晚清中國的舊邦新命和社會脫榫增訂版)(精)

  • 作者:楊國強|責編:王辰旭
  • 出版社:廣西師大
  • ISBN:9787559832054
  • 出版日期:2020/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769
人民幣:RMB 13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18世紀的中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遞相承接,構成了秦漢以來二千多年歷史里的最後一個盛世。而相隔不過數十年,人間的景象已在翻然大變中走入內憂外患交相困逼之間,遂使19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中國人不得不用「智勇俱困之秋」為修辭,以表述他們面對的「?古未有之變局」。之後是六十年代的「變局」演為九十年代的「危局」;九十年代的「危局」演為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殘局」。然則與「殘局」和「危局」互相對映的,無疑是中國人更深一層的「智勇俱困」。

作者介紹
楊國強|責編:王辰旭
    楊國強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     1948年出生,1985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陳旭麓先生。2003年被聘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尤其側重於晚清知識分子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史的研究。     代表作品     《晚清的士人與世相》(2008,2014,2017)     《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曾國藩、李鴻章及其時代》(2008)     《脈延的人文:歷史中的問題和意義》(2017)     《衰世與西法:晚清中國的舊邦新命和社會脫榫》     (增訂版,2020)

目錄
增訂版序
初版序
上編
從庚申到甲午:古今中西之間的衝擊與回應
智勇俱困之秋
「庚申之變」:創鉅痛深中的審視和省思
經世之學的延伸與中國近代化的歷史起點
中國人的歷史經驗和歷史經驗之外的世界
19 世紀後期中國兵工業的起始及其內在困境
華洋雜處:夷夏之防崩潰后的中國與西方
借法自強和進入了中國歷史的外國人
條約制度:西方世界與晚清中國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
中西交沖:晚清中國的傳教與教案
中外貿易和中國經濟牽入世界市場
分解和重組:自然經濟的變遷與變遷中的失路
衰世社會相
19 世紀後期中國的紳士與紳權
捐納、保舉和晚清的吏治失范
「丁戊奇荒」:衰世里的天災和賑濟
強鄰迫視與邊患四起
海國變比鄰:「馬嘉理案」的始末因果
日本侵台灣、滅琉球
中國、日本與朝鮮:從「壬午事變」到「甲午事變」
內亂外患與西北邊疆危機
中法戰爭
19 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越南與法國
士議激越和中法之間的交涉與衝突
越北、台灣、馬江:從宗藩義務到中法民族戰爭
力戰艱難之後的「倉卒而成和議」
西法入華和中國社會的節節變遷
天朝體制之後:外國使節覲見皇帝和中國派遣駐外公使
借法圖強催生的第一批留美學生
回應與衝擊(一):新疆建省和台灣建省
回應與衝擊(二):北洋艦隊
移接的富強:國家權力與近代企業的相互依傍和彼此扞格
以洋務為中心的三十年歷史與士大夫在古今中西之間的分化
中日戰爭:「大野招魂哭國殤」
「朝日變起」:日本用戰爭把中國拖入戰爭
平壤潰師,黃海重挫
兵火延及遼東、威海和一敗再敗之後的馬關議和
爭戰留下的震蕩:甲午乙未之際清流的重起和劇變
下編 舊道理和新思想之間
西潮與回瀾: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歷史
近代中國的兩個觀念及其通貫百年的歷史因果
歷史中的儒學
科舉制度的歷史思考
附: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社會和政治—《東方早報》訪談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