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第3版)(精)

  • 作者:編者:郭立安|責編:傅四周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363862
  • 出版日期:2020/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90
人民幣:RMB 1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生物工程下游技術》初版出版于1993年,第二版出版于2002年,發行至今被國內許多院校選作教材,也是相關研究單位和生產企業的技術參考讀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工程相關的下游技術有了巨大發展,這些新的技術亟待補充到書中,第三版聘請了國內多年在一線從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教學、研究及產業化工作的中青年科學家編寫。內容結構與前兩版基本一致,分為3篇。第1篇是生物反應器及大規模細胞培養。第2篇是目標產物的分離與純化。第3篇是目標產品分析檢測及質量控制。新版盡可能多地列舉了國內科研工作者的文獻,並將國內最新產業化成果介紹給讀者,希望能夠對我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工作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本書可作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發酵工程、食品工程等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生物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郭立安|責編:傅四周

目錄
第1篇  生物反應器及大規模細胞培養
第1章  生物反應器
  1.1  概述
    1.1.1  生物反應器的定義
    1.1.2  生物反應器的分類方法
  1.2  生物反應器的類型
    1.2.1  機械攪拌式生物反應器
    1.2.2  固定床生物反應器
    1.2.3  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
    1.2.4  氣升式生物反應器
    1.2.5  一次性生物反應器
    1.2.6  光生物反應器
  1.3  生物反應器的設計與放大
    1.3.1  生物反應器的放大
    1.3.2  生物反應器的規模縮小
  1.4  生物反應器內流體混合與物質傳遞
    1.4.1  生物反應器內的流體剪切力及流體混合
    1.4.2  生物反應器內的氣液傳質
參考文獻
第2章  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
  2.1  動物細胞培養概述
    2.1.1  發展歷程
    2.1.2  工業化應用
  2.2  影響動物細胞培養過程的關鍵因素及培養基組成
    2.2.1  動物細胞培養基成分及作用
    2.2.2  常用培養基設計
    2.2.3  國內外無血清培養基的工業化情況
    2.2.4  營養物質與代謝副產物間的關係
    2.2.5  培養環境因素
  2.3  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常用方法
  2.4  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操作方式
    2.4.1  分批培養
    2.4.2  流加培養
    2.4.3  半連續培養
    2.4.4  連續培養
    2.4.5  灌注培養
    2.4.6  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用生物反應器簡介
參考文獻
第3章  植物細胞培養技術
  3.1  概述
    3.1.1  發展歷程與應用現狀
    3.1.2  植物細胞培養特性
    3.1.3  發展前景
  3.2  植物細胞培養方法
    3.2.1  植物細胞懸浮培養
    3.2.2  植物細胞固定化培養
  3.3  植物細胞培養生產次生代謝物
    3.3.1  基本程序
    3.3.2  影響次生代謝物積累的因素
    3.3.3  提高次生代謝物產量的途徑

  3.4  植物細胞培養生產重組蛋白質
    3.4.1  宿主細胞
    3.4.2  基本程序
    3.4.3  提升重組蛋白質產量的措施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生物發酵技術
  4.1  微生物發酵技術歷史及應用
    4.1.1  微生物發酵技術發展歷史
    4.1.2  微生物發酵技術的應用
  4.2  微生物發酵工程
    4.2.1  育種
    4.2.2  菌種增殖及培養條件的選擇
    4.2.3  發酵方法
  4.3  基因重組微生物培養技術
    4.3.1  概述
    4.3.2  基因工程菌的培養
    4.3.3  工程菌的穩定性
    4.3.4  代謝副產物
    4.3.5  高密度培養
    4.3.6  培養過程的模擬
參考文獻
第2篇目標產物的分離與純化
第5章  細胞破碎、固液分離及原核表達蛋白質的復性技術
  5.1  概述
  5.2  細胞破碎
    5.2.1  細胞破碎方法及機理
    5.2.2  細胞破碎技術
  5.3  固液分離
    5.3.1  離心分離
    5.3.2  雙水相萃取
    5.3.3  泡沫分離法
    5.3.4  擴張床吸附技術
  5.4  變性蛋白質復性技術
    5.4.1  包含體
    5.4.2  蛋白質復性
  5.5  蛋白質摺疊液相色譜法
    5.5.1  凝膠排阻色譜法
    5.5.2  離子交換色譜法
    5.5.3  親和色譜法
    5.5.4  疏水相互作用色譜
    5.5.5  各種色譜復性方法比較
參考文獻
第6章  膜分離技術及在生物工程中的應用
  6.1  概述
    6.1.1  膜分離原理
    6.1.2  膜分離技術特點
    6.1.3  膜的種類
  6.2  膜分離技術類型與膜材料
    6.2.1  膜分離技術類型
    6.2.2  膜組件

  6.3  濃差極化與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6.3.1  膜污染與濃差極化
    6.3.2  影響膜污染的因素
    6.3.3  膜污染控制
    6.3.4  清洗方法
  6.4  膜分離技術在生物工程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7章  生物大分子色譜分離與純化
  7.1  基本理論
    7.1.1  計量置換理論
    7.1.2  短柱理論
  7.2  裝置和操作技術
  7.3  色譜條件及色譜純化工藝最優化
  7.4  色譜餅
參考文獻
第8章  無機基質高效色譜填料
  8.1  概述
  8.2  無機基質色譜填料
    8.2.1  常見無機基質
    8.2.2  無機基質的填料結構
    8.2.3  硅膠表面修飾和功能化
  8.3  無機基質正相色譜填料
    8.3.1  正相色譜填料種類與性質
    8.3.2  常見正相色譜填料
    8.3.3  正相硅膠應用案例
  8.4  無機基質反相色譜填料
    8.4.1  反相色譜填料種類與性質
    8.4.2  常見反相色譜填料
    8.4.3  反相硅膠應用案例
  8.5  無機基質親水作用色譜填料
    8.5.1  親水作用色譜填料的種類與性質
    8.5.2  常見的親水作用色譜填料
  8.6  無機基質離子交換色譜填料
    8.6.1  離子交換色譜填料的種類與性質
    8.6.2  以硅膠為基質的離子交換色譜填料的製備
  8.7  無機基質手性色譜填料
    8.7.1  手性色譜填料種類與性能
    8.7.2  常見以硅膠為基質的手性色譜填料
    8.7.3  硅膠基質手性色譜填料應用案例
  8.8  無機基質體積排阻色譜填料
    8.8.1  體積排阻色譜填料種類與性能
    8.8.2  常見以硅膠為基質的體積排阻色譜填料
  8.9  無機基質色譜填料研發新進展
參考文獻
第9章  有機聚合物基質色譜填料
  9.1  概述
  9.2  聚合物基質反相色譜填料
    9.2.1  聚合物反相色譜常用基質
    9.2.2  聚合物反相色譜填料與硅膠反相色譜填料的互補性
  9.3  聚合物基質離子交換色譜填料

    9.3.1  聚合物離子交換色譜常用基質
    9.3.2  聚合物離子交換色譜介質應用
  9.4  聚合物基質疏水相互作用色譜填料
    9.4.1  常用聚合物疏水作用色譜填料介紹
    9.4.2  疏水色譜技術的應用
  9.5  聚合物基質親和色譜填料
    9.5.1  常見聚合物基質親和色譜填料
    9.5.2  聚合物基質親和色譜填料與傳統糖類基質親和色譜填料對比
  9.6  聚合物基質色譜填料性能評價
    9.6.1  填料理化性質的表徵
    9.6.2  色譜填料性能的表徵
參考文獻
第10章  排阻色譜
  10.1  概述
    10.1.1  排阻色譜發展歷史
    10.1.2  排阻色譜分離原理
  10.2  多糖基質排阻色譜介質及使用方法
    10.2.1  排阻色譜介質
    10.2.2  排阻色譜介質選擇依據
  10.3  排阻色譜在生物工程產品純化中應用
    10.3.1  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
    10.3.2  蛋白質分子量測定
    10.3.3  蛋白質復性
    10.3.4  濃縮蛋白質溶液
    10.3.5  測定蛋白質構象轉化點
參考文獻
第11章  離子交換色譜
  11.1  概述
  11.2  蛋白質樣品的離子交換作用
    11.2.1  溶液中蛋白質帶電狀況
    11.2.2  離子交換過程
    11.2.3  離子交換色譜的蛋白質保留機理
  11.3  離子交換色譜介質結構及種類
    11.3.1  離子交換色譜介質結構
    11.3.2  離子交換色譜介質分類
    11.3.3  常見離子交換介質產品
  11.4  離子交換色譜使用條件選擇
    11.4.1  離子交換介質種類選擇
    11.4.2  柱子選擇
    11.4.3  流動相選擇
    11.4.4  洗脫模式
    11.4.5  流速、檢測波長及操作溫度選擇
    11.4.6  流動相樣品處理和上樣量
    11.4.7  使用步驟
  11.5  離子交換色譜在生物工程純化中的應用
    11.5.1  單克隆抗體純化
    11.5.2  去除內毒素
    11.5.3  血管抑素3A工程蛋白柱復性與純化
    11.5.4  蔗糖?不同離子交換介質純化
    11.5.5  獸用疫苗純化

    11.5.6  基因重組人血紅蛋白純化
    11.5.7  基因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純化
參考文獻
第12章  親和色譜
  12.1  概述
    12.1.1  親和色譜發展歷程
    12.1.2  親和色譜特點
  12.2  親和色譜分離原理及操作
    12.2.1  分離原理
    12.2.2  基本操作步驟
  12.3  親和色譜介質組成、分類及影響分離因素
    12.3.1  親和色譜介質組成
    12.3.2  親和色譜分類
    12.3.3  影響親和色譜分離的因素
  12.4  親和色譜在生物大分子純化中的應用
    12.4.1  蛋白質A/G為親和配體的抗體純化
    12.4.2  單克隆抗體作為親和配體純化蛋白質
    12.4.3  金屬螯合親和色譜純化重組蛋白質
    12.4.4  染料親和色譜純化蛋白質
    12.4.5  其它新型親和色譜純化技術
    12.4.6  親和色譜應用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參考文獻
第13章  疏水作用色譜和反相色譜
  13.1  疏水色譜概述
    13.1.1  基本原理
    13.1.2  作用機理
  13.2  疏水色譜介質組成及分離條件選擇
    13.2.1  介質基本組成
    13.2.2  常用介質
    13.2.3  分離蛋白質時的條件選擇
    13.2.4  操作過程
  13.3  反相色譜概述
    13.3.1  蛋白質在反相色譜中的作用機理
    13.3.2  反相色譜分離條件選擇
  13.4  疏水色譜與反相色譜的異同
    13.4.1  疏水色譜與反相色譜分離機理相同
    13.4.2  疏水色譜與反相色譜介質配體
    13.4.3  疏水色譜與反相色譜流動相組成與洗脫能力比較
    13.4.4  溫度影響
    13.4.5  疏水色譜與反相色譜的應用
  13.5  疏水色譜及反相色譜在蛋白質純化中的應用
    13.5.1  疏水色譜在蛋白質純化中的應用
    13.5.2  反相色譜在蛋白質純化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4章  製備色譜及工藝優化
  14.1  概論
    14.1.1  製備色譜的定義
    14.1.2  蛋白質製備色譜純化工藝現狀
    14.1.3  製備色譜與傳統分析色譜異同
  14.2  製備色譜評估參數

    14.2.1  負載量
    14.2.2  評估參數
  14.3  製備色譜最佳純化條件建立
    14.3.1  色譜技術之間相容性選擇原則
    14.3.2  最佳純化條件建立
  14.4  蛋白質色譜純化的工藝優化
    14.4.1  色譜純化工藝建立前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4.4.2  蛋白質純化基本工藝流程
  14.5  製備色譜在蛋白質純化方面的應用
    14.5.1  血液製品純化
    14.5.2  基因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純化
    14.5.3  胰島素純化
    14.5.4  疫苗純化
    14.5.5  單克隆抗體藥物純化
參考文獻
第3篇目標產物分析檢測及質量控制
第15章  電泳技術
  15.1  薄層電泳
    15.1.1  薄層電泳原理
    15.1.2  薄層電泳應用
  15.2  凝膠電泳
    15.2.1  凝膠電泳原理
    15.2.2  凝膠電泳應用
    15.2.3  二維凝膠電泳
  15.3  毛細管電泳
    15.3.1  毛細管電泳原理
    15.3.2  毛細管電泳分類
    15.3.3  毛細管電泳應用
  15.4  自由流電泳
    15.4.1  載體自由流電泳
    15.4.2  無載體自由流電泳
    15.4.3  自由流電泳應用
參考文獻
第16章  生物質譜技術
  16.1  生物質譜原理
  16.2  生物質譜技術應用
    16.2.1  蛋白質定性分析
    16.2.2  蛋白質鑒定方法
    16.2.3  蛋白質磷酸化分析方法
    16.2.4  蛋白質糖基化分析方法
    16.2.5  蛋白質定量分析
參考文獻
第17章  蛋白質產品分析技術
  17.1  蛋白質含量測定
    17.1.1  紫外吸收法
    17.1.2  考馬斯亮藍法
    17.1.3  雙縮?法
    17.1.4  福林?酚試劑法
    17.1.5  二辛可寧酸法
  17.2  蛋白質氨基酸序列、?譜、二硫鍵及純度分析

    17.2.1  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分析
    17.2.2  蛋白質?譜分析
    17.2.3  蛋白質二硫鍵分析
    17.2.4  蛋白質純度分析
  17.3  生物藥品中的痕量雜質檢測技術
    17.3.1  生物藥品中雜質的來源及分類
    17.3.2  生物技術產品中痕量無機雜質分析檢測技術
    17.3.3  生物技術產品中痕量有機雜質分析檢測技術
  17.4  生物技術產品中大分子雜質檢測技術
    17.4.1  痕量DNA殘留檢測技術
    17.4.2  生物藥物中蛋白質類雜質檢測方法及質量控制
    17.4.3  生物製品生物安全性檢查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