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資源與社會的關係是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本書以商周時期銅器資源為中心,首先進行系統性的考古學研究,然後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結合的思路全面複原了商周時期銅器的生產和流通體系。
在此基礎上,作者結合其他類別的資源,參考考古學材料以及甲骨卜辭和金文等文獻資料,提出早中商時期、晚商時期和西周時期存在著各具特徵的資源流通模式。三個時期可分別用「築城聚珍」「器料官營」以及「授命分器」來概括。最後,作者以中心與周邊的關係為視角,闡釋了資源與社會的互動過程及其機理。
本書以全新的思路與方法系統性地構建起商周時期的資源與社會體系,同時也為考古和科技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者介紹
黎海超|責編:郭鵬
黎海超,男,1988年生,內蒙古赤峰人。于武漢大學考古系獲本科、碩士學位,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牛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副教授(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文物分析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為商周考古、科技考古。目前已在《考古》《江漢考古》《考古與文物》、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rchaeometr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出版專著《金道瓷行——商周時期北方地區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特別資助等各類項目多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 商周時期青銅器生產體系及礦料來源研究
二 商周時期其他類別資源的研究
三 相關的理論性探索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 研究目的與思路
二 微量元素分組法的原理與應用
第四節 本書研究採用的相關標準
一 分期標準
二 數據測量和採集標準
第二章 商時期——由「築城聚珍」到「器料官營」
第一節 商時期的採礦與鑄銅遺址研究
一 採礦遺址研究
二 鑄銅遺址研究
第二節 「築城聚珍」——早、中商時期以城為中心的資源獲取模式
一 商文化區域內的中央與地方——鄭州商城與盤龍城
二 商文化區域外的周邊地區——中商時期的城洋銅器群
三 小結
第三節 「器料官營」——晚商時期的銅器流通體系
一 商文化區域內的銅業資源分配
二 商文化區域內、外間的資源流通
第三章 「授命分器」——西周時期的銅器流通體系
第一節 西周時期的採礦、鑄銅遺址研究
一 採礦遺址研究
二 鑄銅遺址研究
第二節 西周時期的銅器流通體系
一 姬姓諸侯
二 非姬封國
三 腹心之地——周原遺址
四 王土之外——高砂脊與炭河裡遺址
五 其他地點
第三節 金文所見的銅料與銅器
一 帶「金」字銘文
二 帶「作」字銘文
三 小結
第四章 資源與社會
第一節 初現分封——早、中商時期
一 早、中商時期的銅器生產格局
二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流通
三 中心與周邊視角下的資源流通
第二節 集權之始——晚商時期
一 晚商時期的銅器流通體系及銅料流通網路
二 商王朝與長江流域土著文化的關聯
三 中、晚商之變一資源、政體、禮制
第三節 分封定國——西周時期
一 西周銅器的流通體系
二 原始瓷器的流通
三 資源體系與分封制度
第四節 商周時期的資源流通模式——王朝資源系統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