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四川漢劇史論

  • 作者:王淼//易傳志|責編:黃艷華//張霞
  • 出版社:中國戲劇
  • ISBN:9787104049401
  • 出版日期:2020/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3
人民幣:RMB 9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四川漢劇的百年歷史為研究對象,從戲曲史的角度切入,從歷史、理論、演員、劇本、史料五個維度研究四川漢劇這一瀕危劇種。四川漢劇是1949年之後逐漸成熟的一個地方劇種,屬於皮黃腔系統,基本認為從陝西南部安康、漢中一帶的漢調二黃傳入四川后形成的一個新的劇種。由於傳入歷史悠久,在和四川本土文化的長期融合發展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既不同於陝西的漢調二黃,又不同於湖北漢劇。其在遵循皮黃腔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無論是唱腔還是念白,都加入了四川話的發音,融入了本土的幽默化表演,且對川劇胡琴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以劉九強、李天文為代表的老藝人對川劇演員課徒傳藝上來體現的。四川漢劇伴隨著湖廣填四川、陝商(西商)入川貿易而發生成長起來,主要流傳在四川成都、綿陽、溫江、德陽(廣漢)一帶,以老陝班、三和班、溫江漢劇團(廣漢縣劇團)為主要載體,演員主體從陝西人為主到四川人為主,劇目主要以皮黃腔傳統劇目如《二度梅》《打龍棚》《牧虎關》等為主,逐漸形成了以凈、生、青衣為主的藝術風格。由於歷史原因,四川漢劇幾經波折,屬於四川本土的瀕危劇種,本書對於該劇種的傳承保護起到記載、追蹤、整理的作用。

作者介紹
王淼//易傳志|責編:黃艷華//張霞

目錄
拯救瀕危劇種,探尋戲曲之路
四川漢劇史論·引言
第一章  四川漢劇的源頭
  第一節  四川漢劇研究的必要性與價值
  第二節  漢劇探源
  第三節  漢調二黃與湖北漢劇之爭
  第四節  楊氏父子與漢調二黃
第二章  漢調二黃入川與漢劇形成
  第一節  商業貿易助推戲曲流動
  第二節  入川道路:蜀道
  第三節  清代川陝兩地二黃戲的交流
  第四節  重慶漢劇
第三章  1949年後四川漢劇的發展
  第一節  漢劇團成立之前的四川戲曲
  第二節  廣漢:川北重鎮
  第三節  一次演出——四川省戲曲劇團青少年演員觀摩演出
  第四節  一位伯樂——朱丹南
  第五節  溫江漢劇團簡史
第四章  重要藝人藝術小傳
  劉九強
  岳易鳳
  李天文
  周九吉
  李順采
  蘇德勝
  劉明桃
  周泗洪
  苟紹楠
  李紹坤
  王宜培
  鬍子秀
  龐加林
  楊文輝
  易俗
  陳開福
  楊德貴
  廖世勇
  李志華
  李莎
  早期漢二黃相關藝人
  楊金年
  查來松
  鄧天滿
第五章  溫江漢劇團演職員一覽表
第六章  溫江漢劇團(廣漢縣劇團)大事記
第七章  四川漢劇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  漢劇的行當
  第二節  四川漢劇的唱念做打
  第三節  四川漢劇音樂
第八章  四川漢劇劇本

  二度梅
  牧虎關
  打龍棚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