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

  • 作者:何澤恆|責編:朱利國//馬翀//趙慶豐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58348
  • 出版日期:2020/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23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研究先秦儒、道兩家的學術論文十七篇,內容涉及《周易》經傳,《論語》《孟子》《大學》《老子》等多種傳統元典,目的是通過對傳統元典的再解讀,揭示先秦時代的中國文化精神。
    窮源溯流、兼顧辭章考據,義理相貫、辨別古今異解,是本書學術路徑上的最大特色。與那些根基不穩、徒發空泛之論相比,本書均屬作者沉潛涵泳、推陳出新之心得,體現了作者所具有的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和豐厚的人文精神底蘊,是一本研究先秦時代的中國文化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介紹
何澤恆|責編:朱利國//馬翀//趙慶豐
    何澤恆,廣東中山人。1950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1973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90年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鄭騫、屈萬里、錢穆等台大名師。曾跟隨錢氏治中國學術史二十載,為錢氏入室弟子;負責錢氏遺書編務凡七個春秋,成《錢賓四先生全集》(54冊)。研究領域涉及《周易》,「四書」,《老子》《莊子》《孫子兵法》,中國經學史,宋代學術,清代學術等方面。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歐陽修之經史學》《王應麟之經史學》《焦循研究》等。

目錄
自序
一、《易·坤·六二》爻義重探
  (一)《坤》卦六二爻辭的句讀
  (二)先秦漢魏以來解讀的兩個方向
  (三)近時學者的新解及其缺失
  (四)傳統解讀中的別解及其不足
  (五)對別解的修正和補充
  (六)結論
  後記
二、《易傳》「參天兩地」訓義檢討
  (一)從章旨論「參天兩地」的屬性
  (二)漢晉「參天兩地」的幾種主要解釋
  (三)宋代朱熹的新說
  (四)另一可能的解讀
三、《易傳》「參伍錯綜」義解商兌
  (一)「參伍錯綜」在《易傳》中的指涉
  (二)虞翻的註解
  (三)孔穎達的疏解
  (四)朱熹的解讀
  (五)「古語」中的「參伍」
  (六)《易傳》的「參伍錯綜」
  (七)「參伍」餘響
  (八)結論
四、略論《周易》古占
  (一)筮法與變卦
  (二)朱子占例
  (三)《左傳》《國語》占例
  (四)《火珠林》《易》占無當於古法
五、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複議
  (一)司馬遷述孔子所作《易傳》之範圍
  (二)孔子五十以學《易》
  (三)孔門傳《易》說
  (四)帛《易》佚傳與孔子
  (五)結語
六、論上博楚竹書《周易》的易學符號與卦序
  (一)前言
  (二)濮說大要及其立論依據
  (三)「非覆即變」不足以定卦序
  (四)竹書符號是否代表陰陽變化
  (五)簡文非出一手所抄
  (六)符號與卦序的關係
  (七)結語
七、雜論楚竹書《周易》異文的可能價值
  (一)今本經文形成可能的過程
  (二)從簡本異文推測《彖》《象》傳的形成
  (三)簡本異文提供的可能解讀
  (四)簡本有助於判定帛本異文之得失
八、《論語》「父在觀其志」章義辨
  (一)兩派主題的爭議
  (二)由主題認知差異所衍生的文字歧解

  (三)若干異解的檢討
  (四)「三年無改」的質疑
  (五)孔子論孝的其他言論
  (六)朱子的主張
  (七)結論
  後記
九、《論語》「子畏於匡」義解
  (一)前言
  (二)《論語》「子畏於匡」的歧解
  (三)《禮記》「三不吊」之「畏」
  (四)論「畏」「威」相通
  (五)結論
  後記
十、《論語》《孟子》中所說的「權」
  (一)《語》《孟》言「權」諸條與「權」義的引申
  (二)《公羊傳》的界說及其流衍
  (三)宋明儒的經權合一說
  (四)清儒的趨時變通說
  (五)對《公羊》經權說的誤解
  (六)孔孟所言「權」的真實含義
十一、《大學》格物別解
  (一)前言
  (二)鄭玄「來事」說及其解讀
  (三)程朱「窮理」說
  (四)象山「窮理」說與陽明「正物」說
  (五)明末清初以下格物新義
  (六)《易傳》「物」字別義
  (七)由《易傳》「物」義會通《大學》「物有本末」
  (八)若干舊解的回顧
  (九)結論
  (十)餘論
十二、《老子》首章舊義新解
  (一)前言
  (二)「無名」「有名」與「無」「有」的異讀
  (三)「常無欲」「常有欲」與「常無」「常有」的異讀
  (四)從《老子》文意用語來考察古讀
  (五)古本句讀的通解
  (六)「同出異名」解
  (七)《老子》「本無生有」之旨
  (八)結論
十三、《老子》「寵辱若驚」章舊義新解
  (一)前言
  (二)「寵為下」異文的討論
  (三)以《庄》解《老》與魏晉以下的詮解變異
  (四)從「托天下」論本章主旨
  (五)「寵辱若驚」本義
  (六)「貴大患若身」本義
  (七)「無身」解
  (八)成語「受寵若驚」的本義與轉化
十四、《老子》「上德」「下德」義解及其相關問題

  (一)「下德」問題的爭訟和解決
  (二)「失道」衍生的問題
  (三)「崇本舉末」與「崇本息末」的異同
  (四)「愚」非愚暗
  (五)結論
十五、從《老子》傳本的形成論老子生平異說
  (一)老子生平的傳說及其疑義
  (二)《老子》書的傳本與出土文獻
  (三)從三種出土文獻探究今本《老子》的形成過程
  (四)從《老子》傳本的形成推論老子的生平傳說
  (五)先秦學術的「言公」現象
  (六)《老子》與《道德經》的名稱
十六、經與經學
  (一)經的名義原始與演變
  (二)孔子與六經的關係
  (三)新儒家與經學的建立
  (四)經學與政治社會的關係
十七、略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定勝天」思想
  (一)前言
  (二)「人定勝天」的語源
  (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與《中庸》的「贊天地之化育」
  (四)唐代的天人討論
  (五)北宋的「人定勝天」思想內涵
  (六)南宋以下「人定勝天」的語義轉化及其應用
  (七)字面衍化分歧后的顛倒運用
  (八)從現代詞書的定義看「人定勝天」意涵的最新轉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