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施普林格氣味手冊(中)(精)

  • 作者:編者:(德)安德莉亞·比特納|責編:張析|譯者:王凱//蔣舉興//馮濤//劉強//者為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652652
  • 出版日期:2020/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966
人民幣:RMB 23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套書(上、中、下三冊)根據原著2017版翻譯,分別從氣味分子特徵及其合成路徑、食品和風味、氣味分析及感官評價、氣味感知和生理效應、氣味感知的心理生理特徵、人體氣味及其對溝通和行為的影響、語言與文化中的氣味等方面對氣味和氣味物質進行了較全面的介紹。本冊共計26章,主要闡述了人體嗅覺生理結構和感知機制、氣味生理效應、氣味感知的生理心理研究、人體氣味化學分析、信號交流和行為影響等內容。
    本套書可供從事或對日常生活中各種氣味感興趣的讀者使用,如氣味嗅辨員、感官受體研究人員、生理心理學家、食品工程師、調香師、香精香料技術人員、化學家、愛好氣味的個人和普通讀者。

作者介紹
編者:(德)安德莉亞·比特納|責編:張析|譯者:王凱//蔣舉興//馮濤//劉強//者為
    安德莉亞·比特納,于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攻讀食品化學本科學位,1995?2002年在德國食品化學研究中心(DFA)和慕尼黑工業大學完成了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2007年擔任教授后,還兼任兩個職位,一個是德國弗勞恩霍夫過程工程與包裝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and Packaging IVV)的創始人兼感官分析部主任,另一個是德國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at (FAU) Erlangen-Nurnberg?的氣味和香氣研究小組組長。Andrea的研究成果曾獲多項榮譽,包括德國化學會食品化學部頒發的Kurt-Taufel青年科學家獎(201O年)、美國化學會食品和農業部頒發的青年學者獎(2011年)、達能創新獎(與Caroline Siefarth共同獲得,2012年)和紐迪希亞科學獎(2013年)。自2012年以來,Andrea在埃爾朗根的FAU擔任香氣研究教授。     Andrea的專業方向包括香氣、香味和常見氣味中主要氣味物質的表徵,具體而言,Andrea以鑒別和表徵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典型香氣、香料、香水和氣味中的主要成分而聞名。Andrea的工作基於將氣味分子的化學分析和人類感官表徵相結合,對從食物到現代人造材料的氣味進行分離和重建,其專業領域擴展到通過在線監測氣味的分散傳遞過程以實現氣味釋放的表徵。如Andrea闡明了食物基質、唾液、黏膜、咀嚼和吞咽對風味釋放和感知的綜合影響的重要性。基於氣味接觸和攝取相關的生理過程,Andrea最近的研究方向為氣味物質通過呼吸、尿液、汗液和母乳進行的氣味吸入、吸收、生物轉化和消除的葯代動力學。Andrea的研究旨在提高對人類生活中氣味及其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對日常生活中的氣味,其目標是將技術、化學或生理結合起來為氣味研究提供新方法。與嗅覺相關的新的或改良的技術、方法、工藝和分析工具是Andrea研究更進一步的方向,最終目的是將化學、分析、材料和過程工程科學與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和生理學聯繫起來,進行跨學科的交叉研究。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原書前言
原書主編簡介
第22章  氣味感知
  22.1  嗅覺系統的結構
  22.2  嗅覺感覺神經元
    22.2.1  電化學信號傳導
  22.3  氣味識別
    22.3.1  編碼氣味受體的基因多樣性
    22.3.2  氣味受體蛋白的分子結構
  22.4  氣味受體基因的表達
    22.4.1  空間表達方式
    22.4.2  神經元與受體一一對應規則
  22.5  嗅覺神經元氣味受體特異性傳導路徑
    22.5.1  嗅覺感覺圖的結構
參考文獻
第23章  鼻周圍受體的生理機制
  23.1  嗅上皮中的外源性代謝?
  23.2  細胞色素P450?
  23.3  探索嗅覺P450?的底物和抑製劑範圍
  23.4  生物轉化?在嗅覺中作用的動物試驗證據
  23.5  人體嗅覺感受器研究
  23.6  討論
參考文獻
第24章  氣味物質在人體內的代謝
  24.1  代謝和吸收的基礎機制
    24.1.1  階段1:官能團化
    24.1.2  階段2:生物結合
    24.1.3  階段3:排泄
  24.2  重要氣味類型的代謝
    24.2.1  醇和醛
    24.2.2  酯類
    24.2.3  硫醇
    24.2.4  ?烯類
    24.2.5  苯丙烷類
  24.3  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25章  副嗅系統
  25.1  嗅覺的子系統組織
  25.2  犁鼻系統
    25.2.1  犁鼻器信號傳導的分子和細胞學機制
    25.2.2  副嗅系統的解剖結構
    25.2.3  信息素
  25.3  間隔器
  25.4  Gruneberg神經節
  25.5  主嗅上皮中的非經典嗅覺信號傳導通路
    25.5.1  表達微量胺相關受體(TAAR)的神經元
    25.5.2  表達受體鳥?酸環化?-D(GC-D)的神經元
  25.6  人類副嗅系統?

  25.7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第26章  氣味感知障礙
  26.1  嗅覺喪失的流行病學
  26.2  嗅覺障礙的定義
    26.2.1  嗅覺定量障礙
    26.2.2  嗅覺定性障礙
  26.3  耳鼻喉科檢查
  26.4  調查問卷
  26.5  嗅覺測試的心理物理學方法
  26.6  電生理/影像技術
    26.6.1  嗅電圖(EOG)
    26.6.2  化學感受事件相關電位(CSERP)
    26.6.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
  26.7  嗅覺障礙的原因和癥狀
    26.7.1  昀常見的原因
    26.7.2  不常見的病因
  26.8  癥狀/生活質量
  26.9  嗅覺障礙的自發性恢復
  26.10  嗅覺障礙的治療
    26.10.1  SND相關嗅覺喪失的手術治療
    26.10.2  SND相關嗅覺喪失的保守治療
    26.10.3  URTI后/創傷后嗅覺喪失的保守治療
  26.11  結束語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27章  人和動物的嗅覺能力比較
  27.1  嗅覺靈敏度
  27.2  嗅覺辨別能力
  27.3  物種間嗅覺能力的定性比較
    27.3.1  收集關於化學環境的信息
    27.3.2  覓食和食物選擇
    27.3.3  空間定位
    27.3.4  社會交往
    27.3.5  生殖
    27.3.6  學習與記憶
  27.4  總結
參考文獻
第28章  哺乳動物嗅覺受體的異位表達
  28.1  異位表達的嗅覺受體的發現
  28.2  異位表達OR的功能性
  28.3  嗅覺受體作為細胞間識別分子
  28.4  遷移和尋路過程中的嗅覺受體
  28.5  嗅覺受體的診斷和治療潛力
  28.6  異位表達的嗅覺受體的內源性配體
  28.7  嗅覺受體在非嗅覺組織中的信號傳導通路
  28.8  真的是異位表達嗎?
  28.9  異位表達的OR研究:挑戰和前景
參考文獻
第29章  香料和氣味物質:TRP通道的激活劑
  29.1  TRP通道——嗅覺、化學感受和味覺

  29.2  激活TRP通道的植物次生化合物
  29.3  香料的健康益處
  29.4  TRP通道激活劑的負面作用
  29.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0章  氣味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30.1  識別抗炎活性氣味化合物的意義
    30.1.1  氣味化合物的化學分析進展
    30.1.2  傳統醫學中用於治療炎症的氣味化合物
    30.1.3  氣味化合物的傳統應用
  30.2  抗炎活性的潛在機制
    30.2.1  Toll樣受體的抗原檢測
    30.2.2  參與炎症的細胞內信號通路
    30.2.3  TLR信號誘導的促炎性因子
  30.3  氣味化合物抗炎活性的評估
    30.3.1  研究氣味抗炎作用的體外細胞模型
    30.3.2  研究氣味物質抗炎作用的體內和體外實驗環境
  30.4  抗炎氣味物質的識別
    30.4.1  氣味化合物預吸收的抗炎作用
    30.4.2  氣味化合物吸收后的抗炎活性
  30.5  風險評估
    30.5.1  側柏酮的毒性
    30.5.2  丁香酚及相關化合物的毒性
  30.6  總結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31章  氣味物質的皮膚致敏作用
  31.1  皮膚致敏的分子機制
  31.2  重點氣味物質的致敏分子結構類別
    31.2.1  脂肪醛
    31.2.2  芳香醛
    31.2.3  α,β-不飽和醛
    31.2.4  α,β-不飽和醇
    31.2.5  α,β-不飽和酮
    31.2.6  取代酚
    31.2.7  活性酯
    31.2.8  ?烯類
  31.3  皮膚致敏試驗
    31.3.1  動物試驗
    31.3.2  人體試驗——預測性和診斷性試驗
    31.3.3  體外/電腦模型評估
  31.4  氣味過敏的流行病學
    31.4.1  皮膚病患者的香精過敏
    31.4.2  一般人群的香精過敏
    31.4.3  控制皮膚致敏的風險評估和管理
參考文獻
第32章  新生兒芳香療法
  32.1  新生兒芳香療法數據
    32.1.1  新生兒芳香療法和疼痛數據
    32.1.2  新生兒應激的芳香療法
    32.1.3  芳香療法與新生兒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綜合征

    32.1.4  新生兒芳香療法和能量消耗
    32.1.5  研究的缺陷
  32.2  可能的解釋
    32.2.1  從生理學角度考慮
    32.2.2  與成人研究相比對
    32.2.3  本質
  32.3  新生兒學相關研究和芳香療法
參考文獻
第33章  皮層嗅覺處理
  33.1  嗅覺
  33.2  嗅上皮
  33.3  嗅球
  33.4  中樞嗅覺通路和網路
  33.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4章  氣味效價感知的行為和神經決定因素
  34.1  氣味效價和行為
    34.1.1  氣味效價感知與適應行為的相關性
    34.1.2  在實驗環境中評估氣味效價感知
  34.2  氣味效價的決定因素
    34.2.1  分子特徵對氣味效價感知的影響
    34.2.2  對氣味效價感知的背景影響
  34.3  人類大腦中的效價編碼
    34.3.1  氣味的皮層下和邊緣處理——自動威脅檢測的途徑?
    34.3.2  皮層對象處理對氣味效價感知的作用
  3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5章  氣味和情緒
  35.1  情緒是一種多元現象
  35.2  基本情緒
  35.3  維度方法
  35.4  超出效價:感覺的情況
  35.5  從傳統模型到評估
  35.6  情緒在嗅覺中的功能
  35.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6章  厭惡性嗅覺條件反射
  36.1  關於參與哺乳動物厭惡性嗅覺條件反射的神經迴路剖析
  36.2  厭惡性嗅覺條件反射誘導的結構和功能可塑性
    36.2.1  體感刺激US
    36.2.2  化學感受刺激
    36.2.3  自然發生的CS-US關聯
  36.3  臨床適用性
    36.3.1  焦慮和創傷相關疾病
    36.3.2  多發性化學物質過敏
    36.3.3  治療前化療噁心
    36.3.4  成癮和物質相關性病癥
    36.3.5  嗅覺厭惡條件反射的低效治療
  36.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7章  依賴性記憶中氣味線索的作用
  37.1  基於氣味的背景依賴性記憶
  37.2  自傳體嗅覺記憶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8章  嬰兒和兒童對氣味的識別
  38.1  胎兒鼻腔化學感受
    38.1.1  羊水氣味
    38.1.2  胎兒化學感受
  38.2  新生兒
    38.2.1  性質
    38.2.2  強度
    38.2.3  空間位置
    38.2.4  熟悉/陌生
    38.2.5  愉悅效價
  38.3  從語前嬰兒至青春期前兒童
    38.3.1  性質
    38.3.2  強度
    38.3.3  熟悉/陌生
    38.3.4  愉悅效價
  38.4  結論和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9章  嗅覺和進食行為
  39.1  代謝對氣味感知的影響
  39.2  氣味暴露的預期影響
  39.3  消耗
  39.4  鼻腔氣味對進食行為的影響
  39.5  方法學考量
  39.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0章  嗅覺與睡眠
  40.1  睡眠:結構和測量
    40.1.1  NREM
    40.1.2  睡眠1期(N1)
    40.1.3  睡眠2期(N2)
    40.1.4  慢波睡眠(SWS或N3)
    40.1.5  REM(R)
    40.1.6  覺醒和不眠(W)
  40.2  睡眠的生理機制
    40.2.1  動物為什麼會睡覺?
  40.3  不同於大多數形式的感官刺激:嗅覺刺激不會幹擾睡眠
    40.3.1  純嗅覺氣味和輕微的三叉神經氣味物質不會引起清醒
  40.4  氣味可起到助眠作用:從芳香療法到神經科學
  40.5  睡眠中嗅覺信息的處理
    40.5.1  嗅覺神經生理學的獨特性可能是睡眠與嗅覺之間獨特相互作用的基礎
  40.6  嗅覺系統和清醒-睡眠調節系統高度相關
  40.7  嗅覺在睡眠期間心理活動中作用的研究
    40.7.1  氣味作為記憶和鞏固研究的線索
    40.7.2  在睡眠中學習新的嗅覺關聯

    40.7.3  氣味刺激對夢境的影響
  40.8  嗅覺和睡眠障礙
    40.8.1  睡眠中施用氣味治療睡眠呼吸障礙
  40.9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41章  鼻內三叉神經系統
  41.1  三叉神經系統的神經解剖結構概略
    41.1.1  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核
    41.1.2  中樞神經系統信號處理的解剖結構
  41.2  化學感受三叉神經的神經解剖結構
    41.2.1  外周結構和受體
    41.2.2  中樞神經信息處理的結構
  41.3  三叉神經感覺
    41.3.1  受體和知覺
  41.4  三叉神經系統的評估
    41.4.1  行為學方法
    41.4.2  電生理方法
    41.4.3  腦部成像
  41.5  嗅覺與三叉神經系統間的相互作用
    41.5.1  刺激
    41.5.2  間接相互作用
    41.5.3  外周相互作用
    41.5.4  中樞水平的相互作用
  41.6  三叉神經系統的臨床方面
    41.6.1  嗅覺功能障礙和三叉神經感覺
    41.6.2  三叉神經功能障礙與嗅覺感覺
致謝
參考文獻
第42章  嗅覺感覺中的交叉模式整合
  42.1  鼻前嗅覺和鼻后嗅覺
    42.1.1  概念定義
    42.1.2  鼻前嗅覺與鼻后嗅覺的比較
  42.2  嗅覺和其他感覺線索間的交叉模式對應
    42.2.1  嗅覺和視覺線索間的交叉模式對應
    42.2.2  嗅覺和味覺線索間的交叉模式對應
    42.2.3  嗅覺和聽覺線索間的交叉模式對應
  42.3  視覺線索對嗅覺感覺的影響
    42.3.1  雙模式線索間的一致性
    42.3.2  文化背景
  42.4  味覺線索對嗅覺感覺的影響
    42.4.1  雙模式線索間的一致性
  42.5  聽覺線索對嗅覺感覺的影響
    42.5.1  雙模式線索間的一致性
    42.5.2  文化背景
    42.5.3  背景聲音
  42.6  三叉神經線索對嗅覺感覺的影響
    42.6.1  雙模式線索間的一致性
    42.6.2  三叉神經線索誘導的氣味定位
    42.6.3  三叉神經線索誘導的嗅覺感覺
  42.7  觸覺線索對嗅覺感覺的影響

    42.7.1  雙模式線索間的一致性
    42.7.2  黏度和硬度的影響
  42.8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3章  人體氣味的分析和化學
  43.1  人體汗液
    43.1.1  人體腋下氣味的分析
    43.1.2  羧酸
    43.1.3  硫化物
    43.1.4  甾類化合物
  43.2  人尿液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43.2.1  人尿液氣味的分析
    43.2.2  羧酸
    43.2.3  硫化物
    43.2.4  含氮化合物
    43.2.5  酚類
    43.2.6  其他氣味化合物
  43.3  人糞便和坑廁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43.3.1  糞便氣味分析
    43.3.2  羧酸
    43.3.3  硫化物
    43.3.4  含氮化合物
    43.3.5  酚類
    43.3.6  其他氣味化合物
  43.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4章  人體腋下氣味的生化和遺傳
  44.1  細菌在氣味形成中的重要性
  44.2  腋下定植形成特殊氣味的細菌群
  44.3  人腋下分泌的特異性氣味前體
    44.3.1  酸的前體
    44.3.2  巰基烷醇的前體
    44.3.3  類固醇的前體
  44.4  腋下細菌中的臭味釋放?及相應基因
    44.4.1  酸釋放?
    44.4.2  釋放巰基烷醇的?
    44.4.3  類固醇形成
  44.5  人類個體中釋放的氣味指紋
  44.6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對前體釋放是否有影響?
  44.7  對氣味形成和ABCC11多態性的種族影響
  44.8  展望:更有針對性的香體劑
參考文獻
第45章  個體間體味差異
  45.1  人格
  45.2  性取向
  45.3  激素影響
  45.4  飲食
  45.5  疾病和障礙
    45.5.1  代謝性疾病
    45.5.2  感染性疾病

    45.5.3  腫瘤
    45.5.4  精神疾病
  45.6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46章  人體氣味的處理
  46.1  嗅覺不敏感的謬論
  46.2  人體的化學信號
  46.3  人類發送者如何產生化學信號?
    46.3.1  腋窩區的腺體系統
    46.3.2  腋窩微生物群
    46.3.3  化學信號中有哪些組分?
  46.4  用於實驗的人體腋窩化學信號
    46.4.1  對體味供者的限制
    46.4.2  採樣介質
    46.4.3  採樣類型
    46.4.4  採樣的時間點和採樣時長
    46.4.5  樣本保存
  46.5  人類化學信號的中樞性處理
    46.5.1  枕葉皮層
    46.5.2  角回
    46.5.3  前(后)扣帶回皮層
  46.6  避免危害的人體化學信號
    46.6.1  自我-其他個體的識別
    46.6.2  不同類型的其他個體:從親屬到陌生人
    46.6.3  與短暫性危害相關的化學信號:行為學證據
  46.7  對涉及避免危害的人類化學信號的中樞處理
    46.7.1  自身體味可激活自我-他人識別系統中的區域
    46.7.2  人體對他人體味熟悉程度的神經編碼
    46.7.3  威脅性體味及其神經相關性
  46.8  人體化學信號的臨床前景
  46.9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7章  人體化學感受交流
  47.1  個體間交流
    47.1.1  社交交流
    47.1.2  化學感受交流
  47.2  人體中化學物質的釋放
  47.3  人類對社交化學信號的感知
  47.4  單分子的化學感知交流
    47.4.1  男性體液相關物質
    47.4.2  女性體液相關物質
    47.4.3  方法學建議
  47.5  通過複合體液的化學感受交流
    47.5.1  與生殖相關的化學交流
    47.5.2  與避免危害相關的化學交流
  47.6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彩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