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無窮盡的對象(哲學的基本特徵)

  • 作者:(德)赫爾曼·施密茨|責編:于力平|譯者:龐學銓//馮芳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63393
  • 出版日期:2020/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06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哲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就在於哲學是以人為中心的,也即如何「認識你自己」。相對於西方傳統哲學將人理解為身心分離、理性與感性分離的二元結構。赫爾曼·施密茨不僅繼承了胡塞爾現象學「面向生活世界」的宗旨。還開闢了一個現象學的新領域。建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新現象學的哲學體系。
    一個司機可以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採取措施避開險情;在擁擠的街道上,我們可以下意識地側身。避免與其他人相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就是新現象學的研究對象。施密茨通過研究這些原初的生活經驗,確立了新現象學的基本原則。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哲學觀、本體論、存在論、認識論、人類學、時空觀、實踐哲學、語言學、美學等哲學的各個領域的問題。建構了複雜的新現象學概念體系。《無窮盡的對象》是施密茨《哲學體系》(五卷十冊)的縮寫本,保留了該書的精華和主要研究思路。並作了不少的改正和完善。

作者介紹
(德)赫爾曼·施密茨|責編:于力平|譯者:龐學銓//馮芳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德國當代新現象學創始人。1928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953年畢業於波恩大學,1955年在柏林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後任基爾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1994年退休,至今仍筆耕不輟,精力充沛地活躍于學術界。曾發表近30部著作,60余篇論文,主要代表作品有:《哲學體系》(五卷十冊,1964—1980)等。

目錄
新現象學的理論貢獻(代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哲學導論
  1.1  何謂哲學
  1.2  轉折點之後的哲學史概況
    1.2.1  烙印階段
      1.2.1.1  內攝性
      1.2.1.2  感覺主義還原
    1.2.2  新柏拉圖主義
    1.2.3  主體性的發現
  1.3  哲學方法
第二章  存在論
  2.1  為什麼需要存在論
  2.2  現實性
    2.2.1  現實性作為存在論的主題
    2.2.2  關於現實性的兩條否定律
      2.2.2.1  不能給現實性設置標準
      2.2.2.2  現實性不是屬性
    2.2.3  現實性於何時可以敞開
      2.2.3.1  原初的和展開的當下
      2.2.3.2  夢幻人墜落事實地面
      2.2.3.3  明見性
  2.3  事態
  2.4  可能性
  2.5  情境
  2.6  普遍對象
  2.7  種
  2.8  類種
  2.9  抽象理論
  2.10  屬
    2.10.1  屬與質料
    2.10.2  作為事態的屬
    2.10.3  內涵
  2.11  屬性與關係
    2.11.1  從個體性到屬性
    2.11.2  多與關係
  2.12  集合與數
第三章  人類學
  3.1  身體性
    3.1.1  引言
    3.1.2  身體的空間性
    3.1.3  身體島與身體的整體性
    3.1.4  身體性字母表
    3.1.5  身體傾向
    3.1.6  睡夢中的身體性
    3.1.7  口腔與肛門
  3.2  身體交流
    3.2.1  狹窄與寬廣的對話
    3.2.2  入身
    3.2.3  身體的親緣性

      3.2.3.1  格式塔進程
      3.2.3.2  聯覺特徵
    3.2.4  發現同伴
    3.2.5  出身
  3.3  人格性
    3.3.1  人格解放
    3.3.2  人格復歸
    3.3.3  人格解放與人格復歸的協調
      3.3.3.1  哭
      3.3.3.2  笑
      3.3.3.3  滑稽
      3.3.3.4  幽默
      3.3.3.5  玩笑
    3.3.4  個人情境
    3.3.5  個人世界
    3.3.6  外向型、內向型和「超脫」型人格
  3.4  遊戲式認同
    3.4.1  遊戲式認同的起源與本質
    3.4.2  自我的遊戲式認同
      3.4.2.1  籌劃
      3.4.2.2  與自身保持距離的遊戲式認同
    3.4.3  言談與語言
    3.4.4  神話
      3.4.4.1  兒童的表演遊戲
      3.4.4.2  神話與儀式
      3.4.4.3  神話之「去魅」
      3.4.4.4  神話與詩
  3.5  意識
    3.5.1  有意識的單一性與多樣性
    3.5.2  作為一種虛構的心理之物
    3.5.3  作為偽問題的自因
第四章  認識論
  4.1  作為真實確信的知識
  4.2  認識的對象
    4.2.1  認識論的實在論
    4.2.2  認識論的整體論
    4.2.3  認識論的解釋論
    4.2.4  對物的還原主義誤解
  4.3  認識的目的
    4.3.1  明見性
    4.3.2  確信
    4.3.3  事實性
    4.3.4  真理
    4.3.5  其他真理定義批判
  4.4  認識的確定性
    4.4.1  真理相對論與懷疑論
    4.4.2  抗錯覺性的感覺
    4.4.3  超驗認識
    4.4.4  唯我論
4.4.5先驗的知識229第五章  順序論(時間)

  5.1  時間的維度和模態之分
    5.1.1  模態時間差異的現實性
    5.1.2  純粹的狀態時間和模態的狀態時間
    5.1.3  完全的模態時間和模態的狀態時間
  5.2  模態狀態時間的悖論
    5.2.1  懷疑論者的悖論
    5.2.2  麥克塔格特的悖論
      5.2.2.1  麥克塔格特和梅勒的觀點
      5.2.2.2  施密茨的觀點(1964)
      5.2.2.3  悖論的解決
    5.2.3  出現和消失的二律背反
    5.2.4  將來的偶然性
  5.3  模態時間
    5.3.1  作為狀態時間前提的模態時間
    5.3.2  純粹的模態時間
    5.3.3  作為讓步的模態狀態時間
  5.4  時間的當下
    5.4.1  錯誤的還原嘗試
    5.4.2  作為與持續相對立的當下
    5.4.3  當下與同時性
  5.5  作為持久性的持續
    5.5.1  持久性的悖論
    5.5.2  事物和狀態的持續性
    5.5.3  個人的歷史持續性
  5.6  末世論
    5.6.1  時間的開端和終結
    5.6.2  死者的復活
5.6.3最新的判定259第六章  分佈論(空間)
  6.1  空間和時間
  6.2  空間和身體
  6.3  空間性的層次
    6.3.1  概要
    6.3.2  寬度空間
    6.3.3  方向空間
    6.3.4  位置空間
    6.3.5  位置空間以方向空間為基礎
    6.3.6  方向空間與位置空間的定位
  6.4  情感空間
    6.4.1  作為氛圍的情感
    6.4.2  情緒,激動,有中心指向的情感
    6.4.3  情感和身體
    6.4.4  情感的方向
    6.4.5  情感的深度
    6.4.6  情感空間的結構
  6.5  空間中外在於身體之物的產生
    6.5.1  平面和容積
    6.5.2  平面和位置空間
    6.5.3  平面與人格解放
    6.5.4  空間的維度化
  6.6  居所

第七章  實踐哲學
  7.1  作為實踐哲學的哲學
  7.2  一般規範理論
    7.2.1  規範
    7.2.2  效用
    7.2.3  相對主義
  7.3  倫理學
    7.3.1  激情的情感基礎
      7.3.1.1  情感的權威
      7.3.1.2  憤怒與羞愧
      7.3.1.3  尊嚴
    7.3.2  道德
      7.3.2.1  良知
      7.3.2.2  作為道德權威的情感
      7.3.2.3  道德規範的約束力
    7.3.3  超道德的倫理
      7.3.3.1  價值倫理學
      7.3.3.2  倫常功績
      7.3.3.3  德性
    7.3.4  倫理學類型劃分
  7.4  自由
    7.4.1  自由、責任以及生活勇氣
    7.4.2  依據一般道德責任意識校驗自由
    7.4.3  自為
    7.4.4  信念自由
    7.4.5  自由發揮作用的機會
    7.4.6  與薩特自由學說之比較
  7.5  法
    7.5.1  法情感
    7.5.2  法狀態
    7.5.3  法秩序
    7.5.4  法人群體
    7.5.5  法文化
    7.5.6  法的發現
    7.5.7  懲罰
    7.5.8  犯罪
  7.6  制度
    7.6.1  關於制度和組織的一般理論
    7.6.2  作為情境的制度
    7.6.3  共同體、社交圈和聯合會
  7.7  國家
    7.7.1  國家非特定化的目的性
    7.7.2  國家與貨幣的比較
    7.7.3  憲法學說的歷史考察
第八章  神學(神聖之物)
  8.1  神聖的氛圍
  8.2  諸神
  8.3  上帝
  8.4  基督教信仰
第九章  美學

  9.1  美學的繁榮與衰落
  9.2  美學的遺產
  9.3  詩
    9.3.1  文學
    9.3.2  詩是對情境的貼切分解
    9.3.3  詩的方法
    9.3.4  詩的類別
      9.3.4.1  三個標準類別的呼籲特徵
      9.3.4.2  抒情詩和滑稽詩
      9.3.4.3  戲劇詩
      9.3.4.4  悲劇詩
      9.3.4.5  敘事詩
  9.4  詩與藝術
  9.5  藝術
    9.5.1  氛圍的身體表達
    9.5.2  審美態度
      9.5.2.1  審美虔敬
      9.5.2.2  審美享受
      9.5.2.3  審美行為的活動空間
    9.5.3  審美客體及其偉大
    9.5.4  藝術作品
  9.6  自然美學
  9.7  美與崇高
    9.7.1  美與丑
    9.7.2  美的東西與審美對象
    9.7.3  崇高的概念與種類
人名對照表
術語對照表
譯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