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氣候變化與秦漢至宋元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技術發展

  • 作者:王星光//賈兵強//黃富成//李秋芳//高二旺|責編:郭星兒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215259
  • 出版日期:2019/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68
人民幣:RMB 8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並且自上古以來就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同時它又處在我國氣候變化的交錯地帶、也是我國歷史上各種災害極為頻發的地區之一,而我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系正是在應對各種氣候變化、尤其是在與旱災為主要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本書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採取歷史研究的實證法與多學科綜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注意吸收環境科學、生態學、農學、水利科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的乾旱化趨勢為主線,以歷史發展順序為主,選取黃河中下游地區為研究空間,對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時期氣候變化特徵及其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農業發展的生態與地理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技術與農耕體系和政府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及其影響等問題進行論述,探析在乾旱化趨勢下所形成的中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系,總結歷史上過度開發導致乾旱化加劇的教訓和勞動人民積累的抗旱救災、順應自然、合理應對、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經驗,對當前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合理地應對氣候變化,為當今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提供歷史借鑒。

作者介紹
王星光//賈兵強//黃富成//李秋芳//高二旺|責編:郭星兒
    王星光,河南獲嘉人,歷史學博士。鄭州大學二級教授,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科負責人,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特聘教授。兼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河南省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及日本、韓國、希臘等地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學術交流,多次赴我國寶島台灣進行學術訪問。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中國古代史、生態環境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獲省級以上科研獎勵10余項,主持完成國家及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第二章  氣候變化與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的特徵及其
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第二節  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發展的生態與地理環境
  第三節  應對氣候變化與農耕技術體系的發展
  第四節  政府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及其影響
第三章  氣候變化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的過程及特徵
  第二節  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和農田水利的興修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農業抗旱技術及國家層面的抗旱措施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農業技術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農業思想及農業技術的優勢
第四章  氣候變化與隋唐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隋唐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的過程及特徵
  第二節  隋唐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形成和改進
  第三節  隋唐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化農業災害與應對機制
  第四節  隋唐黃河中下游治水機制與灌溉水利技術選擇
  第五節  黃河中下游氣候變化與隋唐社會互動
第五章  氣候變化與宋元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宋元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的過程及特徵
  第二節  宋元時期黃河中下游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的完善
  第三節  宋元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化農業氣象災害與應對機制
  第四節  宋元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與社會互動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