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區域大氣傳輸(第2版)(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研究系列專著

  • 作者:劉咸德//鄭曉燕//王寶盛//江桂斌|總主編:江桂斌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624680
  • 出版日期:2019/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08
人民幣:RMB 15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基於大氣被動採樣和其他環境介質的觀測數據,討論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在我國天津一山東長島地區、成都一?龍山區等地的濃度水平、組成特徵、空間分佈和季節變化,進而研究其區域性大氣傳輸、山地冷捕集效應、土一氣分配、森林過濾效應等環境過程,也分析了POPs的主要來源,源區和受體地區關係,區分其歷史殘留和近期輸人。同時,還詳細介紹了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方法,其具體應用從幾百至幾千千米尺度,應用實例包括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全球範圍的大氣觀測與研究;大氣被動採樣的原理、技術方法與裝置;並綜述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研究的現狀與動態。第一版共8章。
    第二版新增了2章。第9章報告了2015?2019年間五個方面的新進展,包括大氣被動採樣技術改進、POPs化合物氯同位素丰度測定方法、青藏高原大氣POPs組成與氣候分區的關聯、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POPs大氣傳輸研究,以及POPs長期監測數據在《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工作中的意義。第10章歸納了國內外發揮引領作用的著名研究團隊的先進研究理念,並著重分析了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大氣環境科學、大氣污染控制、大氣環境監測、環境管理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劉咸德//鄭曉燕//王寶盛//江桂斌|總主編:江桂斌

目錄
叢書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傳輸
  本章導讀
  1.1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國際公約
    1.1.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1.1.2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1.1.3  中國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狀況
    1.1.4  中國履約成效和進程
  1.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傳輸實例
    1.2.1  跨太平洋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2.2  南極洲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2.3  青藏高原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3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區域分佈與大氣傳輸
    1.3.1  大尺度的大氣POPs監測和區域分佈研究
    1.3.2  區域性的POPs大氣傳輸
  1.4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及有關環境過程
    1.4.1  冷捕集效應
    1.4.2  土-氣交換過程
    1.4.3  森林過濾效應
  1.5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有關的模型研究
    1.5.1  反向風跡模型和「空域」的計算
    1.5.2  環境多介質模型
    1.5.3  大氣擴散模型
    1.5.4  演變趨勢模型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被動採樣技術
  本章導讀
  2.1  大氣被動採樣器的設計與原理
    2.1.1  履約需求催生POPs大氣被動採樣技術
    2.1.2  大氣被動採樣器的設計與結構
    2.1.3  大氣被動採樣器的工作原理:雙膜吸附假設
  2.2  大氣被動採樣器的應用
    2.2.1  影響大氣被動採樣器採樣速率的因素
    2.2.2  XAD-PAS採樣速率的估算
    2.2.3  應用逸失-參考化合物預置技術推算PUF-PAS採樣速率
    2.2.4  大氣被動採樣器的校正與驗證
  2.3  大氣被動採樣原理研究的新進展:三過程吸附假設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有機氯污染物沿天津城區-農村剖面的時空變化與組成特徵
  本章導讀
  3.1  材料與方法
    3.1.1  樣品採集
    3.1.2  樣品提取與定量
  3.2  天津市大氣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水平與時空變化
    3.2.1  HCHs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3.2.2  HCB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3.2.3  DDTs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3.2.4  兩個指示性PCBs同類物的濃度水平與時空變化
  3.3  兩個春季樣品的比較
  3.4  與前期工作的比較
  3.5  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的聚類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有機氯污染物長距離大氣傳輸及森林過濾效應:長島地區
  本章導讀
  4.1  材料與方法
    4.1.1  樣品採集
    4.1.2  樣品提取與定量
    4.1.3  大氣濃度的計算
  4.2  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水平和空間變化
  4.3  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及來源初析
  4.4  有機氯污染物的森林過濾效應
  4.5  有機氯污染物季節情況
  4.6  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的比較
    4.6.1  長島地區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組成特徵
    4.6.2  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相關性分析
    4.6.3  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聚類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成都平原-川西山區
  本章導讀
  5.1  大氣被動採樣器採樣速率的確定
    5.1.1  研究區域與大氣被動採樣
    5.1.2  樣品處理與色譜分析
    5.1.3  質量控制
    5.1.4  空域的計算
    5.1.5  計算目標化合物的大氣體積濃度
    5.1.6  大氣被動採樣器採樣速率推算方法的比較
  5.2  ?龍山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濃度水平
  5.3  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的大氣濃度沿海拔梯度分佈與當地排放源
  5.4  川西山區大氣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分佈特徵與季節變化
    5.4.1  大氣濃度的季節變化與年際差異
    5.4.2  ?龍山區和成都的比較
  5.5  運用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組成探針技術研究區域性大氣傳輸
    5.5.1  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組成特徵
    5.5.2  區域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的聚類分析
    5.5.3  關於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組成探針的討論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山區冷捕集效應:川西山區案例
  本章導讀
  6.1  實驗部分
    6.1.1  研究區概況
    6.1.2  土壤樣品的採集
    6.1.3  提取、凈化和分析
  6.2  巴郎山區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區域分佈
    6.2.1  有機氯農藥的濃度水平

    6.2.2  有機氯農藥的季節變化
    6.2.3  山區冷捕集效應
    6.2.4  有機氯農藥污染的來源識別
  6.3  巴郎山區土壤中有機氯污染物的冷捕集效應
    6.3.1  有機氯污染物的土壤濃度
    6.3.2  有機氯農藥的土壤濃度沿海拔的分佈
    6.3.3  Mountain-POP模型預測
    6.3.4  現場觀測與模型預測的比較
    6.3.5  其他的影響因素
    6.3.6  與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研究的比較
  6.4  巴郎山區土壤中PCBs、PBDEs的冷捕集效應
    6.4.1  PCBs和PBDEs濃度水平
    6.4.2  土壤總有機碳的作用
    6.4.3  PCBs和PBDEs濃度沿海拔的分佈
    6.4.4  PCBs和PBDEs同類物組成沿海拔的分佈
  6.5  巴郎山區POPs土壤-大氣交換
    6.5.1  逸度與逸度分數的計算
    6.5.2  ?龍山區POPs的氣-土交換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應用實例
  本章導讀
  7.1  應用實例:波札那(南部非洲)
    7.1.1  波札那全國區域研究背景介紹
    7.1.2  結果與討論
    7.1.3  小結:區分兩類採樣點位
  7.2  應用實例:加拿大西部山區(北美洲)
    7.2.1  加拿大西部山區研究背景介紹
    7.2.2  結果與討論
    7.2.3  小結:識別兩種大氣傳輸過程
  7.3  應用實例:智利(南美洲)
    7.3.1  智利南、中、北部三個海拔梯度研究背景介紹
    7.3.2  結果與討論
    7.3.3  小結:研究POPs的來源與大氣傳輸現象
  7.4  應用實例:北美洲
    7.4.1  北美洲大區域研究背景介紹
    7.4.2  結果與討論
    7.4.3  小結:梳理大範圍被動採樣網路的數據
  7.5  應用實例:全球大氣被動採樣網路
    7.5.1  全球大氣被動採樣網路研究背景介紹
    7.5.2  結果與討論
    7.5.3  小結:在全球尺度上觀測區域差異
  7.6  關於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方法的幾點討論
    7.6.1  組成數據和濃度數據的比較
    7.6.2  平行樣的作用
    7.6.3  關於高權重化合物的討論
    7.6.4  如何比較不同的區域性研究的結果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大氣傳輸:前景展望

  本章導讀
  8.1  大氣被動採樣的原理、技術開發與完善
    8.1.1  被動採樣原理的研究
    8.1.2  被動採樣器設計的改進
    8.1.3  被動採樣技術與綠色化學的理念
    8.1.4  被動採樣技術與先進分析技術的組合
  8.2  應用研究的探索與創新
    8.2.1  新的POPs化合物的觀測與研究
    8.2.2  來源研究的新思路:綜合研究POPs和大氣顆粒物(PM)的技術途徑
    8.2.3  有機氯污染物相對組成探針的應用
    8.2.4  區分當地點源排放和區域性長距離傳輸的貢獻
  8.3  關於技術途徑和研究思路的展望
    8.3.1  同位素指紋技術應用的可能性
    8.3.2  多介質協同的綜合性研究
    8.3.3  現場觀測、模型計算與實驗室模擬研究的緊密結合
    8.3.4  從「時空分佈」到「環境過程」研究
    8.3.5  POPs時空分佈基礎數據的積累與分析、使用:對履約工作的技術支持
    8.3.6  加強國內協作和國際合作的機制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近年有關研究進展實例
  本章導讀
  9.1  以XAD樹脂為吸附劑的被動採樣器(XAD-PAS)的設計改進
    9.1.1  大氣被動採樣的風速效應
    9.1.2  大氣被動採樣器的改進方案
    9.1.3  改進型大氣被動採樣器使用情況
  9.2  POPs被動採樣網路的新應用
    9.2.1  青藏高原POPs大氣被動採樣與監測
    9.2.2  現場監測和分析測試方法
    9.2.3  青藏高原大氣中POPs濃度水平
    9.2.4  POPs分佈的空間差異:來源和傳輸
  9.3  POPs大氣監測的新數據和長期趨勢判斷
    9.3.1  青藏高原POPs濃度變化趨勢
    9.3.2  山東長島有機氯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
  9.4  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POPs大氣傳輸
    9.4.1  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大氣POPs觀測斷面
    9.4.2  POPs濃度分佈與相對組成的演變
    9.4.3  POPs在主要環境介質中的分配
    9.4.4  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大氣POPs傳輸通道與傳輸通量
  9.5  六氯苯氯同位素丰度比的測定
    9.5.1  氯同位素丰度比測定的探索
    9.5.2  氯同位素丰度比測定的實驗部分
    9.5.3  氯同位素丰度比測定的結果與討論
    9.5.4  氯同位素丰度比測定的初步結論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POPs研究所體現的先進研究理念
  本章導讀
  10.1  國際合作和全球視野
  10.2  在國際公約大背景下展開研究

  10.3  開拓與創新是永恆的主題:以全球分餾假設為例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語(英漢對照)
索引
彩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