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信息時代媒介受眾與社會的關係研究

  • 作者:馬妍妍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0345774
  • 出版日期:2019/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2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深入探討和研究信息時代媒介與受眾以及社會之間的關係變遷,研究大眾傳播參與主體的關係變遷、媒介的符號和意義生產中懷疑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探討基於互動共謀的互信型傳受關係的建立框架。對傳受關係的研究主要立足於懷疑的視角,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媒介的轉型和新媒體的崛起本質,也能促進大眾傳媒機構在進行傳播時,更好地理解媒介及其受眾,恪守新聞道德和媒介責任,塑造健康、和諧、有序、互利的傳播新秩序。

作者介紹
馬妍妍
    馬妍妍,女,傳播學博士,副教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間學者。現任職于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主要從事傳播學理論。新媒體傳播理論和媒介經營與管理研究。獨立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多項,在《當代傳播》《新聞界》《中國傳媒報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

目錄
導論  媒介懷疑:信息時代的理性思考
  第一節  媒介懷疑的現實意義
    一  《大趨勢》的預言成真
    二  從敬畏到懷疑:態度轉向
  第二節  國內外宏觀傳播環境演變
    一  全球在地化的社會趨勢
    二  媒介融合的傳播趨勢
    三  大眾傳播進入日常生活
第一章  媒介懷疑的理論追溯
  第一節  媒介懷疑的學理溯源
    一  客觀真實、符號真實和媒介真實
    二  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研究
    三  傳媒公信力和社會信任理論
  第二節  媒介懷疑的概念界定
    一  信息與信息時代
    二  媒介與懷疑
    三  媒介懷疑的範疇
第二章  媒介與受眾關係變遷
  第一節  媒介敬畏
    一  傳播環境
    二  傳播表現和特徵
    三  關係實質:控制與被控制
  第二節  媒介崇拜
    一  傳播環境
    二  傳播表現和特徵
    三  關係實質:引導和被引導
  第三節  媒介懷疑
    一  傳播環境
    二  傳播表現和特徵
    三  關係實質:影響和反影響
第三章  媒介懷疑的主體分析
  第一節  信源:媒介懷疑的原動力
    一  線性傳播模式與單一信源
    二  互動傳播模式與多點信源
    三  社會性傳播模式與多元信源
  第二節  通道:媒介懷疑的催化劑
    一  媒體對信源的懷疑
    二  媒體對信息的懷疑
    三  媒體對受眾的懷疑
  第三節  信宿:媒介懷疑的接收器
    一  受眾對信息的懷疑
    二  受眾對大眾傳媒的懷疑
    三  受眾對社會的懷疑
第四章  符號性與意義生產中的媒介懷疑
  第一節  媒介主導的懷疑
    一  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符號異化
    二  媒介符號的偏向
    三  媒介與受眾關係的變遷
  第二節  受眾主導的懷疑
    一  受眾的心理變化態勢

    二  受眾的媒介與信息選擇機制
    三  受眾與媒介的互動模式
  第三節  媒介懷疑背後的利益博弈
    一  時間性的傳受失衡
    二  體系性的傳受失衡
    三  全球信息傳播秩序中的傳受失衡
第五章  媒介懷疑的價值分析
  第一節  懷疑作為一種態度
    一  懷疑的過程:去偽存真、去濁揚清
    二  懷疑的狀態:明辨是非、提高素養
  第二節  懷疑的實踐作為一種資本
    一  大眾傳媒懷疑實踐加速積累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
    二  受眾懷疑實踐影響文化資本
    三  符號資本的積累
  第三節  懷疑作為一種力量
    一  大眾傳媒對事實的追求
    二  受眾對真相的渴望
    三  對社會和環境的反思
第六章  媒介懷疑折射出的傳播病態
  第一節  疑心病:信任大廈的崩塌
    一  信任的概念解讀
    二  信任瓦解的表現
    三  修複信任的可能性
  第二節  勢利眼:偏見與歧視
    一  偏見和歧視的概念解讀
    二  當代媒介偏見和歧視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恐慌症:由懷疑引起的傳播失序
    一  恐慌和媒介恐慌
    二  媒介恐慌引起的傳播失序
  第四節  大眾傳播中的反智傾向
    一  求智到反智:大眾傳播怎麼了
    二  把脈:大眾傳播中為什麼會反智
第七章  公共空間的重建和信任的修復:在社會性媒體上的實踐
  第一節  大數據視角下的信息面向:以南京持槍搶劫案的報道為例
    一  宏大信息流迅速引發圍觀
    二  海量信息背後的多面向
    三  謠言和真相的角逐
  第二節  充滿善意和正義的傳播者和受眾:以微博「打拐」為例
    一  意見領袖和自發性社團設定公益話語框架
    二  專業媒體發揮剛性價值
    三  政府和其他機構和個人將行動落到實處
  第三節  新的輿論場的張力
    一  開放系統:信息充分傳播和交換
    二  准穩態:形成答疑和釋疑的動力機制
    三  非線性作用:各種聲音促成組織再生
    四  漲落作用:在環境和內部共同調節中達到有序
第八章  走向未來的互動互馴共謀的互信型傳受關係
  第一節  人人時代的傳播互動
    一  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來臨
    二  多媒體、跨屏微屏融合傳播

    三  線上、線下的聯動
  第二節  互動、互馴、共謀的傳播模式
    一  互動塑造新型傳受關係的基石
    二  互馴構建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模式
    三  共謀達成傳播效果的終極目標
  第三節  「新世界主義」中人際、媒介和社會信任的良性循環
    一  人際信任影響傳受關係
    二  媒介信任映射出人際信任的變化和社會信任的現狀
    三  人際信任和媒介信任加速夯實社會信任
結語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