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繪畫作品中的物趣

  • 作者:劉彥瑢
  • 出版社:中國戲劇
  • ISBN:9787104048404
  • 出版日期:2019/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7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一本研究西方繪畫作品的專著。第一二部分在說明藝術作為「物」在美術史中成為一種知性對象的全過程:早期的藝術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物作為形而上學般的理念對象;17、18世紀物作為客觀自然的對象;19世紀物作為主體性表現的對象;到20世紀初現代主義徹底拋棄外部世界、拒絕用繪畫再現物,追求繪畫自律,形式獨立了,卻將繪畫卻引向平面和材質。全書以分析作品和介紹代表性畫家為主要內容。

作者介紹
劉彥瑢
    劉彥瑢,1988年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現為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工作生活于杭州、重慶。2009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美術學碩士學位;201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繪畫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方向,獲藝術學博士學位;2013年起致力於構建見微知著的藝術實踐,從事對時空、對物象、對光的當代繪畫創作與研究,並體現在她的繪畫創作《浮遊》《片刻》《晨曦暮至》《玄秘的沉積》《泉》《耀眼的光》《眉目作山河》等一系列作品中;2015年獲新峰計劃—浙江省視覺藝術青年人才計劃;2019年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曾發表論文于《新美術》《中國思想與繪畫》《藝術新論》等學術刊物。並參與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現象素描》課程。

目錄

緒論
  一、緣起
  二、物的釋義
  三、物趣界定
第一部分  物的感知
  第一節  自然主義的感知早期繪畫作品中物的寓意
  第二節  作為人本位的附屬—文藝復興時期物的表達
  第三節  靜穆與奢華的變奏—17、18世紀靜物畫中物的再現
  小結
第二部分  存在境域中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物自身的回歸—19世紀繪畫作品中物的認識
  第二節  作為主體性的給出—19世紀末繪畫作品中物的再認識
  第三節  機械時代對於對象性的消解—20世紀初繪畫作品中物的意識
  第四節  觀念性的進發與轉換—20世紀第一次大戰後藝術作品中物的衍生
  小結
第三部分  世界境域中物與人的關係
  一喬治·莫蘭迪作品中物作為時間性的駐足
  二阿爾貝托賈科梅帶作品中物作為存在的追問
  三羅伯特勞申伯格作品中物作為外部世界的反觀
  四安迪沃霍爾作品中物作為消費主義的行動
  五安塞姆基弗作品中物作為歷史性的路徑
  六呂克·圖伊曼斯作品中物作為記憶的索引
  小結
第四部分  東方哲思中的物趣
  第一節  曠達游七的原初—東方傳統繪畫中物的生髮
  第二節  顯與隱雙重關係中的哲思—東方傳統繪畫中的詩性物趣
  小結
結論  東西方藝術中對於物趣之思的同一與差異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