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焦點的澄明(牟宗三儒學思想中的幾個焦點問題)

  • 作者:楊澤波
  • 出版社:上海三聯
  • ISBN:9787542667243
  • 出版日期:2019/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49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牟宗三是現代新儒家第三代的重鎮,著作等身,在海內外有著重要影響。其思想涉獵廣泛,艱深曲折,公認為一段肘間以來儒學研究困難的題目,沒有之一。學界相關研究雖然已開展多年,但含混不清之處仍然較多。《焦點的澄明:牟宗三儒學思想中的幾個焦點問題》依循作者五卷本《貢獻與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的進路,選取坎陷論、三系論、存有論、圓善論、合一論中的核心問題加以梳理,澄清內含的混亂,把握其中的精髓,以推進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進一步向前發展。

作者介紹
楊澤波
    楊澤波,1953年6月生,河北省石家莊人。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參軍,長年堅持自學。1986年以同等學力考取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1989年直升攻讀博士,1992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后回部隊繼續從事教學工作,2001年正式到復旦大學任教。多年來一直從事孟子研究,主要著作有《孟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近十年來轉向現代新儒家研究,著有《牟宗三三系論論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坎陷如何開出民主(政統)
  一、牟宗三論坎陷開出民主(政統)
    1.儒家政治傳統的根本特點
    2.通過坎陷開出民主(政統)
  二、依據三分方法說明坎陷如何開出民主
    1.「讓開一步」:開出民主必須從道德層退出身來
    2.「下降凝聚」:開出民主需要向下發展認知一層
    3.「攝智歸仁」:坎陷仍須保持儒家政治傳統的特色
    4.對坎陷開出民主提法的一個重要補充
  三、坎陷開出民主的深層內涵
    1.中國沒有西方意義的民主
    2.儒家政治的層面不低於西方的民主
    3.開出民主不應拋棄儒家的道德傳統
    4.完善的政治形式應當認知與道德二者齊備
    5.對比與缺憾:坎陷開出民主遠景前瞻
第二章  活動論論衡
  一、活動論的理論意義
  二、道德自律的困惑
    1.心學在何種意義上是道德自律
    2.牟宗三道德自律學說遇到的困難
    3.牟宗三對這種困難的解釋
    4.牟宗三之後問題的進一步發展
  三、道德他律的尷尬
    1.朱子在何種意義上是道德他律
    2.牟宗三關於道德他律的標準值得討論
    3.康德有淪為道德他律之虞
  四、自律問題何以遇此困境
    1.一個始料不及的局面
    2.三分方法:一種新的研究方法
    3.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理性不同於仁性
    4.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理性更接近智性
    5.仁性倫理與智性倫理的錯位
    6.對希望以美德倫理學解決問題的一點思考
  五、理性如何保證自身具有活動性
    1.「道德他律」還是「道德無力
    2.仁性是保證理性具有活動性的關鍵環節
第三章  物自身存有商榷
  一、道德之心創生的是物自身意義的存有
  二、康德物自身思想解讀
    1.作為質料之源的物自身
    2.作為真如之相的物自身
    3.作為先驗理念的物自身
    4.三種不同含義的物自身以及與本體的關聯
    5.物自身究竟是不是一個事實的概念
  三、牟宗三何以否認物自身是事實概念
    1.將物自身與本體混同為
    2.以先驗理念的物自身取代真如之相的物自身
    3.「上帝造物說」:上述混淆的一個具體例證
  四、牟宗三價值意味物自身釋義

    1.牟宗三強調物自身是一個價值意味的概念
    2.學術界對價值意味物自身的理解
    3.「善相」:價值意味物自身的真實含義
第四章  牟宗三未能解決康德意義的圓善問題
  一、道德幸福與物質幸福
    1.牟宗三能夠達到的只是道德幸福
    2.康德意義的圓善所要保障的是物質幸福
    3.道德幸福不能代替物質幸福
  二、存有論與圓善論
    1.一個奇特的進路:以存有論解決圓善問題
    2.道德幸福主要是由存有論賦予的嗎
    3.道德幸福屬於「物自身層之自然」嗎
    4.從存有論的缺陷看圓教之說難以成立
  三、《圓善論》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1.「始得到圓善問題之圓滿而真實的解決
    2.如何看待牟宗三的自我評價
    3.兩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4.牟宗三的自我評價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四、簡要的結論
第五章  後期合一論述評
  一、後期合一論的兩個理論貢獻
    1.闡發了一種新的審美思想
    2.提出了一個新的合一主張
  二、「外離」的疑竇:應該如何看待康德的「外離
    1.批評康德由「內合」變為「外離
    2.康德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判斷力的內在關聯
    3.牟宗三相關理解有欠準確的三個例證
  三、「無相」的困惑:應該如何評價牟宗三的「無相
    1.「無相」:「相即式合一」的理論基礎
    2.以「無相」為基礎的「相即式合一」的缺陷
    3.以「無相」為基礎的「相即式合一」之揚棄
附錄:我寫《貢獻與終結》的心路歷程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