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超圖解中國哲學簡史

  • 作者:編者:王宇琨//董志道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ISBN:9787201149196
  • 出版日期:2019/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2
人民幣:RMB 5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百家爭鳴如何轉變為儒術獨尊?漢傳佛教是如何形成的?宋明之際的理學、心學在爭論什麼?清末民初的哲學家們是如何推動西學東漸的?當代中國哲學泰斗馮友蘭認為人類先天具有對超乎現世價值的追求,而中國人的追求方式便體現在中國哲學之中。本書以超圖解的方式對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進行全面解讀,將中國哲學中的概念與思路進行圖像化梳理,帶你走進中國哲學的玄妙天地。

作者介紹
編者:王宇琨//董志道

目錄
閱讀導航
導論
    自成一格的中國哲學
    1.中國智慧可以被稱為「哲學」嗎
    關於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
    2.為什麼中國哲學比西方哲學更接地氣
    中國哲學產生的背景
    3.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在哪
    中國哲學的特質
    4.什麼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主題
    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
第一部分  群星璀璨: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
  第一章  塑造中國哲學的原始觀念
    1.對古代中國人來說,什麼是至高無上的
    商周之際至上觀念的轉變
    2.最有權力的人要聽誰的話
    商周之際政治思想的轉變
    3.如何讓複雜的世界簡單化
    陰陽與五行
    4.占卜還能占出哲學來
    《易經》中的世界圖景
    1.春秋戰國為什麼那麼亂
    孔子的「正名」思想
    2.你能做些什麼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孔子談仁與禮
    3.孔子為什麼要罵和事佬
    孔子的中庸之道/024
    4.德行好的人,命也一定好嗎
    孔子談天命
    5.自由與幸福從何而來
    孔子的人生哲學與社會理想
    6.孔子說清楚人的本性是好還是壞了嗎
    孔子後學的形而上思考
    7.你會無條件、無目的地幫助他人嗎
    孟子談人性本善
    8.他人好評與問心無愧.你選哪個
    重視內在道德標準的孟子
    9.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會做選擇題
    孟子的義利觀
    10.別人憑什麼幫你
    孟子以仁愛治國的政治思想
    11.為什麼說人性本善是錯的
    荀子的性惡論思想
    12.如果人性本惡,那善良又是哪裡來的
    苟子談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13.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管用時該怎麼辦
    荀子談刑賞的必要性
    14.社會動蕩的根源在於人們不懂邏輯
    苟子構建的邏輯體系
    15.《易經》為什麼會成為儒家經典

    從《易經》到《易傳》
    16.道德和政治是一回事
    《大學》中的修身治國之道
    17.儒家哲學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中庸》中的生命境界
  第三章  墨家學派
    1.仁與禮真的能給百姓帶來好生活嗎
    墨子對儒家的批判
    2.樹立絕對權威就能維護社會穩定嗎
    墨子論「天志
    3.所有人都只有一種價值觀會怎樣
    墨子談社會價值體系
    4.衝突只能用戰爭解決嗎
    墨子的「兼愛」  「非攻」思想
    5.正義和利益總是矛盾的嗎
    墨子的功利主義思想
    6.判斷真假的標準是什麼
    墨子的「三表法
    7.誰說中國人不講邏輯
    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的墨辯邏輯
  第四室道家學派
    1.什麼都有「道」,但「道」是什麼
    把「道」當作最高本體的老子
    2.因為太倒霉了,所以會走好運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
    3.誰說知識越多越有智慧
    老子排斥感性認知
    4.現代人真的比原始人更幸福嗎
    老子的政治與人生哲學
    5.在哪裡能找到「道
    莊子對「道」的新解釋
    6.人能獲得絕對正確的知識嗎
    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
    7.養生的秘訣就是遠離是是非非
    莊子談養生
    8.有條件的自由還算自由嗎
    莊子闡述何為絕對自由
  第五章  法家學派
    1.人民守法是因為害怕受罰嗎
    商鞅的法治思想
    2.君王應該提防的是暴民還是權臣
    申不害的術治思想
    3.知識就是力量?權力才是力量
    慎到的權勢思想
    4.如何保證掌權者的絕對強大
    韓非對法、術、勢的綜合
  第六章  先秦時期其他的哲學思想
    1.打仗也要講哲學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
    2.什麼東西最小同時又最大

    《管子》中的精氣論思想
    3.道理是越辯越清楚,還是越辯越糊塗
    惠施與公孫龍的名辯思想
    4.歷朝皇帝都只穿一種顏色的衣服嗎
    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
第二部分  從繼承到批判:秦漢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一章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1.出於怎樣的哲學根據,國家必須統一
    董仲舒確立天的最高地位
    2.儒學是如何變成神學的
    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改造
    3.教育就像把水稻變成米
    董仲舒的人性觀與道德哲學
  第二章  揚雄、桓譚與王充的哲學思想
    1.如何在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原創
    揚雄儒道相融的哲學思想
    2.精神能否在身體外獨立存在
    桓譚駁斥「長生不死
    3.老天爺真的會關心人間疾苦嗎
    王充談天與人的差別
    4.親眼所見的就是事實嗎
    王充的認識論思想
    5.萬般都是命註定
    王充的決定論思想
第三部分  才性的綻放: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一章  魏晉玄學
    1.有這個、有那個,「有」是哪裡來的
    以「無」為貴的何晏
    2.天賦對哲學研究有多重要
    王弼談「以無為本
    3.人的語言能準確描述事物的本質嗎
    王弼的「得」與「忘
    4.凡夫俗子和聖賢哲人有何不同
    王弼談人的性情
    5.哲學家也會酗酒逃避現實
    阮籍對社會現實的態度
    6.憑什麼說身體與精神是彼此獨立的
    嵇康的形神觀
    7.違背人性的道德還算是道德嗎
    嵇康批判名教的虛偽性
    8.光靠說的能治理好國家嗎
    裴頒引導的玄學轉向
    9.你是你、我是我,你我之間有什麼關係
    郭象的「崇有」思想
    10.逍遙自在還分等級
    郭象談逍遙的兩種境界
  第二章  佛教哲學的初傳與興盛
    1.如何讓印度佛教說中國話
    早期的佛教譯經事業
    2.讓佛講漢語還講出問題來了

    兩晉時期的「六家七宗
    3.專業科班出身有多重要
    僧肇對般若的詮釋
    4.什麼道理讓石頭聽了都點頭稱是
    敢於挑戰經典權威的道生
    5.憑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慧遠的佛教倫理思想
    6.每一個生命的心中都有一整個宇宙
    天台宗的佛學思想
    7.唐僧取回了怎樣的真經
    唯識宗的佛學思想
    8.你與萬物之間真的存在差別嗎
    華嚴宗的佛學思想
    9.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長什麼樣子
    禪宗的佛教改革
第四部分  理與心:宋明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一章  理學的醞釀與大成
    1.一張圖也能構建一個哲學體系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2.聖賢為什麼沒有煩心事
    周敦頤談「誠」與「人極
    3.虛空是絕對的無嗎
    張載發展出氣論的新形態
    4.「我」與世間萬物的關係是怎樣的
    張載對天人關係的推進
    5.人人都要講理,但「理」是什麼
    程顥與程頤的理一元論
    6.為什麼會有人偏偏不講理
    程顥與程頤的善惡觀
    7.為什麼人可以不講理,但卻無法離開理
    朱熹對理一元論的改造
    8.想吃美食也是一種罪惡嗎
    朱熹談天理與私慾的對立
  第二章  陸王心學
    1.讀遍聖賢書就能成為一個好人嗎
    重視本心的陸九淵
    2.中國古時的哲學家是如何吵架的
    朱熹與陸九淵的論辯
    3.真理是能學來的嗎
    王守仁談「心即理
    4.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
    王守仁整合知與行
    5.如何讓這個世界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王守仁總結自己的心學思想
第五部分  反思與批判:明末清初至近代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一章  對理學的反思
    1.真理源自你的內心
    黃宗羲的心學思想
    2.事物的變化究竟是循環的,還是發展的
    王夫之對氣論思想的發展

    3.不想當將軍的教師不是好哲學家
    顏元的實學思想
    4.道德與情慾是絕對矛盾的嗎
    戴震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第二章  尋求新出路
    1.人才為什麼永遠是最重要的
    龔自珍的哲學探索
    2.西方人有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有
    魏源的革新思想
    3.近代中國都向西方學了些什麼
    嚴復對西學的引入與宣傳
    4.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
    5.如何在等級社會中實現平等
    譚嗣同對封建名教思想的批判
    6.社會變革的基礎在哪裡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
附錄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