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 作者:崔麗娜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16196267
  • 出版日期:2019/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39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在全球化大潮中,人們交往日漸頻繁、多維、多元,公共領域的場域隨之不斷擴大,呈現出公共生活私人化和私人生活公共化的現實圖景。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而合理完備的公共生活秩序尚處於化育和建構中。因此,建構公序良俗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是大勢所趨。本書在唯物史觀視域下,全景式探賾了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之學理問題及現實進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理論對現實的觀照情懷。

作者介紹
崔麗娜
    崔麗娜,女,1977年生,河南鄭州市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郭湛教授。現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公共哲學、文化觀和歷史觀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廳級課題多項,在《東嶽論叢》《教學與研究》《河南社會科學》《雲南社會科學》《廣西社會科學》《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1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目錄
導論  良序公共生活的可能和現實
第一章  公共生活理論基礎和歷史圖式
  第一節  公共生活的界分及其闡釋
    一  「公域」與「私域」的界說及其意義
    二  公共生活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  公共生活的特徵
    一  公共生活的主體是普遍的他者
    二  公共生活是協商性、對話性的活動
    三  公共生活是遵循公共倫理的交往活動
    四  公共生活是基於公共理性的交往活動
    五  公共生活: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的生活領域
  第三節  公共生活的歷史圖式
    一  西方公共生活歷史檢視
    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公」的論說
第二章  公序良俗: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社會秩序的涵義及其發展
    一  社會秩序的涵義
    二  社會秩序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秩序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  社會秩序是社會存在的規範
    二  社會秩序是社會發展的條件
  第三節  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秩序的問題分析
    一  社會秩序制約社會進步
    二  社會秩序阻礙個性發展
  第四節  社會的本質與社會的有序化需求
    一  公序良俗對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功效
    二  公序良俗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三  公序良俗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四  公序良俗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第三章  中國公共生活的全景式剖析
  第一節  中國傳統公共生活缺失的背景透視
    一  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
    二  以農為本的經濟模式
    三  血緣宗法的家族制度
    四  君權至上的政治特徵
  第二節  近代中國公共生活的歷史嬗變
    一  政社合一的鄉村「集體」組織
    二  個體化進程中農村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  組織性依附: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四  公共生活的萎縮與崛起
  第三節  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生活之隱憂
    一  公共生活的形式化
    二  私密化與公共化並存
    三  公共權力的濫用和腐敗
    四  社會公共生活道德缺失
第四章  中國公共生活危機的生成機理
  第一節  「總體性社會」整合機制的失靈
    一  總體性社會到自主性的多維萌發
    二  現代中國社會中個體的崛起
  第二節  市場規則對公共生活秩序的作用

    一  市場經濟對公共生活的滲透
    二  組織化的利益表達的缺失
  第三節  工具主義與差序格局的再生產
    一  個體化發育的畸形化
    二  差序格局的再生產
  第四節  公共生活的犬儒主義盛行
    一  中國公共生活犬儒主義的表徵
    二  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現實境遇
第五章  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合理化建構
  第一節  制度規範的建構和完善
    一  社會穩定秩序的構建
    二  依法治國,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三  健全政府信息公開透明機制
    四  利益表達機制的培育
    五  擴大公眾參與模式和方式
  第二節  道德體系的形成和培育
    一  個體道德內化的探尋
    二  群體道德共鳴的開掘
    三  道德教化深度走向的確證
    四  道德環境全面優化的架構
    五  我國社會誠信機制的建立
  第三節  共同體的建構與完善
    一  公民社會共同體的理想
    二  公民社會共同體的身份認同
    三  公民共同體與他者的關係
    四  基於契約的社會共同體
  第四節  非政府組織的化育和扶持
    一  建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自覺化道路
    二  採取漸進性的分步走策略
    三  培育發展和規範管理社會組織
    四  社區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構與促動
    五  公共精神的培育和養成
結語  在反思中追問轉型時期公共生活秩序建構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