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歷史知識與歷史謬誤(當代史學實踐導論)/歷史的觀念譯叢

  • 作者:(美)阿蘭·梅吉爾|總主編:耶爾恩·呂森//張文傑|譯者:黃紅霞//趙?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303306
  • 出版日期:2019/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42
人民幣:RMB 6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關注歷史學家對於過去知道什麼以及知道多少.通過嚴謹的論證和生動的案例分析,探討了一系列歷史認識論問題史學編撰中的敘事、客觀性、記憶問題,史學寫作的任務,歷史研究中的一致性,如何避免史學謬誤等等,是作者對於歷史知識的局限及條件的理論思考。作者對從希羅多德以降,至當代史學大師的歷史認識論實踐加以反思,對史學入門者及歷史從業者都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美)阿蘭·梅吉爾|總主編:耶爾恩·呂森//張文傑|譯者:黃紅霞//趙?
    阿蘭·梅吉爾(Allan Megill),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史學理論、歐洲思想史。著有《極端的預言家:尼采、海德格爾、福柯、德里達》《卡爾·馬克思:理性的負擔》,編有《反思客觀性》。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致謝
導論  歷史認識論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  記憶
  第一章  有記憶的歷史、無記憶的歷史
    記憶對歷史
    歷史和現在
    對過去的種種相互衝突的態度
    歷史的合法角色
  第二章  歷史、記憶、認同
    認同和記憶浪潮
    認同、記憶和歷史理解
    歷史、記憶和未知的一切
第二部分  敘事與知識
  第三章  敘事本身有認知價值嗎?
    敘事的「危機」
    敘事的認識論局限
  第四章  敘事與歷史寫作的四項任務
    說明和描述
    敘事與布羅代爾的《地中海》
    歷史寫作的四個任務
第三部分  客觀性與猜測
  第五章  針對歷史學家的客觀性
    客觀性和信念
    定義客觀性
    絕對意義上的客觀性
    學科意義的客觀性
    辯證意義上的客觀性
    程序意義上的客觀性
  第六章  一個有關歷史認識論的案例分析——關於托馬斯·傑斐遜和莎麗·海明斯鄰居們究竟知道些什麼?
    一個有爭議的案例
    最佳解釋推論
    薩加德的三個標準
    第四種標準
    推斷關係
    主張另一種講述的理由
  第七章  反事實歷史:尼爾·弗格森的《未曾發生的歷史》及類似著作
第四部分  碎片化
  第八章  碎片化與史學編撰的未來——論彼得·諾維克的《那高尚的夢想》
  第九章  「宏大敘事」與歷史學科
    通往歷史整體一致性的四種理想類型態度
    上文的敘述所暗示的四種假定
  第十章  歷史研究中的一致性與非一致性——從年鑒學派到新文化史
    年鑒學派和一致性的問題
    年鑒學派:從融合到多學科
    作為一種主動信念的一致性
結論:反對時下的流行做法
索引
譯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