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與鐵化學修復

  • 作者:編者:張乃明//夏運生//陳保冬//張莘//包立等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608055
  • 出版日期:2019/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9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首先對砷元素的性質、土壤砷污染現狀與危害、砷污染土壤的修復研究進展尤其是單一的菌根修復、鐵化學修復的研究進展分別進行了綜述;其次闡述了外加硫酸亞鐵或鐵尾礦砂與接種叢枝菌根真菌(AMF)對模擬和自然砷污染土壤上苗期玉米生長及其對砷、磷等吸收的調控效果,並通過全生育期試驗研究驗證了外源鐵和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玉米砷吸收、遷移及分配的影響;最後採用吸收動力學模擬、基於生理學的in vitro模擬研究並結合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外源鐵和接種AMF對玉米根系砷的吸收特徵的影響,以及抗砷毒害的生理生化作用機制,同時探討了其對砷的人體健康風險的削減作用。
    本書可供從事土壤重金屬污染控制及修復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業環境保護、土壤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張乃明//夏運生//陳保冬//張莘//包立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砷元素的發現及資源分佈
    1.1.1  砷元素的發現
    1.1.2  砷及其化合物產量
    1.1.3  砷資源的分佈
  1.2  砷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結構與特性
    1.2.1  砷元素的結構與性質
    1.2.2  砷的化合物及其性質
    1.2.3  砷元素的存在形式
  1.3  砷的土壤環境背景值
    1.3.1  土壤環境背景值的概念
    1.3.2  砷的土壤環境背景值
    1.3.3  區域土壤砷環境背景值
  1.4  土壤中砷污染的來源
    1.4.1  自然來源
    1.4.2  人為來源
    1.4.3  土壤砷污染的成因
  1.5  土壤中砷的形態
    1.5.1  土壤中砷的存在形態及毒性
    1.5.2  土壤中砷的形態分析方法
    1.5.3  影響土壤中砷形態轉化的因素
  參考文獻
第2章  土壤砷污染現狀與危害
  2.1  國外土壤砷污染概況
  2.2  我國土壤砷污染概況
  2.3  砷污染危害的典型事件
    2.3.1  國外典型事件
    2.3.2  國內典型事件
  2.4  砷污染土壤的危害
    2.4.1  砷污染對土壤的影響
    2.4.2  砷污染對作物的影響
    2.4.3  土壤砷污染對食物鏈及人體健康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3章  砷污染土壤修復研究進展
  3.1  物理修復
    3.1.1  換土法
    3.1.2  玻璃化法
    3.1.3  電動修復法
  3.2  化學修復
    3.2.1  化學淋洗修復技術
    3.2.2  化學萃取修復技術
    3.2.3  化學鈍化法修復技術
  3.3  生物修復
    3.3.1  植物修復
    3.3.2  微生物修復
    3.3.3  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
  3.4  農藝修復
    3.4.1  灌溉水與農業投入品源頭控制
    3.4.2  改變作物種類

    3.4.3  合理施肥
    3.4.4  秸稈還田和秸稈移除
    3.4.5  深耕深翻
    3.4.6  合理的水分管理
  參考文獻
第4章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復
  4.1  叢枝菌根真菌概述
    4.1.1  叢枝菌根真菌的結構特徵
    4.1.2  叢枝菌根真菌的分類
    4.1.3  叢枝菌根真菌的功能
  4.2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復機理
    4.2.1  砷污染土壤菌根修復的間接作用
    4.2.2  砷污染土壤菌根修復的直接作用
  4.3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復研究
    4.3.1  砷污染土壤中叢枝菌根真菌的分佈概述
    4.3.2  砷污染對叢枝菌根真菌侵染能力和生長的影響
    4.3.3  叢枝菌根真菌提高砷污染土壤中植物耐砷毒性的研究
    4.3.4  叢枝菌根真菌在修復砷污染土壤中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第5章  砷污染土壤的鐵化學修復
  5.1  土壤鐵化學行為及特點
    5.1.1  鐵元素的基本性質
    5.1.2  土壤環境中的鐵
    5.1.3  土壤環境中鐵的化學平衡
  5.2  砷污染土壤的鐵化學修復機理
    5.2.1  含鐵材料在土壤砷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5.2.2  其他鐵性材料的固砷機理
  5.3  砷污染土壤的鐵化學修復研究
    5.3.1  概述
    5.3.2  國內外研究進展
    5.3.3  存在問題及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與鐵化學修復效應
  6.1  研究方法概述
    6.1.1  試驗設計方法
    6.1.2  關鍵指標測定方法
    6.1.3  數據統計及分析
  6.2  菌根與硫酸亞鐵的聯合修復效應
    6.2.1  菌根侵染率
    6.2.2  植株生長
    6.2.3  含磷量及吸磷量
    6.2.4  含砷量及吸砷量
    6.2.5  磷砷吸收量比值
    6.2.6  含鐵量及吸鐵量
    6.2.7  磷、砷、鐵的吸收效率
    6.2.8  砷吸收冠根比
  6.3  菌根與鐵尾礦砂的聯合修復效應
    6.3.1  菌根侵染率
    6.3.2  植株生長
    6.3.3  含磷量及吸磷量

    6.3.4  含砷量及吸砷量
    6.3.5  磷砷吸收量比值
    6.3.6  含鐵量及吸鐵量
    6.3.7  磷、砷、鐵的吸收效率
    6.3.8  砷吸收冠根比
  6.4  討論
    6.4.1  接種AMF和添加鐵源對玉米根系菌根建成以及生長的影響
    6.4.2  接種AMF和添加鐵源對玉米植株磷、砷和鐵吸收的影響
  6.5  小結與展望
    6.5.1  小結
    6.5.2  展望
  參考文獻
第7章  菌根與鐵對砷吸收毒害的影響機制
  7.1  研究方法概述
    7.1.1  試驗設計方法
    7.1.2  關鍵指標測定方法
  7.2  菌根與鐵對砷的吸收特徵研究
    7.2.1  根系和菌根砷的吸收動力學
    7.2.2  根系和菌根中鐵和砷含量
  7.3  菌根與鐵對砷毒害的生理生化抗性研究
    7.3.1  植株生長與菌根建成
    7.3.2  植株含磷、砷和鐵的量及吸收狀況
    7.3.3  玉米葉片的膜脂過氧化狀況及活性鐵的含量
    7.3.4  玉米葉片中的葉綠素、類胡蘿蔔素的含量
    7.3.5  玉米葉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及非蛋白巰基的含量
    7.3.6  玉米葉片中的?式抗氧化劑
  7.4  討論
    7.4.1  接種AMF對玉米根系和菌根砷吸收動力學特徵的影響
    7.4.2  加鐵對玉米根系和菌根砷吸收動力學特徵的影響
    7.4.3  加鐵和接種AMF對植株生長及磷、砷和鐵吸收的影響
    7.4.4  加鐵和接種AMF對玉米葉片膜脂過氧化的影響
    7.4.5  加鐵和接種AMF對玉米葉片色素以及活性鐵含量的影響
    7.4.6  加鐵和接種AMF對玉米葉片中NPT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
    7.4.7  加鐵和接種AMF對玉米葉片中抗氧化?活性的影響
  7.5  小結與展望
    7.5.1  小結
    7.5.2  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菌根與鐵對砷遷移影響及污染風險研究
  8.1  研究方法概述
    8.1.1  試驗設計方法
    8.1.2  土壤砷生物可給性的測定
  8.2  菌根與鐵對玉米植株砷遷移規律的影響
    8.2.1  菌根侵染率
    8.2.2  植株生長
    8.2.3  含磷量及吸磷量
    8.2.4  含砷量及吸砷量
    8.2.5  磷砷吸收量比值
    8.2.6  含鐵量及吸鐵量
    8.2.7  磷、砷、鐵的吸收效率

  8.3  不同鐵源和叢枝菌根真菌對土壤性質及砷的人體健康風險的影響
    8.3.1  土壤pH值
    8.3.2  土壤的有效磷、砷含量
    8.3.3  土壤砷的in vitro提取含量
    8.3.4  土壤砷的生物可給性
  8.4  討論
    8.4.1  接種AMF和添加鐵源對玉米植株生長的影響
    8.4.2  接種AMF和添加鐵源對玉米植株磷、砷吸收及分配的影響
    8.4.3  接種AMF和添加鐵源對玉米植株鐵吸收及積累的影響
    8.4.4  外加鐵源和AMF對土壤pH值及砷、磷有效性的影響
    8.4.5  外加鐵源和AMF對土壤砷的生物可給性的影響
  8.5  小結與展望
    8.5.1  小結
    8.5.2  展望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