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呂思勉講中國史

  • 作者:呂思勉|編者:張耕華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ISBN:9787101135725
  • 出版日期:2019/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7
人民幣:RMB 3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呂思勉著的《呂思勉講中國史》分主幹與附註兩部分,以呂思勉先生中國通史初階讀物為正文,以呂先生其他史著中相關論述為附註。這裡,我們試圖做一個嘗試:一本在手,盡覽呂先生有關中國通史最主要和最精彩的內容。是以,我們從呂先生各種著述中選取相關的敘史、論史的段落,置於正文具體章節之下,以加深對相關史事的理解。

作者介紹
呂思勉|編者:張耕華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家貧,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我國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目錄
編選說明
導讀
第一編  上古史
第一章  太古之傳說
  傳說的價值 進化的三時期 三皇的傳說
第二章  中華民族之建國
  搜集、漁獵、畜牧、農耕四時代 國家的起源
  中華民族的起源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唐虞時代的情形 堯舜的禪讓禹的治水
  唐虞的政教 夏商的興亡 夏商的政教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與社會
  食的進化 衣的進化 住的進化
  行的進化 工具的進化宗教和哲學思想
  文字的發明 古代的氏族 部落和民族
  工商業的興起
第五章  周之建國及其政教
  周朝的建國 西周的興亡 周朝的封建制度
  周朝的官制 周朝的學校選舉制度
  周朝的賦稅周朝的兵制周朝的刑法
  周朝的教化
第六章  春秋與戰國
  春秋時列國的爭霸。 t戰國的互相吞併
  異民族的同化
第七章  周代之社會概況
  封建時代的社會組織商業資本的興起
  等級的破壞 宗法的破壞
第八章  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
  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孔子 先秦諸子
第九章  本期結論
  上古史的性質 上古史的年代
  民族的同化和疆域的開拓 文化的進步
  社會組織的變遷
第二編  中古史
第十章  秦代之統一與疆土之拓展
  秦始皇的政策 秦時疆土的拓展
  秦朝的滅亡 楚漢的分爭
第十一章  兩漢之政治概況
  漢初的政治  戈帝的文治武功 前漢的滅亡
  後漢的興起 後漢的亂亡
  漢朝政治制度的劣點
第十二章  兩漢疆域之開拓與對外交通
  漢初域外的形勢 漢平匈奴漢通西域
  漢平朝鮮 漢平兩越及西南夷
  後漢的武功漢時的海上交通
第十三章  兩漢之學術與宗教
  漢代的崇儒文字的變遷 漢代的經學
  漢代的史學、~又代的文學 道教的起源
  佛教的輸入
第十四章  兩漢之社會概況

  漢代社會情形漢朝救濟政策
  當時學者的議論 王莽的變法
  漢朝的士氣和武風
第十五章  三國之分裂與晉之統一
  後漢的分裂 三國的鼎立 晉朝的統一
第十六章  中華民族之新融合
  兩晉南北朝總說   南北朝的大略
  異民族的新融合
第十七章  兩晉南北朝之文化與社會
  玄學和佛學  中外文化的和合  道教的成立
  文學與美術  門閥的興起
第十八章  隋之統一與唐之繼起
  隋唐的概說  隋朝的治亂  隋唐的興亡
  唐初到開元的治亂
第十九章  隋唐之武功與對外交通
  隋唐時域外的形勢 隋朝的武功  唐初的武功
  唐玄宗時的武功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章  隋唐之政治與學術
  隋唐政治概觀  隋唐的官制
  隋唐的選舉制度  隋唐的兵制  隋唐的法律
  隋唐的賦稅  隋唐的學術  隋唐的文藝
第二十一章  隋唐之社會與宗教
  隋唐初年的富庶  南方文化經濟的發達
  商業的發達  隋唐時的宗教
第二十二章  中國文化之東被
  中國文化東被的原因  朝鮮和日本的文化
  隋唐時代的中目交際  渤海的興起
第二十三章  唐之衰亡與五代之紛亂
  安史之亂  藩鎮的跋扈  宦官的專權
  唐朝的分裂  五代的紛亂
  周世宗的雄略和宋朝的統一
第二十四章  宋之統一與變法
  宋朝的積弱  宋朝積弱的原因
  宋代社會情形  王安石的變法  新舊的紛爭
第二十五章  遼夏金之興起與對宋之關係
  宋遼的關係  宋夏的關係  金朝的興起
  宋朝的南渡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二十六章  宋之學術思想與社會概況
  宋代的理學  宋代的經史之學
  宋代的文藝  宋朝士大夫的風氣
  宋代社會狀況  印刷術的發達
第二十七章  元代之武功
  蒙古的興起   金朝的南遷   成吉思汗的西征
  夏金的滅亡  蒙古對東西南三方面的用兵
  宋朝的滅亡  建立大帝國  蒙卉的分裂
  元朝的衰亡  明太祖的恢復
第二十八章  中國文化之西漸
  鐵器和蠶絲   羅盤針火藥印刷術  馬哥孛羅
第二十九章  明之內政與外交
  成祖的北遷  明初的武功  土木之變

  明中葉的內憂外患
第三十章  明之衰亡與奮鬥
  神宗之怠荒  東林黨及三大案  流寇之禍
  明人之奮鬥
第三十一章  中華民族的拓殖
  中華民族近代的發展  歷代的南進  鄭和的出使
  明代南洋的拓殖  華人在南洋的政治勢力
  拓殖的成績
第三十二章  元明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元明時代的學術思想   元明時代的文藝
  元明時代的社會階級   元時輸入的宗教
  元明時代的社會經濟  從宋到明幣制的變遷
第三十三章  本期結論
  本期的民族鬥爭  本期的文化
  本期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本期的政治
第三編  近世史
第三十四章  中西交通之漸盛與西學之輸入
  新航路的發現  中西相互的關係  教士的東來
  科學的輸入
第三十五章  清代之勃興
  清朝的起源  明朝的戰爭  清朝的入關
  明朝的滅亡  三藩的滅亡  台灣鄭氏
第三十六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清初的政治  蒙回藏的平定   西南諸國的平定
第三十七章  中華民族之擴大
  滿蒙的同化  回藏的開拓  西南的開拓
第三十八章  清初之外交與中葉之政治
  中俄交涉  廣東通商交涉  傳教的情形
  清中葉的內政
第三十九章  鴉片戰爭
  鴉片的輸入  林則徐的禁煙  中英的開戰
  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的善後
第四十章  太平天國
  民族主義的勃興   太平軍的起事
  太平天國的興亡  太平天國事變的影響
  北方的捻亂  西北西南的回亂
第四十一章  英法聯軍與中俄交涉
  廣東交涉的糾紛   英法聯軍的東來
  天津北京條約  中俄劃界交涉  中俄伊犁交涉
第四十二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越南的衰亂  中法戰爭和越南喪失
  緬甸和暹羅的喪失  哲孟雄不丹的喪失
  西南的危機
第四十三章  中日戰爭與外力之壓迫
  朝鮮日本的盛衰  中日初期的交涉
  日本的窺伺朝鮮  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中日戰後外力的壓迫
第四十四章  維新運動之始末
  維新的醞釀  咸、同、光的朝局
  戊戌維新及政變  政變后的情形

第四十五章  八國聯軍之役
  義和團的起源  義和團的擾亂及聯軍入京
  東南的互保和東三省失陷   辛丑和約
  亂后的形勢
第四十六章  日俄戰爭與東北移民
  俄國佔據東三省  日俄戰爭  日俄和議
  日俄戰後東北的形勢中國的移民
第四十七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與末年之憲政運動
  清代之官制  清朝的科舉  清朝的兵制
  清朝的刑法  清朝的賦稅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四十八章  清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學風的轉變  清代的考據學
  清代的義理辭童之學  清代的社會狀況
第四十九章  清代之經濟狀況
  閉關時代之經濟狀況   五口通商后的經濟狀況
  清末的經濟狀況
  I第五十章  本期結論
  環境的變動  適應的困難
第四編  現代史
第五十一章  孫中山先生與革命運動
  革命的醞釀  孫中山先生  同盟會成立
  當時海內外的情勢   同盟會的革命運動
第五十二章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之成立
  清末的形勢  革命軍的起事  中華民國成立
  清朝的滅亡  臨時政府北遷
第五十三章  民國初年之外交
  俄蒙外交  英藏交涉  善後大借款
第五十四章  軍閥政治與內戰
  二次革命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復辟之變
  護法之役   北方的混戰  陳炯明的叛變
第五十五章  歐戰後之外交
  二十一條的要求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山東問題的解決  德奧俄三國新約
第五十六章  國民革命之經過
  國民黨的改組  江浙直奉之戰及段政府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第五十七章  國民政府成立后之內政與外交
  訓政的工作和憲政的預備   條約的改訂
  關稅自主的交涉  撤消領判權的交涉
  租借地和租界的收回  東北的事變
第五十八章  最近之文化經濟與社會狀況
  最近的經濟狀況  最近的經濟政策
第五十九章  本期結論
  現代史的性質  民族主義的成績
  民權主義的成績  民生主義的成績
  成績的總批評
第五編  綜論
第六十章  歷史與人類生活之關係
  歷史與人類生活  民生為社會進化的重心
  社會進化是歷史的重心   從怎樣生活的到該怎樣生

第六十一章  中華民族之逐漸形成與前途
  中華民族的形成  中華民族前途的希望
第六十二章  中國文化之演進及其未來
  中國文化的演進  中西文化的比較
第六十三章  國際現勢下吾國之地位與復興運動
  國際的現勢  吾國的地位  復興運動
附錄  編輯者言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