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晚清人物叢考(共2冊)/采銅文叢

  • 作者:戴海斌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63984
  • 出版日期:2018/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51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戴海斌著的《晚清人物叢考(共2冊)》系有關晚清時期歷史人物的專題研究,旨在深化對於重要政治上層人物如奕劻、張之洞、李秉衡等人的理解,也注意挖掘袁昶、劉鶚、壽富、張佩綸、張元濟、鄭觀應、王闓運、錢恂、陳三立、陶森甲、沈瑜慶等「中等人物」(取非達官顯貴亦非草根平民、既富傳統素養又經新學熏陶之意)的歷史意義,考辨這些人物之於晚清變局關鍵節點(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的關係及作用,強調史料批判與綜合利用,由人及事、及世,希望達到知人論世之目的。

作者介紹
戴海斌
    戴海斌,1978年生,浙江紹興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攻中國近代政治外交史,對民國學術史亦有興趣,已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民族研究》、《中華文史論叢》、《新史學》(台北)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前研究重心包括:1.庚子事變前後清政府政治與外交轉型,兼及朝野力量互動,並擬將研究時段繼續后推,側重用連續性視角(相對於晚清前期與民國)考察清末十年的對外交往形態;2.晚清時期旅華日本人書信、日記等史料的整理和研究,通過內外文獻互證,對近代重要史事進行補充、修訂甚或改寫;3.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前史和早期發展史,有興趣從具體人物、人際網路、學脈承繼等角度做一些學術史探討。

目錄
初編
  重審周立春:「嘉定之變」與上海小刀會起義諸問題考論
    一、周立春是否經劉麗川動員加入了天地會?——兼談地方志、史料的利用問題
    二、周立春與羅漢黨關係的幾點辨正
    三、重審周立春及其與地方政府的關係
    四、結語
  甲午後「商辦」鐵路的一例實證——姚錫光日記所見之劉鶚
    一、問題的提出:劉鶚與蘆漢鐵路
    二、劉鶚由津入鄂
    三、所謂「履祥洋行所保千萬華股」之實相
    四、張之洞與盛宣懷之利益聯盟
    五、盛宣懷得隴望蜀與劉鶚再度入鄂
    六、無果而終
    七、餘論:「南拳北革」之間的「老新黨」
  張之洞與德國軍事教習
    一、從「教習」到「統領營官」:招募德國軍官之始
    二、姚錫光日記所見之「德員來春石泰」
    三、辭聘「德將」引起的風波
    四、武備學堂總教習法勒根漢辭職探因
    五、采西法練兵:由師德而師日
    六、結語
  庚子事變時期張之洞的對日交涉
    一、戊戌前後張之洞對日聯絡渠道
    二、庚子事起:「諷日本維持大局」
    三、戰時交涉:「伊藤所詢未易答覆」
    四、兵臨城下:「請勿攻京城、勿驚兩宮」
    五、結語
  庚子年張之洞對日關係的若干側面——兼論所謂張之洞的「帝王夢」
    一、張權在日活動的實相
    二、軍事考察一行:派而復召
    三、續聘日本軍官:途生波折
    四、謀購日本軍火:行而未果
    五、宇都宮日記所見之錢恂言論
    六、結語
  錢恂:晚清外交史上的「異才」——兼證「張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夢」說難以成立
    一、錢恂其人
    二、身負數責的「留日學生監督」
    三、與趨新人士的交游及言論
    四、與張之洞之迎拒離合
    五、結語
  錢恂事跡補說——從張遵逵先生的來信談起
    一、入張之洞幕府的時間及奉旨進京召見
    二、出任學生監督背後的「日本因素」
    三、與鄭孝胥之間的隱性競爭關係
    四、庚子年與張之洞反目的潛因——兼論與宗方小太郎的關係
    五、結語
  也說義和團運動中的奕劻
    一、五月二十日前奕劻之於「剿」「撫」的態度——兼與榮祿比較
    二、總署改組與所謂「督辦軍務處」的成立
    三、「虎城密電」究竟何指?——從東南角度看「慶、榮」

    四、奕劻在戰時交涉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五、奕劻未隨西逃是不是「慈禧布置的另一招高棋」?
    六、結語
  《亂中日記殘稿》是否為「信史」?——兼談《袁京卿日記》的史料價值
    一、《亂中日記殘稿》《袁忠節  公手札》《袁京卿日
    記》的版本與內容分析
    二、對《殘稿》若干「疑點」的辨析
    三、袁昶日記所涉重要史事疏證
    四、結語
  《庚子北京避難記》的作者及其史料價值
    一、作者是誰?
    二、主體內容
    三、史料價值舉隅
    四、結語
    附  庚子北京避難記
  也說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訪問廈門——為馬幼垣先生補充
    一、中文史料所見之大白艦隊訪廈一行
    二、再論大白艦隊訪廈的國際背景
    三、小結中方得失
    四、余話
二編
  庚子年李鴻章北上史實補正——兼論李鴻章與日本的關係
    一、奉召前夕動向——兼釋北上詔令的性質
    二、欲走還留
    三、「水鳥外交」:周旋于日、俄之間
    四、「難入津門」:滯滬不行的多種阻力
    五、楊崇伊北上密謀及其日本背景
    六、簡短的結語
    附  李鴻章與佐佐友房談話記錄
  「誤國之忠臣」?——再論庚子事變中的李秉衡
    一、巡閱長江水師
    二、信拳?剿拳?
    三、拒阻英艦入江
    四、奉召北上
    五、二李之「爭」
    六、結語:「誤國之忠臣」?
  種族與政治:晚清宗室壽富之死及其迴響
    一、從《絕命詞》說起
    二、壽富其人及家世
    三、戊戌前後
    四、殉難始末
    五、誰問身後事
    六、種族與政治雙重視野中的壽富之死
  「援匹夫有責之義,貢千慮一得之愚」:庚子事
    變中的張元濟
    一、棲處「南洋」
    二、倡議「維持東南大局」
    三、為「統籌全局」建言獻策
    四、餘論
  「互保」「換旗」與「公共政府」——再論「東南互保」時期的鄭觀應

    一、「換旗」交涉始末
    二、政治建策的意義與限度——從兩件新史料來看
    三、結語
  余聯沅:從「鐵面御史」到「洋務幹員」——上海道研究的一個個案
    一、京官生涯
    二、上海道任上(之一):涉外人際交往的若幹線索
    三、上海道任上(之二):「東南互保」中的真實角色
    四、結語
  陶森甲:近代中日關係史上的「雙面人」
    一、陶森甲其人
    二、與日本的淵源
    三、庚子事變中的表現
    四、結語
  「兩收海軍餘燼」:甲午、庚子時期沈瑜慶事跡鉤沉
    一、「哀余皇」之內面
    二、與議「東南互保」
    三、收容北洋海軍
    四、余話
  「上海中外官紳」與「東南互保」——《庚子拳禍東南互保之紀實》箋釋及「互保」「迎鑾」之辨
    一、發自上海之倡議
    二、遊說劉、張諸情節
    三、出位之思:「互保」「迎鑾」辨
    四、餘論
  「題外作文、度外舉事」與「借資鄂帥」背後——陳三立與梁鼎芬庚子密札補正
    一、「題外作文」與「東南互保」系同一時期產物
    二、「陶觀察之說詞」的日本背景
    三、張之洞之於「勤王」的反應
  《王湘綺年譜》辨誤一則——兼論庚子前後王閩運的思想動態
    一、庚子正月王閏運不可能在杭州見梁啟超
    二、庚子六月梁啟超曾短暫回國
    三、王闓運對於庚子事變的觀感
    四、結語
  張佩綸政治生涯的最後一幕——辛丑議約期間復出史實考論
    一、復出非由李鴻章主動奏請
    二、奉召后的最初反應
    三、張佩綸書札所見之庚辛時局
    四、離京回寧的真實原因
    五、結語
  「志士」與「離心」:庚辛之際趨新士人的時局因應——偏於「言」的部分
    一、南北分野與新舊殊途
    二、「互保」面面觀
    三、「借權督撫」:層次與限度
    四、內省的民族主義
    五、餘論:迎接「帝國的時代」
  附錄  原發表出處一覽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