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綠色化學基本原理(精)/綠色化學前沿叢書

  • 作者:編者:何良年|總主編:韓布興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577917
  • 出版日期:2018/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19
人民幣:RMB 1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綠色化學作為前沿交叉學科,不僅傳承化學的理論與方法,而且在觀念上創新發展,要求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消除污染,合理使用資源,開發環境友好的技術與清潔工藝,設計安全、可生物降解的產品,貢獻于可持續發展。何良年等編著的《綠色化學基本原理(精)》以綠色化學前沿科學發展為基礎,圍繞綠色化學十二條原則,闡述了綠色化學的定義、基本原理,以實例分別介紹了綠色化學的內涵、評估原則、原子經濟性反應設計、無毒無害的化學合成及發展趨勢等內容。全書以綠色化學原理與評估方法為基礎,就如何設計綠色化學反應展開論述,主要包含綠色化學手段、綠色化學的評估方法、基於綠色化學原理的環境友好合成技術、設計安全化學品原理、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利用及工業實際應用,層次清晰,集科學性、應用性、時效性于一體。
    本書注重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跟蹤本領域的發展動態,意在為從事創新研究的科學工作者提供綠色化學的原則和框架,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化工、製藥、環境、材料等相關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的學習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編者:何良年|總主編:韓布興
    何良年,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6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96?2003年,先後在武漢大學、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做博士后,從事綠色化學研究。1998年入選湖北省高等學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009年受聘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2011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兼任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主編、「Green Chemistry and Sustainable Technology」Series Editor,以及《科學通報》、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Mini-review in Organic Chemistry等多種學術期刊編委。     致力於綠色化學包括二氧化碳化學、環境友好介質中的催化反應、生物質能源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目前已發表SOl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英文專著2部、中文專著3部,獲得授權中外專利23項。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研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2014?2017年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014?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Top 1%高被引中國學者」榜單。曾榮獲2014年天津市自然科學獎、2017年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等榮譽。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綠色化學的興起
    1.1.1  化學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1.1.2  環境運動的演變
  1.2  綠色化學的研究意義
    1.2.1  綠色化學定義
    1.2.2  如何理解綠色化學
    1.2.3  綠色化學評估——原子經濟性和E因子
    1.2.4  主要研究內容
    1.2.5  綠色化學的特點
    1.2.6  綠色化學與傳統化學的區別
  參考文獻
第2章  綠色化學十二條原則
  2.1  引言
  2.2  原子經濟性與反應選擇性
    2.2.1  原子經濟性的概念
    2.2.2  提高反應原子經濟性的途徑
  2.3  低毒化學合成方法
    2.3.1  可再生原料或試劑的使用
    2.3.2  綠色介質使用
  2.4  催化反應
    2.4.1  簡介
    2.4.2  高效催化劑設計
    2.4.3  催化劑的循環利用
  2.5  溫和條件與能源使用效率
    2.5.1  減少反應能量輸入
    2.5.2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6  可生物降解產品設計
    2.6.1  可生物降解產品設計基本原則
    2.6.2  可降解產品取代傳統不易降解產品
  2.7  避免不必要的衍生化過程
  2.8  設計安全的化學過程
    2.8.1  設計安全過程的一般原則
    2.8.2  防止事故發生的安全化學
    2.8.3  建立實時監測技術
  2.9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綠色化學手段與方法
  3.1  非傳統反應物
  3.2  非傳統試劑
    3.2.1  碳酸二甲酯
    3.2.2  二氧化碳
    3.2.3  有機電化學合成
    3.2.4  光化學反應
  3.3  非傳統溶劑
    3.3.1  水
    3.3.2  超臨界二氧化碳
    3.3.3  離子液體

    3.3.4  聚乙二醇
    3.3.5  無溶劑反應
  3.4  非傳統目標分子
    3.4.1  氟利昂替代品
    3.4.2  綠色化學農藥
    3.4.3  其他綠色化學品
  3.5  非傳統催化劑
    3.5.1  固體酸鹼催化劑
    3.5.2  離子液體
    3.5.3  生物催化
    3.5.4  相轉移催化劑
  3.6  在線分析化學
  3.7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4章  綠色化學的評估方法
  4.1  評估化學的影響
    4.1.1  綠色化學評估的重要性
    4.1.2  評估化學的內容和影響
    4.1.3  評估化學方法的建立
    4.1.4  綠色化學評估方案的設計
  4.2  對人體與野生生物的毒性
    4.2.1  對人體的毒性評估
    4.2.2  對野生生物的毒性評估
  4.3  對環境的影響
    4.3.1  對全球和局部範圍的環境影響
    4.3.2  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參數
    4.3.3  對環境影響的評估模型
    4.3.4  環境影響標準化基準和定量及定性評估策略
  4.4  對原料的評估
    4.4.1  原料資源的屬性
    4.4.2  化學原料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4.4.3  化學原料對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4.4.4  化學原料的定性選擇策略
    4.4.5  原料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的定量評估方法
  4.5  對化學反應類型的評估
    4.5.1  化學反應類型及其評估方法
    4.5.2  對化學反應的整體評價
  4.6  化工生產過程的綠色化評估
    4.6.1  原子經濟性
    4.6.2  環境因子
    4.6.3  環境商
    4.6.4  環境負擔因子
    4.6.5  生命周期評估
    4.6.6  其他需要評估的因素
  參考文獻
第5章  綠色合成技術
  5.1  均相催化反應
    5.1.1  有機小分子催化
    5.1.2  四氮鐵配合物催化
    5.1.3  以可溶樹狀聚合物或高聚合物為載體的催化劑

  5.2  固相酸鹼催化的設計與應用
    5.2.1  固體酸鹼催化劑的設計與種類
    5.2.2  固體酸鹼催化劑的應用
  5.3  生物?催化技術
    5.3.1  生物?催化的種類和特點
    5.3.2  生物?催化原理
    5.3.3  生物?催化的反應類型
  5.4  超聲波與微波技術
    5.4.1  超聲波技術的特點
    5.4.2  超聲波技術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5.4.3  微波技術的特點
    5.4.4  微波技術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5.4.5  超聲波與微波技術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5.5  環境友好的反應介質與分離試劑
    5.5.1  二氧化碳體系
    5.5.2  水體系
    5.5.3  離子液體體系
    5.5.4  聚乙二醇體系
    5.5.5  微乳體系
    5.5.6  氟體系
  5.6  精準有機合成反應
    5.6.1  原子經濟性反應
    5.6.2  區域選擇性反應
    5.6.3  立體選擇性反應
  5.7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設計安全化學品原理
  6.1  毒性作用機理分析
    6.1.1  新陳代謝產生有毒代謝物
    6.1.2  化學物質產生毒性的機制
  6.2  構效關係
    6.2.1  化學品作用的分子基礎
    6.2.2  定量構效關係
    6.2.3  定量構效關係應用實例
  6.3  毒性的調控
    6.3.1  通過分子修飾減少吸收
    6.3.2  化合物理化性質與毒性關係
    6.3.3  毒理學分析及相關分子設計
    6.3.4  利用構效關係設計安全的化學品
    6.3.5  利用等電排置換設計更加安全的化學品
    6.3.6  基於多方位信息選擇安全替代品
  6.4  降低化學品對人類、環境和生態的危害
    6.4.1  設計可降解化學品
    6.4.2  降低化學品致癌性和致突變性
    6.4.3  降低化學品生態毒性
  6.5  輔助物質的使用
    6.5.1  輔助物質的種類及毒性
    6.5.2  降低輔助物質毒性的策略
  6.6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7章  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7.1  綠色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7.1.1  綠色化學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7.1.2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則
  7.2  可再生資源利用與環境影響
    7.2.1  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
    7.2.2  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
  7.3  生物質轉化利用
    7.3.1  生物質的定義和特點
    7.3.2  生物質的豐富多樣性及應用
    7.3.3  生物質的能源地位
    7.3.4  生物質能轉化利用技術
  7.4  二氧化碳的利用
    7.4.1  二氧化碳的分子結構和物化性能
    7.4.2  二氧化碳作為碳氧資源化學固定為小分子化合物
    7.4.3  二氧化碳作為碳氧資源化學固定為高分子材料
    7.4.4  二氧化碳作為碳氧資源化學固定為能源化學品
  7.5  水資源的利用
    7.5.1  電解水制氫
    7.5.2  光電化學分解水制氫
    7.5.3  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7.5.4  熱化學循環制氫
    7.5.5  光生物分解水制氫
  7.6  太陽能利用
    7.6.1  分解水制氫氣
    7.6.2  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
    7.6.3  污水凈化
  7.7  可再生資源利用的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綠色化學應用
  8.1  綠色化學實例
    8.1.1  綠色反應原料
    8.1.2  綠色化學品
    8.1.3  綠色反應條件
    8.1.4  綠色合成路線
  8.2  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簡介
  參考文獻
第9章  綠色化學的發展趨勢
  9.1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9.1.1  傳統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
    9.1.2  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9.1.3  替代性和可再生原料的利用
  9.2  設計環境友好的合成方法
    9.2.1  發展高效合成方法
    9.2.2  發展「精準」化學合成方法
    9.2.3  發展原子經濟性反應
    9.2.4  發展綠色合成技術
    9.2.5  發展經濟可行的合成反應
  9.3  綠色化學工藝的設計與應用
  9.4  綠色化學評價方法與應用

  參考文獻
中英文縮寫對照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