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

  • 作者:楊紅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465812
  • 出版日期:2017/10/01
  • 裝幀:線裝
  • 頁數:331
人民幣:RMB 9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隨著優秀傳統文化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及展示場所的大規模建設成為文化熱點,但如何充分發揮其向公眾闡釋文化遺產、實現信息與知識傳播的重要功能,國內外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從業者普遍缺乏可供參考的理念模式與實操指南。
    楊紅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研究所數個非遺博物館設計案例為基礎,從基本理念和技術手段雙向入手,開拓性地探索了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的展示方式,並由實體展示空間衍生到數字化傳播和衍生品開發,提供了系統、前沿的非遺展示與傳播圖景,同時,也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和做法,為非遺從業者提供最新理念與實踐案例參考。

作者介紹
楊紅
    楊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教師,藝術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博士,副研究館員,清華大學設計學博士后,兼任石河子大學綠洲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展示與傳播,已出版專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主持完成文化部文化科技創新項目「非遺資料庫構建分類及信息資源元數據研究」,曾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和特別資助,在核心期刊及國家行業報刊上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展示空間構建、數字傳播等方面論文二十余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展示」的含義
    一、究竟是「展覽」還是「展示」
    二、闡釋性展覽
    三、遺產闡釋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一、非遺展示的概念
    二、非遺展示空間的內涵
    三、非遺展示空間的外延
  第三節  是否真的需要非遺展示空間
    一、展示傳播的價值論述
    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有關條款
    三、《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  》給予的解釋
    四、《非遺法》和省級《非遺保護條例》
    五、設施建設經費投入
    六、主管部門政策導向
    七、社會輿論關注程度
    八、必要的可行性評估
  第四節  非遺展示內容的拆解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分類
    二、實際分區和展線設置的依據參考
  第五節  非遺展示涉及的專業與工種
    一、框架塑造的手段
    二、涉及專業與工種的結構圖
第二章  非遺展示機構與博物館
  第一節  博物館的定義更新及其靈活性指向
  第二節  博物館是否是以實物收藏為主的展示空間
  第三節  非遺展示與博物館歷史
    一、聖地範式與實物收藏功能
    二、公共博物館,內容與觀眾群的開放
    三、生態博物館,形式與空間的開放
  第四節  如果是非遺博物館,應期待哪些功能
    一、非遺存在價值的直觀呈現
    二、非遺保護的趨向性作用
    三、價值觀與文化身份的重塑
  第五節  矛盾在哪裡
    一、象徵性傳播作用與現實存在的物質性之間的矛盾
    二、民族歷史證物與象徵物在傳播需求與功能上的差異
  第六節  非遺展示空間的溯源形態
    一、民俗博物館
    二、人類學博物館
    三、遺產闡釋中心
  第七節  博物館建構思想對本書結構的啟發
第三章  實體展示空間的幾種模式
  第一節  國內非遺展示現狀概述
    一、靜態展陳方式
    二、展線設計依據
    三、動態展示方式
  第二節  有沒有「模式」

  第三節  以歷史建築、文保單位為載體
    一、北京民俗博物館
    二、蘇州民俗博物館
    三、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四、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五、福建省非遺博覽苑
    六、香港三棟屋博物館
  第四節  以現代公共文化設施為載體
    一、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落
    二、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館
  第五節  以仿古街區、村鎮、公園等旅遊景區為載體
  第六節  行業博物館與單項博物館
    一、中國傘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
    二、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
第四章  生態博物館
  第一節  生態博物館對非遺展示的啟發
    一、生態博物館強調在原生地保護與展示文化遺產
    二、生態博物館強調當地人的自主管理權
    三、生態博物館與現代體驗館的差異
  第二節  悖論部分
    一、遺產的反博物館化
    二、有形遺產的流失與無形遺產的干預
第五章  非遺展示的基本理念
  第一節  隔斷關聯的憂慮
  第二節  文化尊重的體現
  第三節  活態傳承的響應
    一、傳習與展示合二為一的利弊
    二、匠人精神在展示中如何闡釋
  第四節  接近性——生活化
  第五節  地域性——風格化
  第六節  親緣性——情感化
  第七節  保存功能的庫區
  第八節  通俗原則的遵循
第六章  非遺展示的主要方式
  第一節  現場展演的利弊
  第二節  商業售賣的尺度
  第三節  展示場景的還原
  第四節  非遺手法展示非遺
    一、案例:梁祝傳說
    二、案例:360°全景展示老北京的精氣神兒
  第五節  可視化到媒體敘事
    一、視覺刺激
    二、影像敘事
    三、媒體文件
  第六節  選項與多感官體驗
    一、信息媒介交互體驗
    二、實體進程親身體驗
    三、虛擬+現實場景體驗
第七章  實體展品收集
  第一節  物質遺存——非遺溯源的重要依據

  第二節  在非遺展示中可能需要的實體展品
  第三節  試擬徵集清單
    一、工藝技藝類
    二、表演藝術類(包括口頭文學)
    三、節  日儀式類
  第四節  悖論部分:實物收集是搶救還是破壞
第八章  非遺數字資源的生成與共享
  第一節  非遺數字資源與實體保護的關係
  第二節  非遺的基礎性數字化記錄
    一、非遺數字化記錄的利弊
    二、非遺數字化記錄的策略
  第三節  非遺數字資源的保護
    一、靜止圖像採錄標準
    二、音頻採錄標準
    三、視頻採錄標準
  第四節  非遺數字資源的共享
    一、開放的姿態
    二、虛擬的資源
    三、分享的時代
  第五節  悖論部分
    一、「互聯網+」非遺可能的不適性
    二、「大數據」反而凸顯圖書文獻的價值
第九章  實體空間中的數字化展示方式
  第一節  數字化展示的優勢在哪裡
    一、遵循非遺活態保護規律
    二、體現現代展陳設計趨勢
    三、適應當代信息傳播模式
    四、實現保存文化記憶功能
  第二節  非遺所屬門類不同,數字化展示方式各異
    一、工藝技藝類
    二、表演藝術類(包括口頭文學)
    三、節  日儀式類
  第三節  虛擬現實體驗
  第四節  增強現實體驗
  第五節  定位服務延展
  第六節  自然用戶界面
  第七節  案例部分
    一、河南寶豐「馬街書會」
    二、哈尼卡樂園
第十章  后博物館時代:非遺展示的多元可能性
  第一節  「后博物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提供的想象
  第二節  非遺「后博物館」的多元可能性
    一、大眾
    二、選擇
    三、參與
    四、感官
    五、喧鬧
    六、娛樂
  第三節  「Project」而不是「Museum」
第十一章  紀念品售賣與衍生品開發

  第一節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的紀念品售賣
    一、設計製作環節
    二、包裝售賣環節
  第二節  從創意產業到博物館衍生品開發
    一、地區性整體文創
    二、和衍生產品開發的結合面探討
第十二章  傳播:從實體空間到網路環境
  第一節  非遺展示空間與自帶移動設備
    一、攝錄分享
    二、即時社交
    三、定製路線
    四、資源下載
    五、在線學習
    六、鏈接服務
    七、資源的新媒體傳播形態
  第二節  互聯入口
    一、社交媒體
    二、移動應用
    三、物聯網
  第三節  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
    一、數字地圖
    二、虛擬展廳
    三、綜合平台
  第四節  資源獲取與開放
    一、內容獲取的眾包模式
    二、資源開放與電子出版
    三、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第五節  悖論部分
第十三章  傳播:鏈接鍵與外環境
  第一節  非遺的雙螺旋結構與「傳播」
    一、「鏈接鍵」的促發與延伸
    二、「外環境」的培植與導向
  第二節  傳播方式與典型案例
    一、教育與傳播
    二、大眾媒介傳播
    三、商業與傳播
    四、學術研究與傳播
  第三節  非遺數字傳播如何破題
    一、基於網路的普及性傳播
    二、移動應用與社交媒體
    三、基於數字化的挖掘應用
第十四章  漢族地區非遺展示空間
  第一節  漢族地區非遺展示的共性與個性
    一、人物元素——地方名人
    二、地理元素——山川、河流
    三、特產元素
    四、方言元素
  第二節  以平頂山為研究樣本
  第三節  分區與主線
    一、分區——最實用的「三分法」

    二、主線設計引入個性元素
  第四節  內容與形式
    一、序廳
    二、民俗空間——節  慶與禮俗
    三、視聽空間——風雅與遊藝
    四、技藝空間——賞玩與日用
    五、Work-Shop手工作坊
    六、非遺產品集市
第十五章  多民族地區非遺展示空間
  第一節  以湘西為研究樣本
  第二節  如何闡釋文化主體及遺產內容
    一、土家族文化歷史演進脈絡
    二、人類學視角:土家族母系社會的遺存
    三、土家族文化尊重的內涵
    四、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認同
  第三節  主題與主線
    一、是否突出民族性
    二、敘事如何差異化
    三、找到吻合的主題
  第四節  內容與形式
    一、「圖案之美」——審美意象展示
    二、「換衣間」——體驗空間門戶
    三、「湘西之聲」——口頭傳統體驗
    四、盛情·苗家風——苗族體驗空間
    五、盛宴·土家年——土家族體驗空間
    六、盛世·大舞台——綜合體驗空間
    七、守護·在行動——保護倡議空間
第十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全文
    附錄B  國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相關摘錄
    附錄C  本書涉及的部分國內外相關機構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