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精)
內容大鋼
由彭慕蘭著的《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精)》是一部對中國現代史上某些重大問題進行全新評價的著作,探索了清末民初華北內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變遷。彭慕蘭採用了大量的新資料,認為一些地區的發展造成了其他地區系統的不發展。他闡述了當地的金融、農作、交通、稅收情況和農民的反抗鬥爭,並分析了不同階級、地區和性別的因果關係。彭慕蘭認為,腹地是被創造的,而不是被發現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地群體與外部力量的方略所造成的。
作者介紹
(美)彭慕蘭|譯者:馬俊亞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1980年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4、1988年于耶魯大學分別獲得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年7月至今,供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IRVINE);1992年起任該校歷史系副教授,1999年起任教授,2004年被授予榮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社會史。主要著作有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State,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1853-1937.(UC Press,1993)該書于1994年獲費正清東亞研究最佳著作獎和美國史學會獎;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 and the Making ofthe Modern Worm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中文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該書獲2001年度費正清東亞研究最佳著作獎和美國史學會獎,分享2000年度世界史學會最佳著作獎,並獲2000年度傑出學術著作提名。另與Steven Topik合著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Politics and an Emerging World Economy.(M.E.Sharpe,1999)。在《歷史研究》、《中國學術》、Journal of Asian Studies,world Economic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與書評近60篇。
目錄
譯者序
中文版序言
鳴謝
導言
區域
時段
國家、市場及其在黃運的融合
政治經濟與中國的發展
治水與國家的構建:理論透析
第一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信貸和貨幣市場中的政治勢力和區域模式
山東的地區性信貸市場
地方經濟差異的持久性
信用市場及其他地方經濟邊界
區域性的貨幣市場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當地的公共財政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權威和政治自衛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場及其分配:強大的勢力
割裂的市場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場和區域經濟形式
結語:割裂的市場與國家構建
第二章 社區、強制和棉花:農業改良和社會分層
新的農作物品種
拾荒與生存
看青活動與「棉業公會」
區域變化與當地領袖
滲透性、開放性和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三章 生態危機和「自強」邏輯
市場、國家和生態
封閉、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與「自強」邏輯
當地的努力:植樹造林及其不滿
生態、交通和邊緣化
第四章 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出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優先、新的緊縮與錯失的機會
輕視的加劇:地方癱瘓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秸稈與石頭:落後技術的循環
黃運的黃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佈
第五章 災害應對
水利失修的經濟成本
士紳與外國人
國家的分裂與水利治理:軍閥時代
官府、鄉村豪紳與地方反抗
工程師與士兵
結論 黃運、中國與世界
附錄
一、魯西北和魯西南各縣名錄
二、水利衰退造成的農業損失
三、黃運水利失修所導致的額外交通成本
人名譯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