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藝術公賞力(藝術公共性研究)/北大藝術學研究叢書/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

  • 作者:王一川|總主編:申丹//王一川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274521
  • 出版日期:2016/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10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藝術公賞力(藝術公共性研究)/北大藝術學研究叢書/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對作者王一川自己提出的藝術公賞力命題作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指出在當前藝術分賞條件下,尤需倡導藝術公賞力及公民藝術素養的提升,注重藝術公共性問題。
    全書就藝術理論中的藝術公賞力傳統、藝術公賞力的重心位移及其動力等問題作了歷時性淪述,進而就文化產業中的藝術、當代藝術媒介狀況、藝術公共領域、藝術辨識力、藝術公信度、藝術公賞質、藝術品鑒力、藝術公共自由、中國藝術公心、藝術公共性體驗、藝術批評等問題作了共時性論述,最後得出「人為中介,藝即心賞;分賞偏美,公賞中美;公心互融,美美異和;人順天地,三才分合」的結論,對把握當代中國藝術生活具有顯著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作者介紹
王一川|總主編:申丹//王一川
    王一川,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暨文學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院長。入選「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現為教育部高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文藝理論、藝術理論、美學、影視批評。著有《修辭論美學》《藝術公賞力》等。主講課程有「文學概論」「美學原理」「藝術學原理」等。主編教材有《文學理論》《藝術學原理》《美學原理》《美學與美育》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藝術公賞力概述
  第一節  藝術公賞力問題的由來
  第二節  通向公眾素養論範式的藝術理論
  第三節  藝術公共性建構與藝術公賞力
  第四節  藝術公賞力概念
第二章  通向藝術公賞力的理論歷程——以北京大學藝術理論家為例
  第一節  公民「共享」與「文學革命」之間
  第二節  無功利化的個體心靈自賞
  第三節  重新功利化的「物的形象」論
  第四節  再度無功利化的「審美意象」論
  第五節  「審美意象」論面對時代變遷
  第六節  回看北京大學藝術理論學統
  第七節  當前路徑選擇與藝術公賞力問題
第三章  藝術公賞力的重心位移
  第一節  藝術公賞力的發生與演變
  第二節  世變藝變
  第三節  以藝啟群
  第四節  以藝為群
  第五節  藝以群分
  第六節  通向藝術公賞力之路
第四章  藝術公賞力的動力
  第一節  藝術公賞力的動力機制
  第二節  藝以新民說
  第三節  藝以為人說
  第四節  藝有公道說
  第五節  藝術公賞力的深層動力源
第五章  文化產業中的藝術——媒物互化及其後果
  第一節  進入文化產業中的藝術
  第二節  藝術與文化產業的關係
  第三節  藝術學視野中的文化產業
  第四節  文化產業中的藝術與生活交融態:從藝術型文化產業與擬藝術型文化產業的關係看
  第五節  媒物互化的後果:藝生平面態
第六章  當今藝術媒介狀況
  第一節  全媒體時代及其藝術問題
  第二節  通向全媒體時代的藝術歷程
  第三節  全媒體時代藝術的特徵
  第四節  藝術分賞與藝術公賞力
  第五節  藝術分賞背後的美學之爭
  第六節  反思全媒體時代藝術狀況
第七章  藝術公共領域
  第一節  公共領域理論的來由及桌子之喻
  第二節  中國藝術公共領域的復甦式構建
  第三節  藝術公共領域概念及其人學依據
  第四節  藝術公共領域的存在要素
  第五節  藝術公共領域的機制與實質
第八章  藝術辨識力
  第一節  公眾角色理論
  第二節  藝術辨識力的含義與構成
  第三節  藝術辨識力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第四節  藝術辨識力的運行原則
  第五節  藝術辨識力與國民藝術素養建設
第九章  藝術公信度
  第一節  藝術公信度先於藝術真誠度
  第二節  從「代筆門」之爭看藝術公信度問題
  第三節  藝術公信度之問題化的歷程
  第四節  當前藝術公信度問題生成的原因
  第五節  中外信任研究的啟示
  第六節  藝術公信度及其特徵
  第七節  藝術公信度的維度、耦合關係及檢驗
第十章  藝術品鑒力
  第一節  藝術品鑒力的導向更替
  第二節  藝術品鑒力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藝術品鑒力的存在形態
  第四節  藝術品鑒力的運行層面
  第五節  藝術品鑒力的運行階段
第十一章  藝術公賞質
  第一節  藝術公賞力中的藝術公賞質問題
  第二節  中國古代對於藝術公賞質相關問題的認識
  第三節  西方藝術類型觀及藝術品層面論
  第四節  藝術公賞質的社會關聯要素
  第五節  藝術公賞質的層面構造
  第六節  興味蘊藉與公民藝術素養
第十二章  藝術公共自由
  第一節  有關藝術自由的近期案例
  第二節  自由與藝術自由
  第三節  第三種藝術自由:藝術公共自由
  第四節  藝術公共自由的含義和社會基礎
  第五節  藝術公共自由的中國傳統資源
  第六節  藝術公共自由的要素
  第七節  藝術公共自由的途徑:人生境界層次論
  第八節  藝術公共自由的核心:公心涵育
  第九節  藝術公共自由的目標:美美異和
第十三章  中國藝術公心
  第一節  斯賓格勒:每種文化精神都有其「基本象徵」
  第二節  宗白華:中外比較中的中國藝術精神
  第三節  方東美:「生命情調」的戲情比較模型
  第四節  唐君毅:統合儒道的中國藝術精神
  第五節  徐復觀:獨尊道家的中國藝術精神觀念
  第六節  李澤厚:尋找「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
  第七節  從中國藝術精神到中國藝術公心
  第八節  中國藝術公心及其構成要素
  第九節  中國藝術公心的特徵
第十四章  藝術公共性體驗的當代呈現
  第一節  視聽覺公共性體驗
  第二節  言說公共性體驗
  第三節  心神公共性體驗
第十五章  藝術批評
  第一節  現代藝術批評三變
  第二節  當前藝術批評的三種形態

  第三節  學術型批評的新課題
  第四節  藝術批評家的學術自覺及學術個性
結語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