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十字軍運動自11世紀始,直至18世紀末,歷時數百年,深刻影響了歐洲乃至中東、北非的歷史,然而我國讀者卻鮮能對這段歷史有全面的了解。本書正是一部有關十字軍的通史,作者為當今該領域傑出的學者——劍橋大學教會史教授喬納森·賴利-史密斯。
《十字軍史》記述了幾次主要的十字軍運動,同時穿插了十字軍的組織形式、東征過程中的故事,以及十字軍戰士的經歷等內容。本書還展示了十字軍史領域的全新研究成果,使得中國讀者也能一覽西方史學研究之前沿。
本書的英語版已多次再版,廣受英語世界讀者好評。對於十字軍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理解,無論來自19世紀浪漫主義還是當今伊斯蘭世界,都被作者納入了考量的範圍。因此無論是對歷史專業的學者,還是對普通讀者而言,本書都堪稱一部了解中世紀曆史的範本。
作者介紹
(英)喬納森·賴利-史密斯|譯者:歐陽敏
目錄
地圖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導言
第一章 十字軍運動的誕生: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傳道工作
開戰的原因
教皇烏爾班二世
為解放而戰
一場苦行贖罪的戰爭兼朝聖之旅
耶路撒冷
作為贖罪者的十字軍戰士
回應
「第一次大屠殺」
第二章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歷程
伊斯蘭世界的狀況
第一波浪潮
第二波浪潮:行軍至君士坦丁堡
第二波浪潮:從君士坦丁堡到安條克
第二波浪潮:圍攻安條克及其後果
第二波浪潮:解放耶路撒冷
第二波浪潮的成果
第三波浪潮
十字軍聖戰觀念的發展
第三章 耶路撒冷和安條克的聖地及大主教轄區
定居點建立
裝點聖地
拉丁教會成立
1110 年以後與當地人的關係
拉丁教會的貢獻
第四章 拉丁東方地域的建立、管理和防衛(1097—1187)
鄉間與城鎮
管理
王室與領主們
從鮑德溫一世到鮑德溫五世
保衛定居點
哈丁之戰與耶路撒冷失守
第五章 成長中的十字軍運動(1102—1187)
十字軍戰士還是朝聖者
12世紀最初的十字軍運動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士氣低落
傳統的發展
第六章 十字軍運動的成年禮(1187—1229)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97年的十字軍行動
教皇英諾森三世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波羅的海的十字軍運動
針對安維勒的馬誇德的十字軍運動
針對阿爾比派的十字軍運動
西班牙的十字軍運動
兒童十字軍運動以及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宣道活動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歷程
腓特烈二世的東征
第七章 成熟期的十字軍運動(1229—約1291)
13世紀中期的十字軍思想
伯爵們的十字軍行動(1239—1241)
聖路易的第一次東征
普魯士和利沃尼亞的十字軍行動
第一批針對蒙古人的十字軍行動
西班牙的十字軍運動
針對異端的十字軍運動
政治性的十字軍運動
聖路易的第二次東征
教皇格列高利十世
1276 年後沒能再發動大規模東征
第八章 拉丁東方(1192—約1291)
西里西亞亞美尼亞
塞普勒斯
希臘
義大利人
阿尤布王朝
定居者們對伊斯蘭世界政治的了解
安條克—的黎波里
耶路撒冷王國內的制度性衝突
馬穆魯克王朝崛起
亞洲貿易路線的變遷
馬穆魯克王朝的征服
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定居點被毀
第九章 十字軍運動的多樣化(約1291—1523)
可選擇的範圍
十字軍理論家
聖殿騎士團的瓦解
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和利沃尼亞
聖約翰騎士團在羅得島
騎士團國家的特徵
塞普勒斯
希臘
西班牙的十字軍運動(1302—1354)
義大利的十字軍運動(1302—1378)
阿卡陷落後導致的十字軍東征行動
十字軍東征行動(1323—1360),以及同盟的出現
塞普勒斯的彼得一世
對土耳其人的關注
大裂教危及十字軍運動
馬赫迪亞和尼哥波立的十字軍行動
針對土耳其人的十字軍行動(1397—1413)
針對胡斯派的十字軍行動
瓦爾納的十字軍行動
對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多種反應以及農民軍的再次出現
庇護二世
征服格拉納達與進攻北非
十字軍行動籌劃(1484—1522)
第十章 舊時代與十字軍運動的消亡(1523—1798)
改革
騎士團
北非
東部的場景
聖約翰醫院騎士團與馬爾他
十字軍運動的消亡
後記
批判性的羅曼史
浪漫的帝國主義者
新帝國主義者: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錫安主義和穆斯林
新帝國主義史的伊斯蘭化
歷史學傳統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