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老學日曆

  • 作者:彭樹智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16172032
  • 出版日期:2015/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41
人民幣:RMB 13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老學日曆》是一位年逾八旬老人彭樹智的論學之作。歲月滄桑,它以2012年日曆體例為經,記錄著勤學的書路歷程。仰觀俯察,它以「立人致知」、「歷史記憶」、「詩意人生」、「哲人哲語」、「自然人類」等11個專題為緯,顯示著思考的學習軌跡。一以貫之。它聚焦的中樞是人類文明交往自覺的歷史觀念。人文化成,它又是繼《文明交往論》、《書路鴻蹤錄》、《松榆齋百記》、《兩齋文明自覺論》、《我的文明觀》之後的第六部同一主旨之作,統稱「文明交往六部曲」。

作者介紹
彭樹智

目錄
我的學習觀(自序)
第一編 立人致知
  編前敘意
  1.立人之學
  2.人的原問
  3.人間與自我
  4.「自覺有力量」的人
  5.人與自然的認知
  6.人的醒悟
  7.人的覺醒
  8.人是社會的人
  9.力量源於人的文明自覺
  10.自知與自覺
  11.自知自己無知
  12.學然後知
  13.張載論知
  14.人應當像一朵花
  15.知止而後明
  16.人的需要和慾望
  17.為擺脫思想枷鎖而求知
  18.人間、時間和空間之際
第二編 樹人啟智
  編前敘意
  19.知、智與智能
  20.智慧教育
  21.智者之言
  22.智者的體悟
  23.智慧掩埋痛苦
  24.智與愚
  25.一個人的智慧有限
  26.「三知之明」是生產與交往實踐中產生的明智觀
  27.自覺之明
  28.智慧三題
  29.大智若愚
  30.天才的、偉大的頭腦
  31.自知與知人的智慧
第三編 學人學問
  編 前敘意
  32.學術與學者-
  33.讀張之洞的《勸學篇》
  34.學術上的「獨立」與「自由」
  35.學問產生於寂靜
  36.文學家寂靜行程中的歷史反思
  37.積德與讀書
  38.高處立,寬處行
  39.書籍是人類文明的階梯
  40.導師論導
  41.修改博士學位論文的八個問題
  42.讓每個學生都放出自己的光彩
  43.學行記

  44.張奚若的「三點之教」
  45.巴別塔之夢
  46.治學游弋于個性、共性與相對、絕對之間
  47.約翰·凱里的《閱讀的至樂》
  48.學術隨筆、手記,可上權威刊物
  49.專心而致志
  50.寧靜而致遠
  51.學術生命
  52.詩意的治學美
  53.從基辛格語錄出發的學者
第四編 哲人哲語
  編 前敘意
  54.棲息的哲學
  55.論「凡是」
  56.愛和德育
  57.海德格爾言說「惶恐」和「緘默」
  58.王國維的「境界說」
  59.西西弗斯與吳剛的「荒謬」
  60.靈感為何物
  61.哲人尼采四論
  62.康德的名言和陳子昂的名詩
  63.羅素七論
  64.康福德論古希臘哲學
  65.由《哲學家之死》所想起的
  66.法學、史學與哲學
  67.歷史、政治與哲學
  68.哲學與政治
  69.文學與哲學
  70.泰勒斯論水
  71.語言文字與思維方式
  72.恩格斯論「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73.恩格斯論「作用」與「反作用」的互動
  74.恩格斯論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的關係
  75.但丁和馬克思相遇
  76.康德「哲學家小道」的大思考
  77.聯繫、經驗和概念
  78.「何事」之哲思
第五編 人文化成
  編 前敘意
  79.文明化的力量
  80.交往之道在大化
  81.舍諸天運,征乎人文
  82.教化的「三何而問」
  83.文化自覺有待升華為文明自覺
  84.《中國文化論集》中的四種文化觀
  85.在主導文明之下求索人性
  86.生命的人文素凈美
  87.米壽詩人辛波斯卡的詩路人生
  88.傾聽他人,以理解自己
  89.馮友蘭的人文價值道德觀

  90.道德的濡化意義
  91.由孫中山對「忠」的改造所想起的
  92.《老子化胡經》中的「三化」
  93.錢穆言「化」
  94.大化為「八項變化」之總括
  95.文化學點滴
  96.跨文化交往
  97.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98.人類造物的人文精神
  99.由沈從文想起人文精神
  100.理性的功能:同化與異化
第六編 歷史記憶
  編 前敘意
  101.文明交往的歷史觀念
  102.世界歷史:人與自然互動的社會文明交往史
  103.歷史辯證法
  104.史學研究的想象力
  105.歷史的審美功能
  106.吉爾伽美什史詩中關於死亡主題的述說
  107.研究現狀問題應當有歷史意識
  108.提出問題是歷史反思的開始
  109.「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哲學意義
  110.文明史點滴
  111.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歷史道路
  112.艾略特的歷史觀念
  113.西方中心論的歷史觀念
  114.內藤湖南的中國內部文化史觀
  115.效果歷史
  116.自然與文明史
  117.中國式健忘症
  118.恩格斯論摩爾根的《古代社會》
  119.愛因斯坦晚年談歷史教學
  120.研究偉大曆史人物的態度
  121.「大曆史」問題的再思考
  122.重提「大曆史」觀念
  123.傅岳櫫的《西洋史教科書》
  124.貝利的1780—1914年世界史
  125.奧斯特哈梅爾的19世紀史
  126.歷史會重演嗎?
  127.近代歐洲的殖民主義
  128.英雄人物三人論
第七編 詩意人生
  編 前敘意
  129.孔子以詩言教的聯想
  130.孔子的詩中之教
  131.孔子言詩小記
  132.「美學意境」的東西方交往
  133.人類的視角
  134.哲言、名詩、格言,長存人世間
  135.晨齋杞菊一杯茶

  136.詩情畫意與詩人
  137.詩貴率真
  138.蘇評陶詩
  139.豆萁詩、黃台瓜辭與政治交往
  140.書法名語的詩意
  14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詩意境界
  142.《游褒禪山記》二得
  143.王陽明的詩意人生
  144.西湖實錄
  145.同是燕子磯,游感各不同
  146.王傑逸事:清風兩袖回韓城
  147.晏安瀾的《老雲峰詩》
  148.詞詩之交
  149.安文欽的對聯情結
  150.民國「潔蓮」仵墉
  151.李登瀛的《詠永昌八景》
  152.童詩童信
  153.嚴復的「中道」對聯
  154.漢字文章的「三識」與「三美」
  155.章士釗與胡適的詩意交往
  156.愛倫堡的人生警語
  157.忘憂草在歌唱母愛
  158.大自然與小人類
  159.人的詩性力量
  160.羅曼·羅蘭論藝術之問的互動
  161.詩人阿多尼斯的夢和問
  162.鐘聲——聽覺空間的最強音
  163.生活的詩意美
  164.無知的恐懼
  165.鄧拓的死生離別觀
  166.由張岱《自為墓誌銘》所想起的名詩
  167.題摺扇詩
  168.題竹扇詩記二則
  169.兩棵欒樹
  170.樹之歌
第八編 古今中外
  編 前敘意
  171.這個世界會好嗎?
  172.東方的覺醒
  173.勒南與阿富汗尼的歷史交往
  174.祈通中西
  175.「西方病夫」的診斷書
  176.中東民俗點滴
  177.馬格裡布的農業文化遺產
  178.東西方文明交往「四人行」
  179.外交思想問題的思考
  180.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交往互動性
  181.國家的力量
  182.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183.民族主義和民族性

  184.殊源合流
  185.語言、翻譯與文明傳播史
  186.西東謠
  187.「東茶咖啡西洋醒」解
  188.非洲黑人文明觀的藝術表達
  189.中東的地位與文明交往自覺
  190.摩西歷史的啟示
  191.蘇伊士運河——東西方海運交往的戰略大通道
  192.埃及現代威權主義問題
  193.伊朗內外交往札記
  194.土耳其內外交往札記
  195.成吉思汗誤殺家鷹的教訓
  196.徐文長的「己之所自得」
  197.恩格斯評《移民和殖民活動》
  198.恩格斯對考茨基離婚的態度
  199.荷蘭在爪哇的殖民統治
  200.達爾文的「錯誤」
  201.社會達爾文主義
  202.大仲馬的人我觀
  203.基辛格和傅高義
  204.劉古愚的世界眼光
  205.賴璉特色
  206.涇陽王徵的《西儒耳目錄》
  207.名人妙語話人才
  208.王恕的恕道
  209.恕為厚德載物
  210.寬容的品格
  211.傾聽與多觀
  212.公誠勤樸
  213.李儀祉的「八字教」
  214.「華夏族」的文字與文明
第九編 文化文明
  編 前敘意
  215.文化的特質
  216.文明交往的基本事實
  217.全球文明時代
  218.文明自覺與自信
  219.道德自覺
  220.和諧的理念
  221.由文明進程想到文明交往自覺
  222.文明自覺
  223.思想理論上的自覺
  224.《再造文明》中的交往自覺
  225.文明·自由·社會
  226.世界文明對話年
  227.葉文評文明學研究
  228.麥克尼爾的文明觀念
  229.文化與理論思維。
  230.人文而化之和人文而明之
  231.文明交往中的中西文化之爭

  232.適度、適宜和失度
  233.文明交往五則
  234.互動世界,共同家園
  235.「傳燈」與傳承
  236.美國的政治文明
  237.論人云亦云和亦步亦趨
  238.知非與四知
  239.驕傲主要來自無知
  240.六經為「教」開生面
  241.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結合
  242.需要和創造
  243.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
  244.科學技術的真相
  245.科學技術不是萬能的
  246.從中醫德風談起
  247.一個值得尊敬的醫生
  248.醫學的歷史教訓
  249.由科普作品想起的
  250.減少與科技交往時的困擾
  251.敬重自然,而不是畏懼自然
  252.生態文明的演進
  253.外國八家論人的死亡
  254..生老病死談
  255.大學之重要何在
  256.城市的社會文明形態
  257.「烏托邦」譯名的啟示
  258.喬姆斯基的無政府主義
  259.名聲
  260.大樂觀與小樂觀
  261.理論與現象之間
  262.語言與思維方式
  263.堅持,不可輕易放棄
  264.翻譯家是文明交往的轉化師
  265.翻譯的理念與高低分野
第十編 自然人類
  編前敘意
  266.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267.哈維的「心血運動論」
  268.牛頓的「萬有引力論」
  269.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
  270.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271.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
  272.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273.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274.梭羅的「不服從論」
第十一編 八十憶師
  編前敘意
  275.憶三位啟蒙老師
  276.憶李止戈老師
  277.憶陳翰笙老師

  278.憶瓦·巴·柯切托夫老師
  279.憶大學時代的史論之爭
  280.「歷史學家茶座」的茶話
  281.真正的友愛
  282.自白
  283.跋:光明和文明交往
卷末附錄
  附錄一 《燭照文明集》「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的按語
  附錄二 在《兩齋文明自覺論隨筆》高層論壇上的致謝信
  附錄三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所慶寄語
  附錄四 致朱傳忠同志的信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