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未名社科新聞與傳播研究叢書

  • 作者:劉海龍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259016
  • 出版日期:201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7
人民幣:RMB 3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傳播學科的歷史不到百年,由於長期受到學科正當性赤字的困擾,其研究史常被各種神話所籠罩。
    劉海龍編著的《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未名社科新聞與傳播研究叢書》從那些被有意收編或無意誤讀的"灰色地帶"入手,結合新發現的材料和語境,重新詮釋傳播學經典文本,以顛覆傳播學術史主流敘事的霸權,尋找新的視角,解放傳播研究的想象力。本書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重寫傳播學術思想史,在對拉斯維爾、哥倫比亞學派、芝加哥學派、中國傳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學派的失蹤、本土化話語等問題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論。
    作為一個貼近意識形態的舶來學科,中國傳播學的經驗在諸社會科學中並不特殊。對傳播學術史的反思也可為中國當代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一個典型個案。

作者介紹
劉海龍
    劉海龍     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際新聞界》雜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新聞傳播研究所主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為傳播思想史、政治傳播、傳媒文化。著有《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Propaganda:ideas,discourses and its legitimation,主編From Cyber-nationalism to Fandom Nationalism: The Case of DibaExpedition和《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19》。譯著有:《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傳播理論導引:分析與應用》《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真相》(校譯)以及《人際影響》(校譯)和《收容所》(校譯)。

目錄
導言 解放灰色地帶:對傳播思想史敘事
  的反思
  從傳播理論到傳播思想史
  兩種傳播思想史
  傳播學術史的意義
  傳播學術史的敘事結構
  灰色地帶的生命力
  連續與斷裂的辯證法
  本書的結構及章節
第一章 拉斯維爾:被誤讀的傳播學
  「奠基人」
  缺乏傳承的「卡里斯瑪」
  《社會傳播》的W
  拉斯維爾模式≠拉斯維爾的傳播觀念
  注意結構研究與駐防國家
  從宣傳研究到世界注意結構調查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論:哥倫比亞學派
  及其批評者
  在天使與妖魔之間的哥倫比亞學派
  為什麼哥倫比亞學派會成為眾矢之的?
  哥倫比亞學派=有限效果?
  為什麼哥倫比亞學派會被貼上
  「有限效果論」的標籤?
  抽象的經驗主義還是方法的多樣主義?
  管理學派的是與非
  豐富多彩的灰色地帶
第三章 帕克與傳播研究的芝加哥學派神話
  傳播研究史的話語爭奪
  為什麼是帕克?
  連續中的斷裂
  從進化論到效果研究
  斷裂中的連續
  傳播研究與知識社會學
第四章 宣傳的理由:被忽略的伯內斯及《宣傳》
  傳播思想史的學術偏見
  創造有利於「宣傳」的環境
  多元主義與社會秩序
  從公眾被詛咒到雙向互惠
  宣傳的「科學性」
第五章 中國傳播研究的史前史
  「傳播」還是「交通」?
  社會學傳統的傳播研究
  中國社會學者對傳播問題的探索
  新聞學傳統的傳播研究
  斷裂中的連續
  重構記憶
第六章 孫本文與世紀初的中國傳播研究
  為什麼是傳播研究?
  為什麼是孫本文?
  公眾意見:從社會態度到社會控制

  社會學與中國早期傳播研究
第七章 「傳播學」引進中的「失蹤者」:傳播批判學派
  與中國早期的傳播學觀念
  施拉姆訪華:中國傳播學興起的助燃劑
  批判理論引介的「失蹤」
  對抗策略:「發育不良」的實證研究
  模仿策略:傳播學是新聞學的最新階段?
  「不成熟」的社會語境還是「兩難」的社會語境?
第八章 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從關鍵詞
  的變遷看中國媒介文化研究
  概念的源點:「文化工業」與法蘭克福學派
  「文化工業」概念在中國的發展概況
  「文化工業」概念的引入
  錯位的批判與通過符號資本展開的爭奪
  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
  重新定義「文化產業」
第九章 尋找聽眾:中國傳播研究中的創造性互動
  新聞學者:傳播研究在中國的第一批聽眾
  理想的聽眾和實際的聽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傳播研究在經濟領域的新聽眾
  聽眾還是委託人
  學術獨立與多元的聽眾
第十章 從受眾研究看「傳播學本土化」話語
  從應然到實然:兩種「傳播學本土化」
  中體西用:三種受眾研究
  曖昧的「傳播學本土化」話語
第十一章 傳播研究本土化的兩個維度
  本土化焦慮的產生
  本土化問題的提出方式
  充滿爭議的本土化標準
  本土化話語背後的張力
  多元競合的本土化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