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著作選

  • 作者:唐君毅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00451938
  • 出版日期:2005/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09
人民幣:RMB 5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是唐君毅先生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整理、研究與闡釋工程的重要系列成果之一。本書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針對中國古典哲學「理」與「心」兩個最為根本的哲學範疇,展現中國哲學本體之理自先秦「名理」、魏晉「文理」、隋唐「空理」、宋明「性理」與清學「事理」的波瀾壯闊的哲學發展史。

作者介紹
唐君毅

目錄
自序
  一、緣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義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義與名理
  一、導言
  二、先秦經籍中之文理
  三、魏晉玄學與名理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與事理
  四、佛學與空理
  五、宋明理學與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與事理
  七、結論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與墨家之知識心
  一、本文總趣
  二、論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義
  三、墨家之知識心,與儒家思想之所由異
第四章 原心下:莊子之靈台心荀子之統類心與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
  四、莊子之對人心之反省,與虛靈明覺心或靈台心
  五、荀子之統類心,及其與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異
  六、總論四家之言心,並說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與先秦名學三宗
  一、導論
  二、荀子論所為有名人所緣以同異及制名樞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標,及三惑之所以產生
  四、墨者言名,與以名亂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與以實亂名
  六、公孫龍派之言名,與以名亂實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結論
第六章  原辯:墨子小取篇論「辯」辯義
  一、緣起
  二、辯小取論「辯」之七事非「辯」之七法
  三、辯「或」與「假」
  四、辯「效」
  五、辯「辟」
  六、辯「侔」
  七、辯「援」
  八、辯「推」
  九、辯「辯」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類異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類異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論辯之宗趣
第七章  原言與默:中國先哲對言默之運用
  一、導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對言默態度之不同
  三、漢人之以言益言,與王充之辯言虛,及魏晉清談中之言默相忘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與判教,與極言說之量以超言說,及禪宗之以言破言
  五、禪宗之傳心與宋儒之道統及心同理同之義,與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態度
  六、清代學者之重輾轉互證以訓詁,與以言釋言
  七、總述中國思想對言默之態度與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  原辯與默:墨庄孟荀之辯論
  一、墨家之論「辯」
  二、莊子齊物論之言「辯」與成心
  三、以明、兩行、與道通為一
  四、言與無言
  五、葆光與物化
  六、孟子之論「辯」
  七、孟庄之相異,與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論「辯」
  九、孟荀之辯與默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
  一、導言
  二、朱子大學補傳之得失
  三、王陽明以大學之知為良知之說之得失
  四、重訂大學章句及朱子陽明釋物為事之誤
  五、附論朱王二家以外,與本文所陳者相類似之格物說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學章句辨證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
  一、朱子論格物致知,與大學之止至善
  二、王陽明之致良知,與大學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聞見之知,及以格物致知為致知識之知之說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與知識之知之融通
  五、結論——知識之知與德性之知之四種關係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義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義——有通貫異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義——形上道體
  四、道之第三義——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義——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義——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為事物及心境人格狀態之道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義貫釋
  一、如何會通此六義之道之討論
  二、道體之存在之直覺的印證,及要終以原始之道體觀
  三、辯道相之對照物而呈於人心,當次於道體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德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為自然律義,及物之無常與道之常
  六、道為生活之道義,及自然律與生活律
  七、道為心境及人格狀態等之狀辭義,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論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   原太極上:朱陸太極之辯與北宋理學中太極理氣思想之發展
  一、導言
  二、太極圖說之歷史性問題
  三、太極之一名之古訓問題
  四、周子言太極之不同於漢晉諸儒之所在
  五、太極圖說之太極于通書之誠道及周子所謂無極一名之詁釋
  六、張橫渠之依太和、神、兩、一以言太極義
  七、邵康節之合陰陽之象之和,以言太極,及其道為太極,心為太極之說
  八、二程即人道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與氣之生生不息義
第十四章   原太極中:天地之根原問題,與太極一名之諸義,及朱子太極理氣論之哲學涵義
  一、對天地萬物根原問題之諸說,與太極一名之諸義

  二、統體之理之所以必須建立之理由,與實現原則
  三、生生之理與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氣與西哲所謂質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離氣義之說明
  五、朱子之太極動靜義之說明
  六、朱子理氣二而不相離亦不相雜義之說明
  七、朱子之理先氣后及理生氣義
第十五章   原太極下:朱子太極理氣論之疑難與陸王之言太極及即心言太極之說
  一、后儒對朱子之太極論之疑難,與對太極之異釋
  二、理不離氣之二義,及后儒之說與朱子之說是否可並存之討論
  三、朱子之言心與氣之靈
  四、心之昭明靈覺,與生生之理之自覺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現
  六、象山之言心於理,及己分內事與宇宙內事之各一
  七、朱子之心猶陰陽義,及心有東經,與性無動靜非陰陽義
  八、綜論心理氣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極及陽明之言心之動靜,皆涵心即太極與本文結論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發展
  一、導言
  二、詩書中之言命
  三、春秋時代之天命觀
  四、孔子之知命
  五、墨家之非命
  六、孟子之立命義
  七、莊子之安命論
  八、老子之覆命及荀子之制命觀
  九、易傳、中庸、禮運、樂記、及大戴體本命中之天命與性命論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漢魏晉天命思想之發展
  一、導論
  二、五德終始說中之帝王受命之三涵義
  三、帝王受命之思想,與孔子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發展
  四、董仲舒之天人關係,及受命論
  五、漢人三命之說之即人之命祿以言命
  六、王充之自然之命論,及性之善惡、與命之吉凶之分別論
  七、列子力命論之無「命之者」之命論
  八、郭象之即遇言命論
  九、附論郭象與莊子言命之異同
  十、佛家之以業識言命根論,及范縝之撥無因果論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後天命思想之發展
  一、宋代理學家之即理言命,與別命于遇之說
  二、濂溪之即性即命論,與橫渠之變化氣質以立命論
  三、程子之窮理盡性即至命論,與天命及外所遇之命
  四、朱子對「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氣分三命之論
  五、陸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義
  六、王船山之命日降、與無定命義,及立命這之死而不亡義
  七、戴東原、焦循之以限於所分及不可轉移趨避者為命之說,及阮元之性命古訓之陋
  八、結論、總述中國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觀念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內容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