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告別思辨本體論(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範疇)

  • 作者:羅騫
  • 出版社:華東師大
  • ISBN:9787567518179
  • 出版日期:2014/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0
人民幣:RMB 4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在后形而上學的思想視域中,羅騫編著的這本《告別思辨本體論(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範疇)》以實踐、勞動、資本、歷史等為核心概念闡釋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對象化規定的對象性存在範疇,以反對本體論抽象性。通過實踐的中介,存在論獲得了社會性和歷史性的維度,成為社會現象學和歷史現象學,「存在」本質上成為「能在」。不論就作為個體的生活還是作為類的歷史而言,在「能在」中事關「如何存在」的哲學存在論乃是存在的真理,即事實和價值統一的生存智慧。

作者介紹
羅騫
    羅騫,1974年生,貴州安龍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已出版專著《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2007),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五十余篇。獨立承擔和參與過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近年來,致力於在后形而上學的存在論視域中闡釋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哲學的基本性質與意義。以思想的方式回應中國建設實踐和人類存在歷史的當代變遷。

目錄
序言
引論  今天,如何談論存在並且談論哲學
    一、存在論乃是如何論存在
    二、本體論的存在概念是自在
    三、以實踐思維走出自在概念的馬克思
    四、后形而上學的存在論視域
第一章  非本體論:實踐思維方式的確立
  第一節  形而上學的終結
    一、作為形而上學完成者的黑格爾
    二、開創后形而上學的主要努力
    三、后形而上學視域中的馬克思
  第二節  歷史唯物主義的非本體論性質
    一、自在之物體現的本體論困境
    二、馬克思對本體論思維的批判
    三、存在作為實踐中介的過程
    四、現代性批判成為存在論的主題
  第三節  「非本體論」:施密特的誤釋
    一、外在性概念對本體論的妥協
    二、自在的規律性止步於思辨辯證法
    三、未將實踐引入存在論的認識論後果
第二章  實踐:存在的辯證過程
  第一節  實踐作為存在論範疇
    一、實踐範疇的存在論性質
    二、對象化實踐中的辯證聯繫
    三、辯證法成為實踐的存在論
  第二節  辯證實踐中的總體化
    一、以實踐為基礎的總體化
    二、社會歷史作為總體性範疇
    三、資本推動的世界一體化
  第三節  社會自身的再生產與暴力
    一、實踐思維導向的革命政治
    二、總體化不等於抽象的同一化
    三、重申實踐中的辯證總體性
  第四節  「當今之思想」:海德格爾的誤判
    一、形而上學的極端可能性
    二、自我生產的形而上學
    三、通過「生產」走出形而上學
第三章  勞動:人自為生成的實踐
  第一節  勞動範疇的存在論性質
    一、后形而上學存在論視域中的勞動
    二、作為現代存在狀況的異化勞動
    三、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抽象統治
  第二節  立足勞動異化批判抽象人性論
    一、現代解放只是政治解放
    二、超越抽象的人性論
    三、作為感性存在的人
    四、勞動解放作為全面解放的基礎
  第三節  「勞動還原論」:哈貝馬斯的誤判
    一、作為理論出發點的行為二元論
    二、對勞動價值論和階級理論的批判

    三、遠離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重建
第四章  資本:現代的對象性存在形式
  第一節  資本作為存在的普遍中介
    一、后形而上學視域中的資本批判
    二、資本作為現代的存在論範疇
    三、資本仍然是當代的本質規定
  第二節  作為資本生產要素的自然
    一、自然是一個社會範疇
    二、資本規定中的自然異化
    三、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第三節  資本作為科技的座架
    一、科技屬人的存在論本質
    二、資本對科技的普遍規定
    三、資本中介下的科技異化
  第四節  「生產之鏡」:鮑德理亞的誤判
    一、商品批判邏輯的拓展
    二、對生產範式和資本批判的質疑
    三、資本批判仍是根本範式
第五章  歷史:實踐生成中的能在
  第一節  在實踐中存在成為能在
    一、歷史作為實踐中的可能空間
    二、歷史性成為存在論的基本範疇
    三、在實踐中存在作為能在
  第二節  建基於能在的可能性思想
    一、當代意識的可能性特徵
    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可能性思想
    三、可能性意識對中國實踐之意義
  第三節「本體論的最高形式」:張志揚的誤判
    一、現代性敘事與「偶在論」的擔當
    二、偶在論對形而上學的超越
    三、偶在論作為檢測與防禦機制
    四、實踐中的能在相對於偶在的優勢
結論  哲學:事關如何存在的存在智慧
    一、哲學在認識論路線上的終結
    二、從求知真理到存在智慧
    三、立足於能在範疇的守護與創造
    四、哲學在能在中作為存在智慧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