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安全科學方法學(精)

  • 作者:吳超
  • 出版社:中國勞動社會保障
  • ISBN:9787504590183
  • 出版日期:2011/07/01
  • 裝幀:精裝
  • 頁數:673
人民幣:RMB 11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吳超編著的《安全科學方法學》是介紹和研究安全科學方法學的專著。共分5篇20章。第一篇為安全科學方法學總論,包括:安全科學與安全科學學,安全科學方法學要素,安全科學方法學基礎;第二篇為安全系統方法學,包括:安全系統方法導論,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複雜安全系統方法,安全系統現代管理方法;第三篇為安全系統人—機—環方法學,包括:安全系統控制與安全模擬方法,人因特性研究方法,人因分析與可靠性評價方法,安全社會科學方法學;第四篇為典型安全科學方法,包括:安全教育方法學,安全科學思維方法,安全比較研究方法,安全邏輯學方法,安全歷史方法,事故統計分析方法,安全調查與觀察和實證方法,預測與評價和決策方法;第五篇為應用安全科學方法學,主要介紹安全管理的數力表達方法。與此同時,本書還展現了諸多安全科學研究新領域和新思想。
    《安全科學方法學》可供安全科學研究學者閱讀,可作為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管理科學與工程、行政管理、人機工程、心理學等領域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參考。

作者介紹
吳超
    吳超,男,漢族,博士,1957年生。現任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安全學科建設分委會副主任、全國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協助組副組長等。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1991年12月起任原中南工業大學教授,曾在瑞典(1986—1988)、美國(1999)的3所大學做客座研究員,一直從事安全和環保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培養6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年有5篇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已獲省部級教學與科研成果和發明專利20多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80多篇,其中60多篇被EI、SCI收錄;出版了《化學抑塵》《資源開發環境重金屬污染與控制》《礦井通風與空氣調節》《礦井通風及其系統可靠性》《地下工程通風與空調》《大學生安全文化》《職業衛生與防護》《公共安全知識讀本》《安全生產宣傳用語精選》等專著和教材20余種,其中,《化學抑塵》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大學生安全文化》和《礦井通風與空氣調節》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近十年,作者熱衷於安全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

目錄
本書導讀
作者心語
前言
    第一篇  安全科學方法學總論
第1章  緒論——安全科學與安全科學學
  1.1  方法論概述
  1.2  安全與安全科學
  1.3  安全學科的內涵與外延
  1.4  安全科學學及其公理
  1.5  安全科學方法學及其框架
  1.6  安全學科的發展沿革及展望
第2章  安全科學方法學要素——方法論名詞釋義
  2.1  方法學重要名詞的釋義
  2.2  社會科學方法論重要名詞的內涵
  2.3  自然科學方法論重要名詞的內涵
  2.4  表達科學方法學的常用名詞釋義
  2.5  表達科學研究內容的常用名詞釋義
  2.6  表達工程科學內容的常用名詞釋義
第3章  安全科學方法學基礎——科學研究方法論
  3.1  搜集·整理·概括的方法——安全信息處理之入門
  3.2  感性·直覺·測量的方法——安全判斷之常識
  3.3  發現·描述·解釋的方法——事故調查之必知
  3.4  預見·預測·辨偽的方法——事故預防之要領
  3.5  想象·假說·試驗的方法——安全分析之途徑
  3.6  設計·評價·鑒定的方法——安全工程之關鍵
  3.7  規劃·計劃·決策·控制·反饋的方法——安全管理之環節
  3.8  結構·層次·對應·相似·簡單的方法——安全系統之特徵
  3.9  缺點·特性·希望點·公理化的方法——尋找安全切入點之途徑
  3.10  檢查·證明·試錯·驗證的方法——安全檢驗之常規
  3.11  仿製·引證·腳本·形態方格的方法——安全佐證之門道
  3.12  運籌方法——安全優化決策之依據
  3.13  展開方法——安全索因之方式
    第二篇  安全系統方法學
第4章  安全系統方法論導論——系統特徵和性質
  4.1  概述——安全系統思想
  4.2  系統論方法——安全系統方法學的基礎
  4.3  系統的概念·組成·尺度——研究安全系統的要素
  4.4  系統的屬性與運用——把握安全系統的基本功能
  4.5  系統的功能分析——研究安全系統的特徵
  4.6  系統的結構分析——分析安全系統的內部構成
  4.7  系統的形態和狀態與運用——描述安全系統的方法
  4.8  系統的環境與運用——表徵安全系統的外部聯繫
  4.9  系統的模型與運用——表達安全系統的量化方式
  4.10  系統的分類與運用——辨識安全系統的工具
第5章  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系統科學理論
  5.1  概述——安全系統學
  5.2  系統的信息與運用——安全系統的脈絡
  5.3  系統動力學與運用——安全系統演化的表達
  5.4  系統的控制理論與運用——安全系統調節的方法
  5.5  運籌理論與方法——安全系統優化的基礎思想

  5.6  模糊系統理論與運用——複雜安全系統表達的工具
  5.7  系統工程與運用——安全系統的構架
  5.8  安全系統工程方法——安全工程實踐的指南
第6章  複雜安全系統方法——現代軟系統理論
  6.1  軟系統方法論——研究模糊安全系統的有效方法
  6.2  系統自組織理論與運用——讓複雜安全系統自動簡單化
  6.3  系統的他組織與運用——發揮安全系統外部的作用
  6.4  灰色系統理論——處理模糊安全系統的有力工具
  6.5  突變理論與運用——表達事故突發性的學說
  6.6  非線性動態系統理論與運用——描述複雜安全系統的數模
  6.7  複雜網路理論與運用——表徵複雜安全系統的內在特徵
  6.8  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與運用——展現安全綜合科學的特性
  6.9  複雜系統方法論運用——安全系統規劃方法
第7章  安全系統現代管理方法——系統科學理論運用
  7.1  管理與安全系統管理方法論
  7.2  安全系統管理方法的分類
  7.3  安全系統管理的原則與原理
  7.4  安全系統管理體系
  7.5  安全系統管理學涉及的相關學科及其發展
  7.6  安全目標管理方法
  7.7  安全系統管理方法的實踐
    第三篇  安全系統人—機—環方法學
第8章  安全系統控制與安全模擬方法——本質安全的關鍵技術
  8.1  系統控制方法論
  8.2  安全控制論的方法學
  8.3  安全控制系統設計的方法學
  8.4  安全控制系統的度量方法學
  8.5  安全管理系統的控制方法
  8.6  安全模擬方法學
  8.7  安全人機系統評價方法
第9章  人因特性研究方法——人本原理的實質體現
  9.1  人·人性·人格的表達方式
  9.2  人因的關鍵要素表達方式
  9.3  人的自身需求與行為描述方式
  9.4  人的角色、心理氣候與自我評價方法
  9.5  團體與人群的溝通方式
  9.6  人的安全心理特性研究方法
  9.7  我國人的心理特性研究方法現狀分析
第10章  人因分析與可靠性評價方法——實現安全科學管理的先進手段
  10.1  安全人機工程方法論
  10.2  群體人因分析方法
  10.3  人因激勵方法
  10.4  強化人因管理方法
  10.5  領導激勵人因方法
  10.6  人的心理與能力測量方法
  10.7  測量的效度和信度及抽樣方法
  10.8  人因失誤研究方法
  10.9  近十年人因可靠性研究進展
第11章  安全社會科學方法學——複雜性安全問題非量化研究的重要途徑
  11.1  安全社會學概述

  11.2  安全法學方法論
  11.3  安全經濟學方法
  11.4  安全倫理學方法
  11.5  安全文化學方法
    第四篇  典型安全科學方法
第12章  安全教育方法學——預防事故的三大策略之一
  12.1  安全教育方法學概述
  12.2  安全教育的內在機理
  12.3  安全教育方法論
  12.4  個人安全教育的方法
  12.5  集體安全教育方法
  12.6  安全教育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
  12.7  安全教育績效的評估方法
  12.8  我國安全生產培訓的模式和方法
第13章  安全科學思維方法——安全理論研究必備的基本素質
  13.1  創新思維方法
  13.2  方向性思維方法
  13.3  綜合分析思維方法
  13.4  理想化思維方法
  13.5  聯想思維方法
  13.6  安全科學思維的實踐例子
第14章  安全比較研究方法——安全科學研究選題的突破口
  14.1  比較研究方法
  14.2  比較研究的相關方法
  14.3  安全科學比較方法
  14.4  比較安全科學的分支
  14.5  比較安全學的運用實踐:比較安全教育學
  14.6  比較安全學的更多實踐
第15章  安全邏輯學方法——安全推理分析的重要工具
  15.1  科學邏輯概述
  15.2  邏輯學方法論
  15.3  典型推理證明方法
  15.4  系統安全分析的邏輯方法
  15.5  安全生產的其他邏輯方法實踐
第16章  安全歷史方法——引史為鑒的常用之道
  16.1  歷史方法概述
  16.2  安全史學的方法論研究
  16.3  安全史學方法
  16.4  科技考古學方法
  16.5  中國傳統人機工程學思想考證實踐
第17章  事故統計分析方法——現代安全管理方法的基礎
  17.1  統計方法論
  17.2  安全統計方法學
  17.3  統計分析方法
  17.4  按事故因變數和自變數的事故統計分析法分類
  17.5  事故統計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驟
  17.6  一些安全統計演算法和實例
  17.7  事故統計實踐案例
第18章  安全調查與觀察和實證方法——安全實踐研究的重要方法.
  18.1  調查方法論

  18.2  觀察方法
  18.3  科學觀察法
  18.4  經驗與模擬方法論
  18.5  事故調查與分析方法
第19章  預測與評價和決策方法——事故預防和控制的基本方略
  19.1  預測方法論
  19.2  評價方法論
  19.3  決策方法
  19.4  風險評價方法
  19.5  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與「4+1」方法
  19.6  處理災害毒理學事件的「三階段法」
    第五篇  應用安全科學方法學
第20章  安全管理的數力表達方法——安全管理量化研究的途徑
  20.1  安全管理系統的圖論表達法
  20.2  安全管理力學方法
  20.3  安全管理力學表達運用實踐
  20.4  企業傷亡事故率的系統動力學
  20.5  安全系統的信息力學
參考文獻
附錄:書中部分外國名人簡介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