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美術概論

  • 作者:鄧福星
  • 出版社:上海人美
  • ISBN:9787532255177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99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長期以來,在國內美術學研究領域,美術基礎理論研究一直相對滯后和薄弱。特別近幾十年來,中國美術發展十分迅速,許多新出現的現象、問題亟待從理論上解決,在美術家及美術研究者活躍的思想中,不乏困惑、迷茫甚至混亂。美術基礎理論建設顯得尤其迫切、重要。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美術史論研究,主持過多項美術方面的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同時還主編美術期刊,掌握美術研究前沿動態。自1993年始指導博士生至今,又對高校美術院系美術教學作了深入謂研。本書是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地闡釋美術的特徵、本質、形態、發生、發展、創作、鑒賞、傳播等有關性狀和規律的專著。
    為適應大學教材之用,在體例和行文上力求簡明、易讀,力避繁瑣枯澀。在保證適應從事美術實跋者閱讀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理論含量,以滿足從事美術史論研究和從事其他藝術、文化研究的讀者。其中,一般「概論」中所不設置的「美術批評」、「美術史」、「方法論」等有關節、目在本書中均有深度闡述。
    本書吸收以往有關成果,增補其不足。如強化美術特殊性的闡述,避除一般藝術共性的描述。拓展學術領域,吸納新的研究成果。如其中「美術的傳播(美術生態鏈)」、「中西美術差異」、「現代美術」是以往同類書中所不曾涉及的。
    本書將是一本研究生、大學本科生學習美術理論的非常優秀的教材。同時也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讀者提高美術素養和培養藝術欣賞能力必備的讀物。

作者介紹
鄧福星
    鄧福星,一九四五年生,河北省固安縣人。一九六八年畢業於天津師院(現天津師範大學)外語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師從王朝聞,先後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任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一九九二年任美術研究所所長並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一九九三年由國務院學位組評定為博士研究生導師,一九九五年創辦《美術觀察》雜誌社並任社長兼主編。曾任文化部高職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美術大展評委、國家圖書獎評委、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評委、全國藝術學科課題審定專家組成員、全國藝術類博士點設立審議評委、第五、六屆全國文代會代表、第五屆全國美代會代表、全國美協理事。曾多次策劃、組織、主持全國及國際性美術展覽和學術活動。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常務理事、當代中國畫研究會顧問。     主要從事美術史、美術理論研究、美術評論及書畫創作。碩士論文《繪畫的抽象性》被評為一九八六年全國社科優秀論文,併入選中、英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和《中國新文藝大系·理論卷》。博士論文《藝術前的藝術》提出『藝術起源與人類起源同步』的假說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已為多種高校教材所引用。倡導的『美術學』被國家教委採納,設立為二級學科。自一九八六年起任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點科研項目十二卷本《中國美術史》副總主編(王朝聞任總主編)主持該項由全國百余名專家學者參加的研究和編纂工作,歷時十七年完成,該書獲二○○一年度全國藝術類圖書一等獎。主持編撰的十四卷本《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獲一九九九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圖社會科學基金一等獎。主編有《中國當代美術系列》、《中國民間美術基礎理論叢書》、《當代藝術美學文選》、《美術學文庫》、《中西美術比較十書》、《二十世紀學術大典·美術卷》等十幾種大型系列圖書。出版的學術著作有《藝術前的藝術》、《繪畫的抽象與抽象繪畫》、《道在足》、《中國美術》等,發表論文及評論一百余篇,譯著《油畫色彩教程》。繪畫及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代表作品有《周總理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打焦贊》、《史湘雲》、《鄧福星書法集》等。

目錄
第一章  何謂美術
  第一節  美術的界定
    一、「美術」一詞的由來
    二、美術、藝術及造型藝術
  第二節  美術的涵義
    一、美術作為一種活動、行為
    二、美術作為作品
    三、美術作為觀念
  第三節  美術的特徵
    一、美術特徵之一:物質性
    二、美術特徵之二:可讀性
    三、美術特徵之三:文化性
    四、美術特徵之四:獨創性
  第四節  美術的本質
    一、人同現實的審美關係
    二、決定美術的發生和發展
    三、決定美術的基本特徵
    四、決定美術的價值
第二章  美術的發生
  第一節  探討的方法與途徑
    一、文獻學方法
    二、考古學方法
    三、文化人類學方法
    四、認識發生學方法
    五、動物學方法
    六、美學方法
  第二節  美術發生的必要條件與形成要素
    一、美術發生的必要條件
    二、美術形成的要素
  第三節  美術發生的關鍵環節:自意識的形成
    一、自意識的形成
    二、「自意識」使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
    三、「自意識」是美術發生的主要動力
    四、「自意識」與最早的美術相互依存
    五、「自意識」的混融性
  第四節  人類第一件藝術品誕生於何時
    一、考古發掘不能確證藝術的開端
    二、人類第一件工具即人類第一件藝術品
第三章  美術的形態
  第一節  美術門類譜系
    一、純美術
    二、實用美術
    三、附飾美術
    四、美術門類譜系
  第二節  美術表現形式的兩極
    一、具象
    二、抽象
    三、在具象和抽象之間
  第三節  中國美術的主要歷史形態
    一、原始美術

    二、陵墓美術
    三、宗教美術
    四、富廷美術
    五、文人美術
    六、民間美術
  第四節  西方美術的主要歷史形態
    一、古希臘及羅馬美術
    二、中世紀美術
    三、文藝復興美術
    四、世紀繪畫
    五、工業設計運動
    六、現代主義藝術
第四章  美術的生成
  第一節  美術家
    一、審美感悟
    二、藝術想象力
    三、閱歷與修養
    四、表現技巧
    五、天賦與後學
  第二節  美術創作
    一、創作過程
    二、創作心理
  第三節  美術作品的構成要素
    一、作品原始要素
    二、作品形式要素
    三、作品意蘊要素
  第四節  風格與格調
    一、風格的形成
    二、風格的類型
    三、格調
第五章  美術的接受    
  第一節  受眾與作品的關係  
    一、欣賞主體的條件
    二、欣賞對象的雙重性
    三、欣賞的深化和延續
  第二節  美術欣賞過程
    一、了解意義
    二、品賞意味
    三、參與創造
    四、通觀細察
  第三節  美術欣賞的意義
    一、欣賞是一種審美享受
    二、欣賞是美術作品實現社會功能的必須途徑
    三、欣賞推動美術創作的發展
    四、欣賞是美術批評的基礎
  第四節  美術批評
    一、美術批評的特點
    二、美術批評的性質
    三、美術批評的標準
    四、美術批評的範式

第六章  美術的傳播
  第一節  美術的一般傳播
    一、直接傳播
    二、間接傳播
    三、綜合傳播
  第二節  美術的市場傳播
    一、美術品供給者與美術品消費者
    二、美術品經營中介
  第三節  美術收藏
    一、葵術收藏主體
    二、美術收藏品
    三、美術收藏活動
    四、美術收藏的意義
  第四節  美術傳播生態鏈
    一、葵術教育
    二、美術傳播輔助階層
    三、美術傳播生態鏈
第七章  美術的演變
  第一節  美術演變的動力  
    一、個體的獨創性是美術演變的直接動力
    二、社會需求與寸代審美理想是美術演變的
    間接動力
    三、意識形態是美術演變的制約力
    四、社會生產力是美術演變的決定動力
  第二節  美術演變的方式
    一、繼承與出新
    二、求異與融合
    三、衍生與演替
    四、亦變亦恆
  第三節  美術史
    一、美術史研究的對象和史料
    二、史論關係
    三、從記述到闡釋
    四、「歷史還原」與研究的主體性
  第四節  后現代藝術的轉向  
    一、後期現代主義藝術
    二、后現代主義藝術的轉向
第八章  美術的中西差異  
  第一節  中西美術體系的差異
    一、趨向書法和趨向雕塑
    二、人文性與技藝性
  第二節  中西美術觀念的差異  
    一、「中和」與「對抗」
    二、「天人合一」與「人是萬物的尺度」
  第三節  中西美術審美特徵的差異  
    一、由美及善與由美及真
    二、「境生象外」與「典型形象」
  第四節  中西美術藝術表現的差異  
    一、「超越時空」與「取其一瞬」
    二、筆墨印款與素描色彩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