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西方美學史(第1卷)

  • 作者:凌繼堯//徐恆醇|主編:汝信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7500448848
  • 出版日期:200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10
人民幣:RMB 5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對「什麼是美學」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時空範圍(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區域)內,有不同的具體答案。在這種歷史客觀性面前,我們應該使我們的學術研究符合曆史實際。也就是說,美學史如果要真實傳達客觀歷史進程的宏大氣魄,就應該對所有時空確定性框架中的美學樣式進行包容性的闡述。我們這部西方美學史,力圖把美學對象的這種歷史客觀性、全面性和複雜性,體現在我們的研究和寫作中。
    同時,我們認為,對作為研究對象的「西方美學」概念的探討,除了要對其歷史客觀性作比較充分的研究外,還要對美學對象作為「史學遺存」(作為反映客觀性的,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公認為學統的那些說法)的主觀性,進行必要的揭示和解釋。歷史留給每一個時代的美學研究者的思想遺產,按其文本的『『原創性」或文本的「解釋性」,可分為兩類。也就是說,如果美學著作甲、乙、丙等是在A時代產生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甲、乙、丙等對於A時代及其以後的時代來說,是「原創性」的;如果美學著作丁和戊是在A時代以後的B時代、c時代或D時代產生的,是對甲乙丙的解釋,那麼,對於A時代來說,丁戊就是「解釋性」的,而對於丁戊各自產生的時代及其以後的時代來說,它們又是「原創性」的。歷史上的學術情況經常是:諸多後代研究者對前于自己生活時代的學術著作和思想的研究,往往有自己的主觀偏好、觀點傾向和方法論方面的側重(例如在哲學型、藝術型和意識風尚型之間有所側重,在現實賦向與浪漫賦向之間有所選擇,在對學術地域圖和學派的關註上有空間選擇偏好等等),因而,導致他們在認可、確定和選擇以前時代客觀存在的思想資料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時,有不同的眼界和視角,可能出現或範圍寬泛或範圍狹窄的不同情況。例如B時代的丁認定A時代的美學就是甲乙,而丙並不被放在他的研究和解釋視野之內;而c時代的戊則認為乙和丙很重要,而甲「沒有學術價值」。這樣,對於丁和戊來說,在他們研究美學史的時候,對於研究對象的認定和選擇,就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對「什麼是美學研究對象」的答案就不盡相同。我們在自己的實際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化解了這方面的一些難題。例如對於中世紀的美學,注重當時神學一哲學著作中的美學思想和美學問題,研究教會和修道院(經院)的「美的」思想和審美意識,當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大多數西方美學史著作都傾力于對這個「主流」對象的把握。但是,西方中世紀社會實際上是「宗教神權社會」與「世俗民間社會」的重合體,其「世俗性」與「民間性」雖非主流,但它們是後來歐洲文藝復興的起源和近代民族國家的根由。因而,在闡述中世紀美學的時候,似乎應該把視野放得更寬一些,對於當時歐洲各個民族區域中的藝術和「非神聖化」的審美風尚,給予必要的關注。同時,對中世紀的「西方」,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羅馬為軸心」的羅馬教皇(教會)中心論的觀點,另一種則是「與東方拜占庭各為互動之一極」的雙軸互動論。從20世紀後半期以來對中世紀思想和學術的研究動向來看,拜占庭文化關於「美的」思想,拜占庭藝術及其審美風尚,以至東方的「美的」思想、藝術風格和審美風尚經過「拜占庭化」之後的形式和內容等等,對於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精神領域的作用似乎不可小視。因而,為了對中世紀歐洲美學概念有更完滿的表述,適當論及拜占庭美學思想,把它作為一個補充的研究和論述對象,似乎也是應該的。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這部書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性探索。
    「西方美學史」概念中的「史」,作為研究對象的一個基本要素,體現著這個概念的「活力」(生命力)。正是由於把美學看成「歷史科學」,才使它擺脫了諸多絕對體系的真理性孰為最真的非理性爭論的悖論,而使得美學成為一門「不斷成長著」的思想史科學。在歷史的框架中,美學就是美學史。因而可以說,沒有「歷史」的美學只能是「獨斷論」。在這個意義上,任何美學的「原理」或邏輯體系,都必然的是以其歷史性(獨特優越性與相對局限性)為基礎的。任何事物的歷史,其實就是它作為(或者被「看」為、被「設定」為)一個具體的生命成長的有機過程。也就是說,在比喻(metaphor)的意義上,歷史是一個有機體。美學亦然。
    所以,美學的歷史應該是「一個」(渾然一體)有整體性的發展著的美學思想史,而不應該是許多「單個」美學思想按時間順序的、簡單的、無內在聯繫的、機械物品一樣的排列,或者拼湊。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有如下一些體會。    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世代思想的「前後聯繫」,也就是生活在較前時代的美學家的思想對生活在較后時代的美學家的思想的影響,反過來說,就是較后的美學家對前代的思想的接受。這種影響和接受,是在世代連綿更替的過程中不斷「流動」著的,這就是「美學思想史」。所以,只對歷代諸多美學家的思想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並不是美學史。美學史之所以是一門歷史學科,就是要揭示歷代美學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當然,把歷代「每一個」美學家的思想都描述清楚,是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基礎。但美學史不能以這種單個的描述為滿足。要揭示在歷史上前後相繼的美學家之間的思想關係,美學史就應該像一般思想史那樣,所使用的概念也主要是「繼承」、「接受」和「批判」、「揚棄」等等。搞清楚這種繼承和批判的關係,才能闡明思想史是如何進步的,才能讓讀者看清楚美學史上的「創新」是如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接著講」出來的。我們的這部書,也力求貫穿這種「歷史」精神。
    同時,在歷史承續性的大的總體框架內,單就歷史上先後存在的美學思想的繼承和批判關係而言,並不是簡單、嚴格地按照「前後相鄰」的原則進行的,在歷史中存在的眾多美學思想資料之間,後來者對於先行者,有著十分複雜的關係。例如「跳躍性」繼承批判,直接與間接繼承批判;又如,較前的一種思想被較后的許多思想各有不同側重地繼承批判,較前許多思想被較后的一種思想所綜合地繼承批判等等。歷史內部的這種複雜性,正表現出歷史的活躍性和人類思想的豐富性。我們這部美學史,也力圖表現出美學思想繼承批判的這種歷史豐富性和複雜性。
    而且,一旦把作為哲學理念、藝術元理論和審美風尚三者相結合的「美學思想」放入「歷史」框架中,從而一旦它們成為連綿和流動著的歷時性思想,那麼,三者的概念就動態化了,形成審美風尚風俗之衍變、藝術形上思想流派之衍變、「美的」哲學理念之衍變。也就是說,在歷史的框架中,三者各自有了其獨立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這三個衍變形成為同時代互動和先後時代互動的格局。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得美學思想成為多樣多彩的、活生生的、各個時代格局和風格很不相同的歷史。在一些時候,它們主次分明,個性凸現;而在例外一些時候,則形成共鳴合奏。從而,美學史的發展便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波瀾。
    在更大尺度的歷史學視域範圍內,我們還應該把美學思想的歷史與「大曆史」(即人類生命存在和活動的綜合史)及其各個分支(經濟史、政治史、社會結構史和文化史)聯繫起來,對美學思想、美學意識與它們之間的實際關係(相互影響和作用)進行必要的描述和闡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覺得,在社會意識史和社會思想史的界面上,應該關注美學思想與其同時代的或異時代的科學思想、宗教思想、倫理道德思想、語言學思想、人類學思想和心理學思想等等的相互促動關係。
    也就是說,任何時代的美學,作為歷史框架中「被限制」的思想存在,它必然受到三重歷史的影響。第一,在「純粹」美學專業的視域中,它受到自己以前的所有美學思想的歷史遺存的影響;第二,在大曆史的框架中,從一般意義上說,美學思想必然也承擔著大曆史的命運,大曆史的命運也是美學不可逃避的命運;第三,美學思想在一定意義上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同時,在歷史過程中,它又與這二者有著相互促動的聯繫。
    這些情況都告訴我們,在研究和寫作西方美學史的時候,必須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觀,它指明了以科學態度研究歷史的途徑。它摒棄了唯心史觀「從思想到思想」的詮釋模式,以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作為理解人及其歷史活動的出發點,揭示了人的思想活動與人的現實的、客體性的物質存在和社會存在之間互動關係的辯證法,一方面從社會存在中揭示各種社會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視各種社會意識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唯其如此,才能正確而深刻地闡明諸多思想文化現象的真實內涵,彰顯社會歷史發展演進的客觀規律性。因此,西方美學史的研究,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確立這樣一個學術立場,就會使得我們的西方美學史研究獲得正確方向。當然,對於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必須擺脫教條式的闡釋,而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真義。恩格斯早就提醒我們:「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存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麼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可見,要在西方美學史研究中做到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為指南,就必須正確理解它,並且正確應用它,堅持從美學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出發,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歷史分析,真正從歷史的活生生的聯繫中,科學地理解美學家或美學流派的學說、主張及其地位和貢獻。
    從我們對「西方美學史」中的「歷史」概念作為研究對象的說明中,我們其實已經接觸到了西方美學史研究方法論的問題。因為歷史既是「客體」,也是「歷史的」研究方法。

作者介紹
凌繼堯//徐恆醇|主編:汝信

目錄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