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请选择排序方式: 类别   版别    出版年月↓   折扣↓   定价↓
  • 近代哲学史(谢林著作集)(精)

  • 所属分类:哲 学>>哲 学>>外国哲学     作者:(德)谢林|总主编:先刚|译者:先刚     出版社:北京大学
  •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 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 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 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本书 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 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 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 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 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 (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 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 的整体。 谢林的《近代哲学史》既是一部哲学史名著,也 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 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 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人民幣:RMB 78.00 元     售价:NT$ 312.00
  •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 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谢林著作集)(精)

  • 所属分类:哲 学>>哲 学>>外国哲学     作者:(德)谢林|责编:王晨玉|总主编:先刚|译者:先刚     出版社:北京大学
  •     谢林的“神话哲学”是他 在哲学史上的又一个纯粹创 新,也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 内容之一。在这部分内容里 ,谢林以“人类原初意识的 发展”为线索,通过分析并 讨论这个原初意识在全部古 代神话里的表现及其同异之 处,尤其是其中的承继关系 和演进过程,一方面揭示出 人类意识的永恒的基本结构 ,另一方面呈现出一个将所 有古代文明囊括进来的一以 贯之的历史进程。因此,谢 林的神话哲学既可以说是一 部关于人类意识的“逻辑学” ,也可以说是一部以神话为 例而展示出来的“精神现象 学”。 谢林的神话哲学由两部 《导论》和《神话哲学》( 上下卷)组成。本书是其第 一导论,即《神话哲学之历 史批判导论》(另一部是《 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 在这部《历史批判导论》里 ,谢林展示了如何建立一种 科学的神话哲学的过程,亦 即通过批判地考察由古至今 的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神话 观(比如把神话理解为纯粹 的诗意发明、科学真理和宗 教真理的扭曲或掩饰等等) ,表明神话本身已经是一种 哲学思维,但它不是个别人 或个别民族的自觉的发明, 而是人类原初意识的基本结 构和发展运动在不同民族的 意识中的反映。 在这个批判的历史考察 中,谢林对于相关观点的批 评以及他自己正面阐发的观 点都展示出极为生动和深刻 的面貌。因此,这部《历史 批判导论》本身在某种意义 上也可以被看作一部阐发谢 林“神话观”的独立著作,其 中的各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 古代文明的现象和本质具有 重要的启发意义。
  • 人民幣:RMB 98.00 元     售价:NT$ 392.00
  •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 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 所属分类:文 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研究     作者:曹明纲     出版社:上海古籍
  • 丛书项: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品》评语 )。谢灵运,“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诗运转关 ”者(《说诗晬语》评语)。鲍照,“乐府第一手” (《古诗归》评语)。此三者,分别是田园诗、山水 诗、七言诗的开创者或重要奠基人,上承诗骚余绪、 汉魏风骨,下启晋宋以降千年文坛,影响深远而各具 特色,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著名均受其沾溉 。《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遴选三家菁华,编 年系月,精注细评,于文字间赏奇析疑,置历史中论 事评人,犹如三部微型评传,堪为中古文学导游。
  • 人民幣:RMB 28.00 元     售价:NT$ 112.00
  •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 应物与随类(谢赫对图绘再现之定义的观念史考辨)/艺术史研究丛书

  • 所属分类:艺 术>>艺 术>>绘画技法     作者:颜勇|总主编:范景中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
  • 丛书项:艺术史研究丛书
  •     颜勇著的《应物与随类:谢赫对图绘再现之定义 的观念史考辨》將對謝赫《畫品》所言繪畫六法中之 “應物”與“随類”之術語及觀念來源進行考察,並 為六法二二斷句說提供新的支持。作為六法之三、四 ,此二辭可被視為早期中國畫論中關於圖繪再現之定 義。本文將指出,在上古經子文獻中,“類”與“應 ”始終是一個本體論或宇宙論問題的兩個方面,以至 於在審美自覺興起之魏晋南北朝,通常被認為强調藝 術模仿自然的圖繪再現將因“随類”而具備象徵主義 特徵,因“應物”而染上感應理論色彩。由於魏晋以 前華夏文化習於僅視色彩為某些物類之象徵,以“隨 類”重申繪畫中之上色技術,實未强調對作為客體之 色相世界之再現;由於“應物”代表着一種强調主體 永無休止地應對客體之認識論思維,以之指稱繪畫中 圖寫物象輪廓之技術,寅已暗示其乃為“得意忘象” 之玄覽行為提供作為中介之“象”。本文还將指出, “随類”與“應物”皆是在梵漢合一之般若玄風中出 現於漢語佛籍並與造型藝術產生明確而直接之聯繫, 因而此二辭之定義圖繪再現,必然融匯有佛學關於圖 繪對象之思考。經子古學及釋老諸籍共同營建之“應 物”觀念指涉了作為類比原型之鏡喻,而後者同時預 設了鏡像的虚幻性及心物之間的玄覽作用。因此,該 定義暗指着一種從既成心象圖式着手並根據心象進行 修正的複雜製像過程。進言之,從漢語佛學脱胎而來 之中國早期圖繪再現理論所關注的,與其說是對客體 形相之精確重現,毋寧說是主體在重現客體時之精神 性力量。作為對圖繪再現之定義,“應物”與“随類 ”本身不僅濃縮有整個上古華夏文明積澱而成之物類 觀念,並映現出後者於中古特殊情境中嬗變進而入於 文藝理論之軌跡。
  • 人民幣:RMB 48.00 元     售价:NT$ 192.00
  •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 商品搜寻:
  • | 进阶搜寻
首页新手上路客服中心关于我们人才邀请联络我们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龙国际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地址: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一段103号1F 105号1F-2F
读者服务部电话:02-2381-2033 02-2381-1863 时间:周一~周五 10:00~17:00 服务信箱:bookuu@69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