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牛津西方音樂史(卷4 20世紀早期音樂)(精)

  • 作者:(美)理查德·塔魯斯金|責編:王旭//彭文曼|譯者:徐璐凡//王婷婷//袁利軍//陸揚立//梁晴
  • 出版社:華東師大
  • ISBN:9787576045017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130
人民幣:RMB 23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著名音樂學家塔魯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論,將西方音樂從源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來,成就了享譽世界、屢獲殊榮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
    第四卷《20世紀早期音樂》從19世紀末現代主義的萌芽,至二戰硝煙落幕,成就了風格流變的譜系圖和社會變革的聲部註腳。塔魯斯金深入探討了馬勒、施特勞斯、薩蒂和德彪西作品中的現代主義因素,斯特拉文斯基的現代芭蕾舞,一戰後十二音技巧的運用,艾夫斯的音樂,農民歌曲對巴托克的影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階段與20世紀音樂的真正開端,漢迪、格什溫、湯姆森等作曲家作品中的美國印象,以及政治因素對托斯卡尼尼等音樂家的影響。憑借出彩的洞見、回味無窮的分析,以及對歷史、文化、政治、藝術、文學、宗教和音樂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現,本書將是渴望了解這一多彩時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讀物。

作者介紹
(美)理查德·塔魯斯金|責編:王旭//彭文曼|譯者:徐璐凡//王婷婷//袁利軍//陸揚立//梁晴
    理查德·塔魯斯金(Richard Taruskin,1945—202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史家、音樂批評家與古樂演奏家,「新音樂」領袖人物。塔魯斯金著作等身,數次榮獲世界性學術獎項(包括2017年「京都獎-藝術哲學獎」),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更是轟動了整個音樂學界。

目錄
引言
前言
第一章 觸碰極限
  現代主義:馬勒、施特勞斯、勛伯格
  現代主義
  極繁主義
  馬勒:交響曲的極繁化
  有還是沒有?(即使作曲家也不確定)
  高度張力的作曲
  五度之上的半音
  抒情插曲
  城市人的民俗
  然後呢?
  頹廢
  施特勞斯:極繁化的歌劇
  達至極點
  又一個瘋女人
  歇斯底里
第二章 去除黏合劑
  薩蒂、德彪西、福雷、拉威爾、莉莉·布朗熱
  變質的渴望
  去半音化
  印象主義
  象徵主義
  藝術歌曲
  「本質的」(排他的)法國
  異國情調化的自我
  感官表面
  俄羅斯幻想曲
  女性競爭
第三章 貴族化的極繁主義
  芭蕾:從16世紀的法國到19世紀的俄羅斯;斯特拉文斯基
  缺失的體裁
  劇情芭蕾
  前往俄羅斯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
  芭蕾舞找到它的理論家
  返回法國
  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魯什卡
  春之祭
  極致
  反應
第四章 消滅「渺小」的我(超驗主義I)
  斯克里亞賓、梅西安
  觸頂的極繁主義
  搶注專利的現代主義
  從表現到啟示
  消滅「我」
  觸碰頂點

  狂喜,過後
  無調性?
  最終的爆發
  一位極繁主義者的逆襲
  「不可能性的魅力」
  亦古亦新
  總和之和
第五章:包容雜多(超驗主義II)
  艾夫斯、拉格斯、克勞福德;微分音
  極繁主義,美國風格
  兩段美國職業生涯
  性別——以及風格的——政治
  接受方式
  方式與實質
  懷舊
  觸及——並超越——極限
  接受極限
  更多的專利局現代主義
  超驗主義對上未來主義
第六章 內在事件(超驗主義III)
  勛伯格、韋伯恩和表現主義;無調性
  拒絕成功
  當「表現」成為一種「主義」
  藝術與無意識
  「不協和的解放」
  理論與實踐
  無調性?
  「語境性」
  是調性,還是無調性?
  一點「集合理論」
  基本型
  心理現實主義
  無調性三和弦
  穿越浪尖
  音樂空間
  再談「婆羅門教」
  最大極限
  在另一個極端
  象牙塔
  結語:神話如何成為歷史
  勛伯格眼中的勃拉姆斯
  「個體發生」變為「種系發生」
  實踐中的「動機化」
第七章 社會認同
  巴托克、亞那切克
  何為匈牙利人?
  改變方向
  岌岌可危的共生
  一些理論
  對稱性賦格、對稱性奏鳴曲

  一種新的調性體系?
  撤退?
  20世紀最年長的作曲家?
  言語-音調系統
  音樂戲劇實驗室
  研究對抗交流
第八章 被禁止的「喻情」
  斯特拉文斯基與新古典主義
  「真正」的20世紀拉開序幕
  作為隱喻的仿作
  張力撕扯下的裂縫(或玩笑)
  與傳統切割
  「漫長19世紀」的終結
  「生機的」對抗「幾何的」
  一些更令人不安的政治因素
  現在是音樂
  補充一些更著名的描述
第九章 失卻或被拒絕的幻象
  普羅科菲耶夫;再論薩蒂;貝爾格《沃采克》;新即物主義,時代歌劇,實用音樂(欣德米特、克熱內克、魏爾);科恩戈爾德、拉赫瑪尼諾夫,以及新「古代風格」
  打破第四面牆
  作為玩物的藝術
  面對「經典」的新態度?
  「怎樣」對「什麼」?
  放到「引號」里
  反諷與社會現實
  「美國主義」與媒介技術
  音樂服務政治行動
  公義的譴責,還是其他?
  新道德劇
  歌劇之死?
  從維也納到好萊塢
  新古代風格?
第十章 推崇日常的風潮
  薩蒂、法國六人團與超現實主義;湯姆森與「迷惘的一代」
  反《彼得魯什卡》
  「日常風尚的現代主義」
  不加雕飾
  性別偏移
  從題材到風格:超現實的「古典主義」
  團體
  尋找自我
第十一章 尋找「真正」的美國
  歐洲「爵士樂」;格什溫;科普蘭;美國的「交響樂作曲家」
  美國人在巴黎,巴黎人在美國
  打破禁忌
  補償
  「社會風格學」
  偉大的美國交響曲
  動亂在左
  「20世紀美國主義」

  大草原的新民族主義
第十二章 尋找烏托邦
  勛伯格、韋伯恩和十二音技術
  進步對上復辟
  發現還是發明?
  諾莫斯(法則)
  給音樂一個公理基礎
  應有的諷刺
  再回到巴赫
  合併
  傳播
  闡明
  縮影
第十三章 音樂與極權社會
  卡塞拉與雷斯皮基(法西斯義大利);奧爾夫、欣德米特、哈特曼(納粹德國)
  大眾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