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 作者:楊紅|責編:周菁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673279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4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聚焦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與傳播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尤其是對新現象與新趨勢予以關注與分析。從大眾媒體到新媒體,非遺的媒介傳播渠道與方式不斷更新;從非遺館到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示傳播的空間類型不斷豐富;從警惕非遺與旅遊業融合的負面影響到分析兩者深度融合的個案經驗,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在校園」,從非遺產品與服務的分型發展,到非遺體驗類文化消費、研學旅遊等業態更新、跨界合作……非遺傳播視角的專題研究,有助於讀者朋友們理解當代非遺傳承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增加對非遺系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認知與思考。

作者介紹
楊紅|責編:周菁
    楊紅,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研究,講授「文化資源學」「文化資源創新利用前沿」等相關課程,著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文化體驗設計與營銷》等。

目錄
緒論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第一節  傳播是達成非遺保護目的的重要環節
  第二節  我國非遺保護中傳播實踐的主要方式
    一、大眾傳播促進非遺的內涵和價值廣泛傳遞
    二、文化消費為非遺提供寬泛多元的傳播載體
    三、社交媒體提升非遺傳播的覆蓋面和參與度
  第三節  從傳播實踐中獲取非遺保護方向的重要參考
    一、在傳播實踐中可獲知全社會對非遺的認知與需求
    二、傳播視角下擴展公眾參與非遺保護的途徑
第一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播視角
  第一節  傳統文化全民傳播時代已經到來
    一、全民傳播傳統文化的意義
    二、全民記錄與傳播的時機已然成熟
    三、培育記錄與傳播的良性外環境
  第二節  傳播為非遺傳承發展提供「鏈接鍵」與「外環境」
    一、傳播視角的定位
    二、傳播在非遺傳承發展中的作用
    三、發揮「鏈接鍵」和「外環境」的正效應
第二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傳播
  第一節  非遺數字化的冷思考
    一、數字化保存對於非遺保護的價值
    二、傳播是非遺數字資源實現保護價值的核心
    三、非遺數字化需避免流於形式
  第二節  非遺記錄工程及國外經驗借鑒
    一、非遺記錄工程的相關背景
    二、加拿大有關部門對非遺記錄工作的價值認識
    三、面向公眾的加拿大非遺數字化指南
  第三節  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意義更新與趨勢分析
    一、非遺數字化傳播相關研究背景
    二、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歷史溯源與意義更新
    三、非遺數字化傳播的趨勢分析
    四、數字形態維繫遺產生命力
第三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
  第一節  公眾號:非遺機構的門戶自媒體
    一、省級非遺專題微信公眾號發展調查
    二、省級非遺專題微信公眾號情況分析
    三、省級非遺公眾號新媒體傳播存在的問題
    四、省級非遺公眾號新媒體傳播未來發展
  第二節  視頻號:非遺的視頻化傳播渠道
    一、「視頻號義非遺」的過程
    二、視頻號需要怎樣的非遺
    三、非遺需要怎樣的視頻號
  第三節  新媒體傳播現狀對比:以世界遺產地為落點
    一、以世界遺產地為對比研究落點
    二、世界遺產傳播相關研究綜述
    三、世界遺產地新媒體傳播個案對比
    四、新媒體在遺產保護中應發揮更大作用
  第四節  新媒體傳播個案分析
    一、清明節的「紀錄片+新媒體」融合傳播
    二、年畫借助互聯網新媒體重回春節

第四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與體驗
  第一節  非遺專題展覽的敘事方式
    一、展覽敘事的重要性
    二、非遺專題展覽的特點及對敘事的需求
    三、墨爾本博物館原住民文化中心的敘事策略
    四、非遺專題展覽的敘事方法
  第二節  非遺體驗基地超級連接大眾生活
    一、非遺體驗基地的特點與效果
    二、非遺體驗基地建設的意義
第五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台展示
  第一節  從最傳統到最時尚:看非遺如何煥彩T台
    一、讓傳統形成時尚
    二、讓傳統再造時尚
    三、讓時尚青睞傳統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的碰撞與表達
    一、碰撞:無形+有形,交互與活化
    二、表達:非遺十時尚,詮釋與傳播
  第三節  非遺創意秀:用「科技+」「藝術+」展現非遺獨特價值
    一、用非遺呈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用虛擬場景解讀非遺的內涵
    三、用符號化語言實現跨文化傳播
    四、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跨界的契合點
  第四節  「非遺+演藝」成為高效「破圈」旅遊吸引物
    一、非遺為演藝新空間提供「文化張力
    二、非遺十實景演藝,為城市夜經濟提供「文化撬點」
    三、非遺+科技,為旅遊演藝提供「雙創樣板
    四、從「網紅」到「常紅」的「非遺+」路徑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活動與消費傳播
  第一節  非遺傳播在鄉村扶貧中的作用
    一、「非遺傳播」與「非遺保護」的關係
    二、「非遺扶貧」與「非遺保護」的關係
    三、「非遺傳播」在「非遺扶貧」中的作用
  第二節  傳統手工藝的功能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一、傳統手工藝功能轉型個案研究背景
    二、傳統手工藝相關文獻綜述
    三、個案浙江土布紡織技藝及傳承人概況
    四、浙江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人轉型行為的三個階段
    五、傳統手工藝可持續發展的案例經驗
    六、傳統手工藝應主動謀求轉型發展
  第三節  紹興非遺客廳:非遺與城市融合的新據點
    一、嵌入商業場景,展現城市印記
    二、拓展空間功能,提升場所人氣
    三、鼓勵社會參與,以先富帶后富
第七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旅融合場景
  第一節  旅遊,為非遺增添保護與發展的動力
    一、傳統手工藝成為熱門旅遊產品
    二、傳統表演藝術融入當代旅遊場景
    三、文化體驗產品豐富文旅消費內涵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業關係的國際經驗探析
    一、非遺與旅遊業關係研究背景

    二、非遺與旅遊業關係研究的意義
    三、非遺與旅遊業關係研究中的三對關係
    四、國外處理非遺與旅遊業關係的主要經驗
    五、旅遊業可在遺產保護中發揮多種正向作用
  第三節  非遺與旅遊融合的五大類型
    一、非遺節事旅遊:「錯過等一年」
    二、非遺進駐景區:提升體驗「金鑰匙」
    三、建成遺產+活態遺產:傳統聚落「活起來」
    四、非遺主題場館、景區:「非遺C位出道」
    五、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不走尋常路」
  第四節  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關於露天博物館模式的探討
    一、「露天博物館」及相關研究
    二、露天博物館的形態與特徵
    三、露天博物館模式的主要優勢
    四、露天博物館模式應用於文旅融合的策略要點
  第五節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節事旅遊發展路徑
    一、個案克羅埃西亞國際蕾絲節概述
    二、節事的主角是蕾絲製作技藝
    三、地方傳統手工藝如何發展節事旅遊?
第八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界傳播
  第一節  品牌:傳遞非遺的當代價值
    一、專業品牌:鞏固跨越百年的信賴
    二、工匠品牌:抓住振興傳統的良機
    三、時尚品牌:助力傳承匯聚成潮流
    四、公益品牌:結成社會力量保護鏈
    五、電商品牌:網路市場也傳播文化
  第二節  潮玩也非遺:非遺流行指數再升級
    一、非遺商品消費趨勢分析
    二、非遺與潮玩結合的必然性
    三、非遺與潮玩結合的可能性
    四、非遺與潮玩結合還處於萌芽階段
  第三節  網路遊戲:非遺植入網游現狀
    一、網路遊戲成為傳統文化內容呈現的新載體
    二、非遺植入網游的相關研究
    三、非遺植入網游的現狀分析
    四、非遺植入網游的現存問題與發展方向
第九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播
  第一節  我國非遺教育相關研究背景
    一、國際背景概述
    二、國內背景概述
    三、非遺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四、非遺教育相關文獻綜述
  第二節  廣州市「非遺課來了」案例分析
    一、非遺主題社會教育的內容
    二、非遺主題社會教育的實施
    三、非遺主題社會教育的效果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特點
    一、體系化建構:非遺教育生態體系不斷構建
    二、體驗式教育:非遺教育內容邊界不斷拓展
    三、趣緣性傳承:非遺教育情感認同不斷提升

  第四節  高校非遺通識課程的開設意義與實施取向
    一、非遺通識課程的開設情況
    二、非遺通識課程的開設意義
    三、非遺通識課程的目標定位
    四、非遺通識課程的實施取向
第十章  總結與展望
  第一節  「非遺+科技」在當代中國
    一、當代的非遺,全民的非遺
    二、非遺的傳承伴隨著創新
    三、非遺的傳播因技術升級
  第二節  共同性與時代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一、著眼共同性,促進中華文化資源全球共享
    二、凸顯時代性,講述與體驗方式同步當代化
    三、激發創新力,布局文明賡續的未來鏈接點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