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管控危機/批判傳播學譯叢系列

  • 作者:(英)斯圖亞特·霍爾|責編:王寅軍|總主編:趙月枝//呂新雨|譯者:黃典林
  • 出版社:華東師大
  • ISBN:9787576028348
  • 出版日期:2022/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15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為什麼20世紀70年代初的英國社會,在應對「行凶搶劫」現象時會走入極端?
    本書從社會暴力問題所引發的政治、輿論反應和波及全社會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經濟衰退、階級矛盾加劇、社會共識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機的背景下,英國社會文化霸權鬥爭和意識形態合法性重構的文化機制問題。
    行凶搶劫所引發的道德恐慌,蘊含著一種針對社會秩序面臨挑戰和崩潰風險的焦慮和恐慌,其根源遠遠超出了普通街頭犯罪行為所帶來的治安威脅,背後蘊含的是對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導意識形態危機的深刻擔憂。整個英國社會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會秩序整合失敗,白人主導的傳統生活方式和二戰以來通過福利國家政策確立的社會共識日益分崩離析的徵兆。行凶搶劫以及媒體圍繞這一議題所建構起來的道德恐慌成為深層社會矛盾的一個表徵。

作者介紹
(英)斯圖亞特·霍爾|責編:王寅軍|總主編:趙月枝//呂新雨|譯者:黃典林

目錄
譯者序道德恐慌與文化霸權:解讀《管控危機》
中文版作者序
致謝
第二版序
第一版導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道德恐慌」的社會史
    行凶搶劫:一個外來詞的人侵
    編年史
    「犯罪上升率」公式
    一個標籤的轉化軌跡
  第二章  社會控制的起源
    至高無上的法律
    面對面的控制:警方如何放大危機
    警察「運動」的起源
  第三章  新聞的社會生產
    首要定義者和次級定義者
    行動中的媒體:再生產與轉化
    媒體與公眾意見
    犯罪新聞
    行凶搶劫與媒體
    互惠關係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平衡敘述:報道漢茲沃思事件
    事件:漢茲沃思「行凶搶劫」案
    基礎報道
    社論
    《太陽報》
    全國性報紙的特寫報道
    伯明翰地方報紙
    結論:傳媒中的解釋與意象
  第五章  引導公眾意見
    「尊敬的編輯先生」:讀者來信
    地方媒體表達渠道
    私人一公共表達渠道:侮辱性信件
    公眾意見與意識形態
  第六章  犯罪的解釋與意識形態
    社會意象
    傳統世界觀的根基:常識
    社會焦慮
    解釋與意識形態
第三部分
  第七章  犯罪、法律與國家
    「常規」犯罪和社會性犯罪
    從「控制文化」到國家
    國家的法律和政治秩序
    文化霸權的模式及其危機
  第八章  法律—秩序主導的社會:「合意」的枯竭
    「恐慌」的流變
    表意螺旋

    戰後文化霸權:建構共識
    共識:社會民主派的策略
    共識的瓦解
    1968/(1848):劇變——分裂的國家
    1969:英國「文化革命」和威權主義轉向
    工人階級反抗:「挖得好,老田鼠!」
  第九章  法律—秩序社會:走向「超常國家」
    1970:塞爾斯登人——「法律—秩序社會」的誕生
    1971—1972:法律的動員
    1972:「行凶搶劫者」時刻
    後果:與危機共存
    在黃色潛艇內
第四部分
  第十章  「行凶搶劫」的政治
    被壓抑者的回歸
    「從屬地位」的結構
    文化、意識和抵抗
    黑人犯罪與黑人無產階級
    「全世界受苦的人」
    從哈勒姆到漢茲沃思:統統帶回家
後記
譯者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