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味(一個詩學語詞的理論批評)

  • 作者:金耀民|責編:劉艷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0371179
  • 出版日期:2020/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59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在探討「詩味」論的儒道淵源基礎上,從先秦至明清的各個歷史時期,選取「興味」「滋味」「韻味」「淡味」「禪味」「趣味」等詩味範疇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理論內涵進行細緻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詩味」的不同形態產生的原因予以闡釋,尤其分析「詩味」不同形態所體現的文學思潮流變過程。本書採用縱向歷史綜論和橫向「味」類交織的研究方法,將「詩味」論向縱深和平闊兩個方向進行拓展。在縱向的「味」論史和橫向的「味」觀念兩方面皆有詳細梳理,尤其注重觀念的發生、演進的文化及詩學成因,使作為詩學概念的「味」得到全方位的樣態呈現與內涵深解。

作者介紹
金耀民|責編:劉艷
    金耀民,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詩學。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詩味」論的儒道淵源
  第一節  「聲亦如味」:「味」論與「審樂知政」
    一  「陰陽五行」:「聲亦如味」說的哲學基礎
    二  「審樂知政」的批評傳統與「聲亦如味」的本質
  第二節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聞韶」的詩學意義
    一  「三桓作亂」與「孔子適齊」
    二  「盡善」「盡美」:韶樂的內容與形式
    三  「孔子聞韶」的詩學意義
  第三節  「味無味」:道家的「味」論
    一  老子的「無味」論與莊子的「恬淡」觀
    二  道家「味」論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章  興味:詩性生命的感發
  第一節  文化之「興」、經學之「興」與文學之「興」
    一  文化之「興」
    二  經學之「興」
    三  文學之「興」
  第二節  興寄與興象
    一  興寄
    二  興象
  第三節  感興:興味生髮的途徑與基本形式
    一  感興的歷史傳承
    二  感興:興味的生髮途徑
    三  興味生髮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  滋味:文學自覺時代的詩味論
  第一節  「滋味」論提出的歷史機緣
    一  大一統專制皇權的式微與士族的崛起
        二  儒學的衰微、道家的復活及佛教道教的傳布
    三  人性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
    四  齊梁之際以「滋味」論詩的機緣
  第二節  從《文賦》到《文心雕龍》:「滋味」論產生的先導一
    一  漢代的以「味」論「言」論「文」
    二  陸機《文賦》:以「遺味」論詩
    三  《文心雕龍》——以「味」論文——「滋味」說的先導一
  第三節  鍾嶸「滋味」說的內涵與理論意義
    一  「滋味」:詩歌本體的美感特徵
    二  「直尋」:「滋味」美感的創造之途
    三  「怨」與「清」:鍾嶸《詩品》五言詩的獨特「滋味」
    四  鍾嶸《詩品》「滋味」說的詩學價值及影響
第四章  韻味:中國詩學中的藝術哲學
  第一節  道心:「韻味」說的哲學美學思想基礎
    一  三風鼓盪:「儒」「釋」「道」影響下艱難悲慨的隱逸人生
    二  「自然之道」:詩歌的本體
    三  自然的詩化與人化的詩境:詩人的主體
  第二節  「四外」:「韻味」說的哲理思致
    一  「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韻味」的美學特徵
    二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味」詩美的生成
  第三節  澄淡精緻,趣味澄復:辨于味而後可以言詩
    一  「辨于味而後可以言詩」的理論意義
    二  「澄淡精緻,趣味澄復」的審美趣味

第五章  淡味:淡遠深邃的詩歌美學
  第一節  理學:宋代詩學的精神底色
    一  理學的興起
    二  理學與宋代詩學
  第二節  淡味:宋代詩學的基調
    一  梅堯臣: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
    二  蘇軾的「淡味」觀
    三  黃庭堅:平淡而山高水深
  第三節  「淡味」論的詩學意義
    一  詩分唐宋
    二  「崇陶」與「尊杜」的意義
第六章  禪味:中國詩學中的釋家精神
  第一節  禪
    一  「拈花微笑」:從印度禪學到中國禪宗
    二  為什麼是禪宗
    三  禪風熏染下的士人心態
  第二節  以禪入詩
    一  以詩寓禪
    二  以禪入詩:「象」與「境」
  第三節  以禪喻詩
    一  禪何以能夠喻詩
    二  禪如何喻詩
    三  以禪喻詩的意義
第七章  趣味:詩人詩性生命的呈現
  第一節  「趣」範疇的歷史演進與詩學思想的流變
    一  「趣」範疇的歷史演進
    二  詩學思想的流變:「趣」範疇歷史演進之因
  第二節  明清流派詩學觀下的「趣味」論
    一  明代文學「復古」思潮與「趣味」論
    二  「童心」說、「性靈」說與「趣味」
    三  袁枚「性靈說」與「趣味」
  第三節  「理趣」與「天趣」:「趣味」的兩種形態
    一  理趣
    二  天趣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