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3版)(精)

  • 作者:編者:羅雲|責編:杜進祥//高震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359629
  • 出版日期:2020/08/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015
人民幣:RMB 2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科技強安,管理固安,文化興安」是預防生產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產的基本戰略體系。《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三版)涵蓋安全科學技術、安全法制管理、安全文化建設等學科內容。
    本書基於安全科學與工程的學科體系,以及工業行業和公共安全的實用系統為主線,設計構建了七個大篇、三十六個章節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安全工程技術理論、安全管理、應急管理、職業安全、職業健康、行業安全、公共安全等內容。安全科學技術學科體系包括安全原理、事故預測、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評價、安全管理、應急管理、機械安全、超重搬運安全、壓力容器安全、焊接安全、防火防爆、電氣安全、雜訊控制、工業防塵、工業防毒、輻射安全等內容;工業行業專業體系包括煤礦、冶金、建築、化工、石油、電力、道路交通、鐵路運輸、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等行業;公共安全體系包括公共場所安全、自然災害防範、城市安全等。
    《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三版)可作為各類安全工程師、政府安全與應急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專業大學生、社會安全中介技術服務人員提供專業指導和學習參考。同時,也是各行業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生產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安全知識學習資料。

作者介紹
編者:羅雲|責編:杜進祥//高震

目錄
緒論
0註冊安全工程師制度
  0.1  國際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管理制度
    0.1.1  美國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0.1.2  英國的職業安全健康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0.1.3  德國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0.1.4  新加坡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0.1.5  加拿大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0.2  我國的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
    0.2.1  註冊安全工程師的發展歷程
    0.2.2  註冊安全工程師管理制度
    0.2.3  註冊安全工程師的級別與專業
    0.2.4  註冊安全工程師的配備
    0.2.5  註冊安全工程師的註冊
    0.2.6  註冊安全工程師的執業範圍
    0.2.7  註冊安全工程師的權利與義務
第一篇  安全工程技術理論
1  安全科學學科基礎及理論
  1.1  古代的安全防災
    1.1.1  我國古代的風險防範
    1.1.2  古代人類的風險防範觀
    1.1.3  人類安全法規的起源
  1.2  安全科學的起源與發展
    1.2.1  安全認識觀的發展和進步
    1.2.2  安全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1.2.3  我國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及進步
    1.2.4  安全科學體系的構成
  1.3  安全科學基本理論的發展
    1.3.1  安全科學認識論
    1.3.2  安全科學的方法論
  1.4  安全哲學理論
    1.4.1  從思維科學看安全哲學的發展
    1.4.2  從歷史學的角度歸納安全哲學
    1.4.3  現代社會的安全哲學
    1.4.4  人類高明的安全哲學思想
  1.5  安全系統科學理論
    1.5.1  安全資訊理論原理
    1.5.2  安全控制論原理
    1.5.3  安全協調學原理
  參考文獻
2  安全科學的定性與定量理論
  2.1  安全的基本特性
    2.1.1  安全序列重要術語
    2.1.2  安全特性分析
  2.2  安全科學基本原理
    2.2.1  安全公理
    2.2.2  安全定理
  2.3  安全指標體系理論
    2.3.1  安全定量的基礎
    2.3.2  安全生產指標體系

    2.3.3  事故指標體系及數學模型
    2.3.4  安全指標考核
  2.4  安全指數理論
    2.4.1  安全指數概念及意義
    2.4.2  安全生產指數的設計思路及原則
    2.4.3  安全生產指數的數學模型
  2.5  風險水平定量理論
    2.5.1  風險的數學表達
    2.5.2  風險定量計算
    2.5.3  個體風險定量計算
    2.5.4  社會風險定量計算
    2.5.5  危險點(源)風險強度定量計算
  參考文獻
3  事故分析、預測與預防理論
  3.1  生產安全事故分類研究
    3.1.1  事故定義及特性
    3.1.2  事故類型及等級
    3.1.3  事故原因分類
    3.1.4  事故損失工作日計算
    3.1.5  事故傷害性質分類
    3.1.6  事故傷害部位分類
    3.1.7  事故致因物分類
  3.2  事故致因理論
    3.2.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論
    3.2.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故致因理論
    3.2.3  事故致因「4M」要素理論
    3.2.4  事故因果論
    3.2.5  事故綜合致因理論
    3.2.6  事故多米諾骨牌模型
    3.2.7  事故生命周期理論
    3.2.8  事故乳酪(薄板漏洞)理論
    3.2.9  事故軌跡交叉理論
    3.2.10  事故能量轉移理論
    3.2.11  人因失誤模型
    3.2.12  不安全行為事故致因機理
    3.2.13  不安全行為控制原理
  3.3  事故預測理論
    3.3.1  事故指標預測及其原理
    3.3.2  事故隱患辨識預測法
    3.3.3  直觀預測法
    3.3.4  時間序列預測法
    3.3.5  回歸預測法
    3.3.6  齊次、非齊次泊松過程預測模型
    3.3.7  微觀事故狀態預測
    3.3.8  灰色預測模型
    3.3.9  趨勢外推預測
    3.3.10  專家系統預測法
    3.3.11  事故死亡發生概率測度法
  3.4  事故預防理論
    3.4.1  事故預防「三E」對策理論

    15.1.6  應急演練
  15.2  監測與預警
    15.2.1  監測
    15.2.2  研判
    15.2.3  信息報告
    15.2.4  預警
    15.2.5  國際合作
  15.3  應急處置方法
    15.3.1  先期處置
    15.3.2  快速評估
    15.3.3  決策指揮
    15.3.4  協調聯動
    15.3.5  信息發布
  15.4  應急救援技術
    15.4.1  應急救援工作的特點與基本要求
    15.4.2  應急救援的組織準備
    15.4.3  應急器材管理
    15.4.4  應急救援預案
    15.4.5  化學事故災害應急救援技術
    15.4.6  礦山應急救護技術
    15.4.7  建築事故災害救援技術
    15.4.8  道路運輸事故災害應急處置、救援技術
  15.5  恢復與重建
    15.5.1  恢復重建
    15.5.2  救助補償
    15.5.3  心理撫慰
    15.5.4  調查評估
    15.5.5  責任追究
  參考文獻
16先進的應急管理經驗借鑒
  16.1  美國的應急管理
    16.1.1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16.1.2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
  16.2  日本的應急管理
  16.3  澳大利亞的應急管理
  16.4  加拿大的應急管理
  參考文獻
第四篇  職業安全
17  機械安全
  17.1  機械設備基本安全技術
    17.1.1  設備功能安全與本質安全
    17.1.2  機械設備設計基本安全要求
    17.1.3  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措施
    17.1.4  機械設備的安全操作和環境要求
  17.2  鑄造設備安全
    17.2.1  鑄造方法分類
    17.2.2  砂鑄造型安全技術
    17.2.3  特種鑄造安全技術
  17.3  鍛造設備安全
    17.3.1  自由鍛造安全技術

    17.3.2  模型鍛造安全技術
  17.4  衝壓機械安全
    17.4.1  衝壓機主要參數與防護裝置的關係
    17.4.2  安全防護裝置和操作器具
    17.4.3  新型離合器和制動器
    17.4.4  自動化和機械手送取料坯
  17.5  熱處理設備安全
    17.5.1  熱處理設備的分類
    17.5.2  液浴爐安全技術
    17.5.3  箱式電阻爐安全技術
    17.5.4  高頻機安全技術
    17.5.5  淬火槽安全技術
  17.6  木工機械安全
    17.6.1  常見的木材加工事故
    17.6.2  圓鋸機安全防護裝置
    17.6.3  帶鋸機安全防護裝置
    17.6.4  平刨機安全防護裝置
    17.6.5  木工銑床安全防護裝置
    17.6.6  木工砂光機安全防護裝置
    17.6.7  木材加工安全操作和環境要求
  17.7  金屬切削機床安全
    17.7.1  金屬冷加工車間防止工傷事故的方法
    17.7.2  保險裝置和互鎖機構
  參考文獻
18  焊接安全
  18.1  氣焊與氣割安全
    18.1.1  電石安全
    18.1.2  常用氣體安全使用要求
    18.1.3  乙炔發生器安全要求
    18.1.4  常用氣瓶安全
    18.1.5  焊炬和割炬使用安全
    18.1.6  膠管和管道安全
  18.2  電焊安全
    18.2.1  電焊安全特點
    18.2.2  電焊安全措施
  18.3  特殊環境焊接安全技術
    18.3.1  水下焊接與切割安全
    18.3.2  高處焊割作業安全
    18.3.3  燃料容器檢修焊補
  18.4  焊接有害因素與防護
    18.4.1  焊接有害因素及對人體的危害
    18.4.2  衛生有害因素的防護
  18.5  焊接安全管理
    18.5.1  焊接設施安全管理
    18.5.2  焊接安全組織管理
  參考文獻
19  防火與防爆工程
  19.1  燃燒理論
    19.1.1  燃燒素學說
    19.1.2  氧學說

    19.1.3  燃燒分子碰撞理論
    19.1.4  活化能理論
    19.1.5  過氧化物理論
    19.1.6  鏈式反應理論
  19.2  燃燒的類型
    19.2.1  閃燃與閃點
    19.2.2  自燃點
    19.2.3  熱爆炸理論
    19.2.4  著火點
    19.2.5  燃燒條件三要素
    19.2.6  燃燒產物
  19.3  爆炸及破壞作用
    19.3.1  爆炸現象及其分類
    19.3.2  分解爆炸
    19.3.3  爆炸反應歷程
    19.3.4  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
    19.3.5  爆炸事故的預防
  19.4  燃燒與爆轟
    19.4.1  爆轟的定義
    19.4.2  燃燒與爆轟的異同
  19.5  爆炸極限
    19.5.1  爆炸極限的定義
    19.5.2  爆炸極限的計算
    19.5.3  影響爆炸極限的因素
    19.5.4  粉塵爆炸的特點
    19.5.5  根據燃燒反應方程式與氣體的內能計算爆炸溫度
    19.5.6  爆炸壓力的計算
  19.6  危險物品分類
  19.7  火災與爆炸過程和預防基本原則
    19.7.1  火災產生的原因
    19.7.2  火災事故的特點
    19.7.3  火災的預防
    19.7.4  爆炸發展過程與預防特點
  19.8  工業建築防火與防爆
    19.8.1  工業火災和爆炸的類型及特點
    19.8.2  火災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19.9  電氣線路的防火
    19.9.1  電氣線路的火災危險性
    19.9.2  電氣線路的防火措施
    19.9.3  架空線路、屋內布線的火災危險性
    19.9.4  架空線路、屋內布線的防火措施
    19.9.5  電纜的火災危險性
    19.9.6  電纜的防火措施
  19.10  靜電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19.10.1  火災危險性
    19.10.2  預防措施
  19.11  引起火災的火源
    19.11.1  直接火源
    19.11.2  間接火源
  19.12  主要危險場所的防火與防爆

    19.12.1  油庫
    19.12.2  電石庫
    19.12.3  乙炔站
    19.12.4  氣瓶儲運倉庫的防火
    19.12.5  焊接過程中的防火
  參考文獻
20  電氣安全
  20.1  電氣事故的類型
    20.1.1  電擊
    20.1.2  電傷
    20.1.3  靜電危害事故
    20.1.4  雷電災害事故
    20.1.5  射頻電磁場危害
    20.1.6  人體觸電傷害因素
  20.2  直接接觸電擊防護
    20.2.1  絕緣
    20.2.2  屏護和間距
  20.3  間接接觸電擊防護
    20.3.1  接地的基本概念
    20.3.2  低壓配電系統的接地方式
  20.4  絕緣
    20.4.1  雙重絕緣和加強絕緣
    20.4.2  安全電壓
  20.5  電氣設備安全
    20.5.1  用電環境
    20.5.2  用電設備的外殼防護等級
    20.5.3  電動機
  20.6  雷電
    20.6.1  雷電的產生
    20.6.2  雷電的種類
    20.6.3  雷擊點的選擇
    20.6.4  雷電的主要特點
    20.6.5  雷電的破壞
    20.6.6  建築物遭受雷擊的有關因素
    20.6.7  建築物的防雷分類
    20.6.8  防雷措施
    20.6.9  引下線
    20.6.10  接地裝置
  20.7  靜電
    20.7.1  靜電的起電方式與種類
    20.7.2  物體靜電的主要參數
    20.7.3  測量靜電的主要儀器設備
    20.7.4  靜電的消失
    20.7.5  靜電的影響因素
    20.7.6  靜電的危害
    20.7.7  防靜電措施
  參考文獻
21  特種設備安全技術
  21.1  起重機械安全技術
    21.1.1  起重機工作類型及工作級別

    21.1.2  易損零部件的安全檢驗
    21.1.3  安全裝置
    21.1.4  起重機的穩定性與安全
    21.1.5  起重機械安全
    21.1.6  起重機械的安全管理
  21.2  壓力容器安全技術
    21.2.1  壓力容器及其分類
    21.2.2  壓力容器的破裂形式及其原因
    21.2.3  壓力容器的安全泄壓裝置
    21.2.4  壓力容器定期檢驗
    21.2.5  氣瓶的充裝與檢驗技術
  21.3  鍋爐安全技術
    21.3.1  鍋爐的組成
    21.3.2  鍋爐的分類
    21.3.3  鍋爐安全技術
    21.3.4  鍋爐安全裝置
    21.3.5  鍋爐安全運行管理
    21.3.6  鍋爐事故與故障
    21.3.7  鍋爐水質處理
    21.3.8  鍋爐檢驗
  參考文獻
第五篇  職業健康
22  雜訊與振動控制
  22.1  雜訊及其量度
    22.1.1  雜訊
    22.1.2  雜訊的量度
  22.2  雜訊的危害、評價和標準
    22.2.1  雜訊的危害
    22.2.2  雜訊的評價
    22.2.3  雜訊的標準
  22.3  雜訊測量
    22.3.1  雜訊測量儀器
    22.3.2  雜訊測量方法
  22.4  吸聲
    22.4.1  吸聲原理
    22.4.2  吸聲材料
    22.4.3  吸聲結構
    22.4.4  吸聲設計
  22.5  隔聲
    22.5.1  隔聲原理
    22.5.2  隔聲裝置
    22.5.3  雜訊的個人防護
  22.6  消聲器及雜訊控制的設計
    22.6.1  消聲器
    22.6.2  雜訊控制的設計程序
  22.7  振動及其控制
    22.7.1  振動分類及其危害
    22.7.2  振動的識別與評價
    22.7.3  隔振裝置
  參考文獻

23  工業防塵
  23.1  粉塵危害及粉塵標準
    23.1.1  粉塵的概念和分類
    23.1.2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3.1.3  粉塵爆炸性危害
  23.2  通風除塵
    23.2.1  空氣流動理論及通風防塵原理
    23.2.2  局部排風罩設計
  23.3  濕法除塵
    23.3.1  概述
    23.3.2  重力噴霧洗滌器
    23.3.3  旋風式洗滌器
    23.3.4  文丘里洗滌器
  23.4  靜電除塵
    23.4.1  靜電除塵的基本原理
    23.4.2  靜電除塵器除塵效率的影響因素
    23.4.3  靜電除塵器的結構形式和主要部件
    23.4.4  電除塵器的設計和選擇
  23.5  袋式除塵
    23.5.1  袋式除塵器的除塵原理
    23.5.2  袋式除塵器除塵效率的影響因素
    23.5.3  常用袋式除塵器的結構
    23.5.4  顆粒層除塵器
  23.6  粉塵測定
    23.6.1  測定粉塵濃度的目的與計量方法
    23.6.2  作業環境粉塵濃度的測定
    23.6.3  作業者個體接觸粉塵濃度的測定
    23.6.4  管道粉塵濃度的測定
    23.6.5  粒徑分佈測定的方法和儀器
  23.7  個人防塵用具
    23.7.1  呼吸器官防護用具的分類與要求
    23.7.2  過濾式呼吸器
    23.7.3  通風式呼吸護具
  參考文獻
24  工業防毒
  24.1  有害物質與人體健康
  24.2  有毒煙霧的凈化設備
    24.2.1  過濾式酸霧凈化器
    24.2.2  重力噴霧洗滌器
    24.2.3  文丘里洗滌器
  24.3  工業廢氣的凈化處理方法
    24.3.1  吸收凈化法
    24.3.2  吸附凈化法
    24.3.3  燃燒凈化法
    24.3.4  工業廢氣的其他凈化方法
  24.4  工業生產中的防毒對策
    24.4.1  防毒技術措施
    24.4.2  管理教育措施
    24.4.3  工業衛生法規與方針
    24.4.4  工業衛生設施

    24.4.5  通風排毒措施
  24.5  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檢測
    24.5.1  有害物質存在的特點
    24.5.2  採樣方案設計原則
    24.5.3  採樣方法
    24.5.4  採樣儀器
    24.5.5  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25  輻射安全
  25.1  外照射防護的一般方法
    25.1.1  時間防護
    25.1.2  距離防護
    25.1.3  屏蔽防護
  25.2  輻射技術應用的安全
    25.2.1  X射線機和加速器
    25.2.2  油田測井
    25.2.3  γ工業探傷防護
    25.2.4  核電的安全性
  25.3  環境輻射安全
    25.3.1  天然本底照射
    25.3.2  人工放射性核素輻射
    25.3.3  放射性防護監測
    25.3.4  放射性事故處理
  25.4  放射性物質運輸安全
    25.4.1  放射性物質運輸基礎知識
    25.4.2  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
    25.4.3  運輸放射性物質的申報與核准
    25.4.4  安全檢查
  25.5  放射性廢物的處理
    25.5.1  放射性廢物的來源
    25.5.2  放射性廢物分類和分級
    25.5.3  放射性廢物處理
    25.5.4  放射性廢物的暫存和儲存
  參考文獻
26  個體防護
  26.1  概述
    26.1.1  個人防護用品及其作用
    26.1.2  對個人防護用品的基本要求
    26.1.3  個人防護用品分類
    26.1.4  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單位的責任
  26.2  勞動防護用品分類標準
    26.2.1  《勞動防護用品分類與代碼》(LD/T 75—1995)
    26.2.2  頭部防護用品
    26.2.3  眼面部防護用品
    26.2.4  呼吸器官防護用品
    26.2.5  手部防護用品
    26.2.6  足部防護用品
    26.2.7  軀幹防護用品
    26.2.8  聽覺器官防護用品
    26.2.9  勞動護膚劑

    26.2.10  安全帶(GB 6095—2009)
  26.3  勞動防護用品選用及配備標準
    26.3.1  《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範》(GB/T 11651—2008)
    26.3.2  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準(試行)
  參考文獻
第六篇  行業安全
27  煤礦安全
  27.1  煤礦開採
    27.1.1  煤礦開採的基本概念
    27.1.2  採煤方法的概念和分類
  27.2  礦井通風
    27.2.1  概述
    27.2.2  礦井空氣流動的基本理論
    27.2.3  井巷通風阻力
    27.2.4  礦井通風動力
    27.2.5  礦井通風網路中風量分配與調節
  27.3  礦井瓦斯防治
    27.3.1  瓦斯的生成及物理性質
    27.3.2  煤岩瓦斯賦存狀態
    27.3.3  礦井瓦斯湧出量計算及預測
    27.3.4  礦井瓦斯等級的鑒定
    27.3.5  瓦斯爆炸與預防
    27.3.6  瓦斯濃度檢測
    27.3.7  瓦斯抽采及突出預防
  27.4  礦井火災防治
    27.4.1  煤炭自燃預測與預報
    27.4.2  預防礦井火災的措施
    27.4.3  火災時風流的措施
    27.4.4  滅火方法
  27.5  煤礦粉塵防治
    27.5.1  礦塵性質及其危害
    27.5.2  煤塵爆炸
    27.5.3  防止煤塵爆炸的措施
    27.5.4  煤礦肺塵埃沉著病
  27.6  礦井水災防治
    27.6.1  礦井防治水的措施
    27.6.2  井下透水事故的處理
  27.7  地壓災害防治
    27.7.1  冒頂事故及其危害
    27.7.2  預防冒頂的措施
    27.7.3  冒頂事故的處理
    27.7.4  衝擊地壓防治
  27.8  爆破安全
    27.8.1  淺眼爆破
    27.8.2  深孔爆破
  27.9  煤礦機電運輸
    27.9.1  煤礦提升運輸方式
    27.9.2  礦井提升及安全
  27.10  邊坡災害防治
    27.10.1  邊坡及相關概念

    27.10.2  高危邊坡形成機理
    27.10.3  邊坡災害發生機理
    27.10.4  邊坡防護措施
  27.11  尾礦庫災害防治
    27.11.1  排土場災害及防治
    27.11.2  煤矸石山災害及防治
  參考文獻
28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
  28.1  礦山自然與地質災害防治
    28.1.1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28.1.2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28.2  礦山地壓災害防治
    28.2.1  礦(地)壓災害的概念及成因
    28.2.2  礦(地)壓災害的防治技術
  28.3  地下採空區危害防治
    28.3.1  地下採空區的危害
    28.3.2  地下採空區危害防治
    28.3.3  地下採空區綜合治理
  28.4  礦山水災防治
    28.4.1  地下礦山充水水源及涌水特徵
    28.4.2  地下礦山防治水技術
    28.4.3  地下礦山水災的預測和突水預兆
  28.5  爆破危害防治
    28.5.1  礦山爆破事故分析
    28.5.2  爆破事故的預防
    28.5.3  爆破安全標準和安全距離
  28.6  礦山火災防治
    28.6.1  礦山火災概述
    28.6.2  外因火災的發生原因、預防與撲滅
    28.6.3  內因火災的發生原因及影響因素
    28.6.4  內因火災的預防與撲滅
  28.7  提升與運輸危害防治
    28.7.1  立井提升安全
    28.7.2  斜井提升安全技術
    28.7.3  鋼絲繩
    28.7.4  礦山井下運輸
    28.7.5  露天礦(地面)運輸
  28.8  礦山邊坡災害防治
    28.8.1  邊坡的破壞類型
    28.8.2  露天邊坡事故的原因
    28.8.3  滑坡事故防治技術
    28.8.4  露天礦不穩定邊坡的治理措施
  28.9  排土場災害防治
    28.9.1  排土場事故原因
    28.9.2  排土場災害的影響因素
    28.9.3  排土場事故防治技術
  28.10  尾礦庫災害防治
    28.10.1  尾礦庫的等別
    28.10.2  尾礦庫安全度分類
    28.10.3  尾礦庫事故的主要類型

    28.10.4  尾礦庫險情預測
    28.10.5  尾礦庫安全檢查和監測技術
    28.10.6  尾礦庫的安全治理
  28.11  礦山電氣、機械等其他危害防治
    28.11.1  礦山電氣事故分類
    28.11.2  礦山電氣危害防治
    28.11.3  機械傷害原因及預防措施
    28.11.4  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
  參考文獻
29  化工安全
  29.1  安全與化工生產
    29.1.1  當前我國化工安全的現狀
    29.1.2  化工安全的現實對策
  29.2  化工過程安全
    29.2.1  工藝的危險特性
    29.2.2  工藝的過程安全控制
    29.2.3  涉及特種設備安全管理
    29.2.4  電氣危害及防範
    29.2.5  防火防爆
    29.2.6  過程危害
  29.3  化工建設項目安全
    29.3.1  化工建設項目安全設計
    29.3.2  風險辨識和評價方法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應用
  29.4  特殊作業安全
    29.4.1  特殊作業環節風險分析方法
    29.4.2  特殊作業環節安全監督管理
  29.5  化學品儲運安全
    29.5.1  危險化學品包裝
    29.5.2  危險化學品儲存
    29.5.3  危險化學品裝卸
    29.5.4  危險化學品運輸
  29.6  化工過程檢測和控制
    29.6.1  過程檢測方法
    29.6.2  報警系統
    29.6.3  化工過程緊急停車系統(ESD)
    29.6.4  化工過程安全儀錶系統(SIS)
    29.6.5  自動化控制系統
  參考文獻
30  冶金安全
  30.1  冶金工廠安全
    30.1.1  冶金工廠傷亡事故類型分析
    30.1.2  鋼鐵水噴濺
    30.1.3  冶金工廠煤氣安全
    30.1.4  廠內交通運輸安全
    30.1.5  煉鐵生產安全
    30.1.6  煉鋼安全
    30.1.7  廢料破碎
    30.1.8  高溫作業
  30.2  冶金工廠職業健康
    30.2.1  冶金工廠通風採暖及防塵毒危害

    3.4.2  事故預防「三P」策略理論
    3.4.3  事故超前防控原理
    3.4.4  事故隱患查治系統工程模式
  參考文獻
4  安全人機工程學
  4.1  人機工程學概論
    4.1.1  人機工程學的形成與發展
    4.1.2  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內容及方法
  4.2  人機系統
    4.2.1  人機關係
    4.2.2  人機功能分配
    4.2.3  人機系統分析
  4.3  人體測量與數值應用
    4.3.1  人體測量的基本知識
    4.3.2  常用人體測量數據
    4.3.3  人體主要參數計算
    4.3.4  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
  4.4  人的生理與心理特性
    4.4.1  人的生理特性
    4.4.2  人的生物力學
    4.4.3  人的心理特徵
  4.5  人機界面
    4.5.1  顯示裝置
    4.5.2  控制裝置
    4.5.3  工具類人機界面
  4.6  作業空間
    4.6.1  作業域
    4.6.2  作業空間分析
    4.6.3  安全作業研究與標準化作業
  4.7  作業環境
    4.7.1  溫度環境
    4.7.2  振動環境
    4.7.3  雜訊環境
    4.7.4  光環境
  4.8  色彩調節
    4.8.1  色彩的基本概念
    4.8.2  色彩對人的影響
    4.8.3  作業環境的色彩調節與應用
  參考文獻
5  系統安全工程
  5.1  系統安全工程概論
    5.1.1  基本概念
    5.1.2  內容
    5.1.3  起源和發展
  5.2  系統安全分析方法
    5.2.1  關係比較密切的分析方法
    5.2.2  共同點比較多的分析方法
    5.2.3  邏輯推理的分析方法
    5.2.4  選用分析方法的原則
  5.3  預先危險分析

    30.2.2  高溫煙氣凈化
    30.2.3  耐火廠防塵技術
    30.2.4  燒結廠除塵
    30.2.5  焦化廠防塵防毒
    30.2.6  焦化生產職業健康
    30.2.7  煉鋼職業健康
    30.2.8  煉鐵生產職業健康
    30.2.9  輕金屬鍛壓職業健康
    30.2.10  鋁冶煉職業健康
    30.2.11  鎂冶煉職業健康
    30.2.12  鉬粉末冶金職業健康
    30.2.13  鉛冶煉職業健康
    30.2.14  鈦冶煉職業健康
    30.2.15  鉭、鈮粉末冶金職業健康
    30.2.16  銅冶煉職業健康
    30.2.17  有色金屬工業職業健康
  30.3  冶金工藝安全
    30.3.1  冶金和有色金屬行業概述
    30.3.2  燒結球團安全
    30.3.3  焦化安全
    30.3.4  煉鐵安全
    30.3.5  煉鋼安全
    30.3.6  軋鋼安全
    30.3.7  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安全
    30.3.8  煤氣安全
    30.3.9  冶金企業常用氣體安全
    30.3.10  鋁冶煉安全
    30.3.11  重金屬及其他有色金屬冶煉安全
  參考文獻
31  建築安全
  31.1  施工現場安全管理
    31.1.1  建築安全事故類型和原因分析
    31.1.2  安全管理相關的法規規範
    31.1.3  安全生產檢查
    31.1.4  建築施工安全「三寶」的正確使用
  31.2  土方工程
    31.2.1  土方工程概述
    31.2.2  基坑支護
    31.2.3  基坑排水與降水
    31.2.4  土方施工安全防護措施
    31.2.5  樁基礎施工安全
    31.2.6  基坑工程的監測
  31.3  模板工程
    31.3.1  模板的安裝
    31.3.2  模板的拆除
  31.4  腳手架安全
    31.4.1  腳手架的設計安全
    31.4.2  腳手架的材質與規格
    31.4.3  落地式腳手架
    31.4.4  附著升降腳手架

    31.4.5  門式鋼管腳手架
    31.4.6  盤扣式腳手架
    31.4.7  其他特殊腳手架
    31.4.8  腳手架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31.5  安全防護
    31.5.1  高處作業定義及其分級
    31.5.2  臨邊作業安全防護
    31.5.3  洞口作業安全防護
    31.5.4  操作平台安全技術
    31.5.5  懸空作業安全防護
    31.5.6  攀登作業安全設施
    31.5.7  交叉作業安全防護
  31.6  施工機械
    31.6.1  土方工程施工機械
    31.6.2  樁工機械
    31.6.3  提升設備
    31.6.4  吊裝類起重設備
    31.6.5  鋼筋加工機械
    31.6.6  混凝土攪拌機
    31.6.7  電焊機
    31.6.8  手持小型電動工具
  31.7  施工用電安全技術
    31.7.1  臨時用電管理
    31.7.2  建築施工臨時用電的接地與接零
    31.7.3  配電箱
    31.7.4  施工照明
    31.7.5  施工用電線路
    31.7.6  漏電保護開關
    31.7.7  觸電事故急救方法
  31.8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
    31.8.1  施工安全與風險管理方法
    31.8.2  施工安全檢查的主要內容
  31.9  專項工程施工安全
    31.9.1  鋼結構工程
    31.9.2  建築幕牆工程
    31.9.3  機電安裝工程
    31.9.4  裝飾裝修工程
    31.9.5  有限空間工程
    31.9.6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
  參考文獻
32  道路運輸安全
  32.1  道路交通事故與交通安全
    32.1.1  道路交通事故概述
    32.1.2  交通事故的車輛碰撞速度再現
    32.1.3  交通安全心理
    32.1.4  交通事故調查
    32.1.5  自行車的交通安全
    32.1.6  行人交通安全
    32.1.7  公路交通安全
    32.1.8  汽車運輸安全管理

    32.1.9  道路交通安全設施
  32.2  道路旅客運輸安全
    32.2.1  道路旅客運輸安全管理的作用
    32.2.2  現階段道路旅客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要點分析
    32.2.3  共同捍衛道路安全
  32.3  道路貨物運輸安全
    32.3.1  貨運行業存在的問題
    32.3.2  貨運車輛檢測率低的原因分析
    32.3.3  提高貨運車輛檢測率的對策和建議
    32.3.4  道路貨運安全管理的措施
  32.4  道路運輸站場安全
    32.4.1  道路運輸站場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32.4.2  強化站場安全管理的具體措施
    34.2.3  道路運輸站場的規劃與布局
  32.5  道路運輸信息化安全
    32.5.1  道路運輸的基本規律
    32.5.2  國內外道路運輸信息化建設情況
    32.5.3  優化安全管理水平的對策
  參考文獻
33  其他行業安全
  33.1  煙花爆竹安全
    33.1.1  煙火藥生產安全
    33.1.2  黑火藥生產安全
    33.1.3  引火線安全要求
    33.1.4  煙花爆竹安全與質量
    33.1.5  煙花爆竹勞動安全技術要求
    33.1.6  煙花爆竹企業生產要求
    33.1.7  煙花爆竹安全管理
  33.2  民用爆破物品安全
    33.2.1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概述
    33.2.2  民用爆炸物品生產安全管理
    33.2.3  民用爆炸物品運輸安全管理
    33.2.4  民用爆炸物品儲存安全管理
    33.2.5  民用爆炸物品購買和銷售安全管理
    33.2.6  爆破作業安全管理
  33.3  石油工業安全
    33.3.1  石油物探安全
    33.3.2  石油鑽井安全
    33.3.3  石油測井安全
    33.3.4  石油井下作業安全
    33.3.5  採油安全
    33.3.6  採油集輸安全
    33.3.7  海上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安全
  33.4  電網安全
    33.4.1  輸電網建設安全技術
    33.4.2  電網運行與檢修安全技術
  33.5  鐵路運輸安全
    33.5.1  安全在鐵路運輸生產中的地位
    33.5.2  鐵路運輸安全及其保障系統
    33.5.3  鐵路運輸安全管理運作

    33.5.4  鐵路運輸安全技術
  33.6  水上交通運輸安全
    33.6.1  航運公司安全管理——實施ISM規則
    33.6.2  船舶安全管理
    33.6.3  船員管理
    33.6.4  航海保障
    33.6.5  船舶交通管理
    33.6.6  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管理
    33.6.7  海上搜尋救助
    33.6.8  海事調查
    33.6.9  國際海事組織
  33.7  民用航空安全
    33.7.1  民用航空安全
    33.7.2  航空事故
    33.7.3  影響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
    33.7.4  搜尋救援
    33.7.5  事故調查
  參考文獻
第七篇公共安全
34  公共場所安全
  34.1  公共安全文化
    34.1.1  安全——公共生活永恆的主題
    34.1.2  公共安全觀
    34.1.3  公民安全素質
    34.1.4  公民安全意識
    34.1.5  公共安全標誌
    34.1.6  公共安全法規
    34.1.7  公共生活的安全技能
  34.2  公共場所一般安全知識
    34.2.1  公共場所安全知識
    34.2.2  公共場所消防安全
  34.3  飯店(賓館)、商場安全
    34.3.1  飯店(賓館)安全
    34.3.2  商場安全
  34.4  公園、遊樂園安全
    34.4.1  公園、遊樂園的危險性
    34.4.2  娛樂設施的安全措施
    34.4.3  加強公園的安全管理
  34.5  旅遊安全
    34.5.1  旅遊安全常識
    34.5.2  城市乘車安全
    34.5.3  乘船安全
    34.5.4  市區步行安全
    34.5.5  城市騎自行車安全
    34.5.6  乘車船時保護錢、物安全的方法
    34.5.7  乘車船時保護人身安全的方法
    34.5.8  乘坐飛機時的安全
    34.5.9  遇到劫機的辦法
    34.5.10  遇到空難事故的辦法

    5.3.1  預先危險列表
    5.3.2  PHA分析流程
    5.3.3  危險性預先分析實例
  5.4  安全檢查表
    5.4.1  安全檢查表的定義
    5.4.2  安全檢查表的作用
    5.4.3  安全檢查表的優點
    5.4.4  安全檢查表的類型
    5.4.5  安全檢查表的編製
    5.4.6  安全檢查表實例
  5.5  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
    5.5.1  基本概念
    5.5.2  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方法
    5.5.3  致命度分析
    5.5.4  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實例
  5.6  事故樹分析概述
    5.6.1  基本概念
    5.6.2  事故樹的分析步驟
    5.6.3  事故樹的編製方法
    5.6.4  事故樹的定性分析
    5.6.5  事故樹的定量分析
  5.7  事件樹分析
    5.7.1  基本概念介紹
    5.7.2  ETA分析流程
    5.7.3  ETA分析實例
  5.8  因果分析
    5.8.1  基本概念介紹
    5.8.2  因果分析法分析流程
    5.8.3  因果分析實例
  5.9  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
    5.9.1  基本概念及原理
    5.9.2  分析步驟
    5.9.3  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
6  危險危害辨識與安全評價方法
  6.1  危險危害辨識
    6.1.1  基礎概念及術語
    6.1.2  危險危害分類
    6.1.3  危險危害辨識的主要內容
    6.1.4  危險危害辨識方法
    6.1.5  危險危害辨識過程
  6.2  安全評價概述
    6.2.1  安全評價與風險評價
    6.2.2  安全評價的定義和標準
    6.2.3  安全評價的原理
    6.2.4  安全評價的程序
    6.2.5  安全評價方法分類
  6.3  概率評價法
    6.3.1  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
    6.3.2  元件的連接及系統故障(事故)概率計算

    6.3.3  系統故障概率的計算舉例
  6.4  指數評價法
    6.4.1  美國道化學公司火災爆炸指數評價法
    6.4.2  英國帝國化學公司蒙特法
  6.5  單元危險性快速排序法
  6.6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法
  6.7  傷害(或破壞)範圍評價法
    6.7.1  泄漏
    6.7.2  擴散
    6.7.3  爆炸
    6.7.4  中毒
  6.8  生產設備安全評價方法
    6.8.1  設備安全評價要點
    6.8.2  操作運轉
    6.8.3  環境
    6.8.4  維護檢修
  6.9  安全管理評價
    6.9.1  安全管理評價內容
    6.9.2  評價方法
  6.10  安全綜合評價法
    6.10.1  評價模式
    6.10.2  評價標準
    6.10.3  LEC評價法
    6.10.4  MES評價法
    6.10.5  MLS評價法
  6.11  作業場所的評價方法
    6.11.1  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及有毒作業分級評價方法
    6.11.2  雜訊作業危害程度評價方法
    6.11.3  低溫作業危害程度分級評價方法
  6.12  安全評價方法實例
    6.12.1  危險源的定量評估
    6.12.2  人、機、環修正係數K1、K2、K3的計算
    6.12.3  關於評估等級的判定標準
    6.12.4  結論
  6.13  安全決策
    6.13.1  安全決策過程與決策要素
    6.13.2  定性屬性的量化
    6.13.3  安全決策方法
  參考文獻
第二篇安全管理
7  安全管理科學理論
  7.1  安全管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7.1.1  安全科學與安全管理學
    7.1.2  安全管理技術的發展
    7.1.3  現代安全管理的發展及其特點
  7.2  安全教育學理論
    7.2.1  一般教育原理與安全教育學基礎
    7.2.2  安全教育的目的
    7.2.3  安全教育學的基本原則
    7.2.4  安全教育模式及技術

    7.2.5  企業安全教育的對象、目標與內容
    7.2.6  安全工程學歷教育
    7.2.7  英國的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等級考試制度
  7.3  安全經濟學原理
    7.3.1  安全經濟學概述
    7.3.2  安全經濟學投入產出原理
    7.3.3  事故損失分析原理
    7.3.4  安全投資的理論分析
    7.3.5  安全效益分析原理
  7.4  安全文化建設理論
    7.4.1  安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7.4.2  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義
    7.4.3  安全文化的學科體系
    7.4.4  安全文化的範疇、功能及作用
    7.4.5  安全文化建設
  7.5  安全行為科學
    7.5.1  安全行為科學基本理論
    7.5.2  人的行為模式
    7.5.3  影響人行為的因素分析
    7.5.4  事故心理指數分析
    7.5.5  安全管理的行為激勵
    7.5.6  安全行為科學應用理論
  7.6  RBS/M的理論與方法
    7.6.1  RBS/M的理論基礎
    7.6.2  RBS/M理論的應用原理及模式
    7.6.3  RBS/M理論的應用方法及實證
  參考文獻
8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
  8.1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性質與作用
    8.1.1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概念
    8.1.2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特徵
    8.1.3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本質
    8.1.4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作用
    8.1.5  我國的安全生產法治對策及任務
  8.2  我國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體系
    8.2.1  我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基本體系
    8.2.2  安全技術法律法規
    8.2.3  職業健康法律法規
    8.2.4  安全生產法規基本制度
  8.3  我國安全生產標準體系
    8.3.1  安全生產標準的分類與體系
    8.3.2  安全生產標準的作用
    8.3.3  安全生產國家標準頒布狀況
  8.4  中共中央國務院政策文件
    8.4.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
    8.4.2  《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
    8.4.3  《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
    8.4.4  《關於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
  8.5  我國與安全生產相關的主要法律法規簡介
    8.5.1  《刑法》

    8.5.2  《安全生產法》
    8.5.3  《職業病防治法》
    8.5.4  《礦山安全法》
    8.5.5  《道路交通安全法》
    8.5.6  《建築法》
    8.5.7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8.5.8  《工傷保險條例》
    8.5.9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8.6  國際主要相關職業安全健康法規簡介
    8.6.1  國際公約綜述
    8.6.2  ILO《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
    8.6.3  ISO 45001—2018
  參考文獻
9  安全管理模式與體系
  9.1  宏觀、綜合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
    9.1.1  管理機制
    9.1.2  我國安全生產工作機制
  9.2  企業安全管理模式
    9.2.1  經驗型安全管理模式
    9.2.2  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
    9.2.3  系統型安全管理模式
    9.2.4  本質型安全管理模式
  9.3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
    9.3.1  OHSMS的管理理論基礎
    9.3.2  OHSMS的管理要素
    9.3.3  企業建立OHSMS
    9.3.4  OHSMS的審核與認證
  9.4  HSE管理體系
    9.4.1  HSE管理體系的概念
    9.4.2  HSE管理體系的內容
    9.4.3  企業實施HSE管理體系的意義
    9.4.4  HSE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
  9.5  安全標準化
    9.5.1  安全標準化的涵義
    9.5.2  安全標準化的作用
    9.5.3  安全標準化的實施
    9.5.4  安全標準化規範解析
  9.6  本質安全型企業創建
    9.6.1  本質安全型企業概念和認識的由來
    9.6.2  本質安全型企業創建
    9.6.3  本質安全型企業範例
  參考文獻
10  安全管理方法及技術
  10.1  安全管理方法體系
    10.1.1  政治的安全管理方法手段
    10.1.2  安全管理的行政方法手段
    10.1.3  安全管理的法制方法手段
    10.1.4  安全科學管理方法手段
    10.1.5  安全管理的經濟方法手段
    10.1.6  安全管理的文化方法手段

  10.2  人因安全管理
  10.3  物因及設備設施的安全管理
    10.3.1  安全設施「三同時」管理
    10.3.2  特種設備安全管理
    10.3.3  生產輔助設施安全管理
  10.4  危險源管理
    10.4.1  一般危險源安全管理
    10.4.2  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
    10.4.3  重大危險源安全評價
  10.5  專項安全管理
    10.5.1  消防安全管理
    10.5.2  交通安全管理
    10.5.3  特種作業與高危作業安全管理
  10.6  環境因素安全管理
  10.7  事故管理
    10.7.1  事故分類
    10.7.2  事故調查處理
    10.7.3  事故原因及責任分析
    10.7.4  事故報告編製
    10.7.5  事故統計分析
  10.8  企業安全生產診斷技術方法
    10.8.1  安全管理診斷技術及方法
    10.8.2  安全文化診斷技術及方法
  10.9  企業風險管理技術
    10.9.1  風險管理的基本範疇
    10.9.2  風險管理的技術步驟
    10.9.3  風險管理規劃
    10.9.4  風險識別與評估模式
    10.9.5  風險控制技術
  10.10  風險預控與隱患查治
    10.10.1  風險因素識別
    10.10.2  風險評價分級
    10.10.3  風險預警預控
    10.10.4  無隱患管理法
    10.10.5  建立雙重預防機制
  參考文獻
11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11.1  我國的安全生產監管機制與體制
    11.1.1  基本概念
    11.1.2  我國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的發展
    11.1.3  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的構建
    11.1.4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與機構
    11.1.5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方式
    11.1.6  推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制度的作用
  11.2  安全生產監督理論與技術
    11.2.1  安全生產監督(察)機關的主要職責
    11.2.2  安全生產監督(察)機構的權力
    11.2.3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基本原則
    11.2.4  安全生產監督程序
    11.2.5  建立安全監管員隊伍

    11.2.6  安全監察員的職權
    11.2.7  發揮技術檢測檢驗的作用
  11.3  安全生產綜合監管
    11.3.1  國家安全生產監察的職權範圍
    11.3.2  國家安全生產監察的方式
    11.3.3  安全生產專門監察
    11.3.4  事故監察
  11.4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11.4.1  國家監督管理的特種設備範疇
    11.4.2  特種設備的監督管理內容
    11.4.3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11.4.4  特種設備行政許可
  11.5  礦山安全監察
    11.5.1  礦山安全監察的作用
    11.5.2  煤礦安全監察體制
    11.5.3  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性質和職能
    11.5.4  礦山安全監察的一般內容
  11.6  個人防護用品安全監督
  11.7  工會與社會安全監督
    11.7.1  群眾監督作用
    11.7.2  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基本任務
    11.7.3  群眾安全監督的10條渠道
  參考文獻
第三篇  應急管理
12  應急管理理論
  12.1  概念及定義
    12.1.1  應急管理
    12.1.2  突發事件
    12.1.3  應急預案
    12.1.4  「一案三制」
    12.1.5  應急機制
    12.1.6  應急體制
    12.1.7  應急管理法制
    12.1.8  應急演練
  12.2  應急管理的發展
    12.2.1  國際應急管理髮展歷程
    12.2.2  我國應急管理髮展歷程
  12.3  安全與應急管理原理
    12.3.1  事故災害演化邏輯模型
    12.3.2  事故災害控制鏈模型
  12.4  應急管理戰略
    12.4.1  事故災害應急「戰略-系統」模式
    12.4.2  應急管理「一案三制」模型
    12.4.3  應急管理4R模型
    12.4.4  應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論
    12.4.5  事故災害應急能力建設模型
    12.4.6  事故災害應急系統工程模型
  12.5  應急管理機制
    12.5.1  事故災害應急管制機制運行模式
    12.5.2  基於事故災害風險分級的應急管制策略

    12.5.3  事故災害應急響應模式
  12.6  應急文化建設
    12.6.1  應急文化的概念
    12.6.2  建設應急文化的作用意義
    12.6.3  應急文化系統結構和範疇
    12.6.4  應急文化的功能
    12.6.5  應急觀念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3  應急管理法律法規
  13.1  應急管理法律
    13.1.1  《突發事件應對法》
    13.1.2  《消防法》
    13.1.3  《防震減災法》
    13.1.4  《防洪法》
  13.2  應急管理法規
    13.2.1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
    13.2.2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13.2.3  《生產安全事故災害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13.2.4  《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
    13.2.5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13.2.6  《電力安全事故災害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
  參考文獻
14  應急管理模式體系
  14.1  應急管理體系
    14.1.1  國家「一案三制」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14.1.2  「一案三制」的相互關係
  14.2  應急法制
    14.2.1  應急管理法制的性質與作用
    14.2.2  應急管理法制特徵
    14.2.3  應急管理法制框架結構
    14.2.4  我國涉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內容簡介
  14.3  應急機制
    14.3.1  預防與應急準備機制
    14.3.2  監測與預警機制
    14.3.3  應急處置與救援機制
    14.3.4  恢復重建機制
  14.4  應急體制
    14.4.1  應急管理體制特徵
    14.4.2  應急管理體制的結構和功能
    14.4.3  我國應急管理體制發展歷程
    14.4.4  我國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內容
    14.4.5  應急管理工作組織及機構
  參考文獻
15  應急管理方法技術
  15.1  預防與應急準備
    15.1.1  社會管理
    15.1.2  應急準備
    15.1.3  宣傳教育培訓
    15.1.4  社會動員
    15.1.5  應急預案編製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