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劉宗周思想研究

  • 作者:余群|責編:黃玉婷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64130
  • 出版日期:2020/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9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作為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劉宗周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開創蕺山學派,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書圍繞劉宗周思想展開深度研究,包括劉宗周思想的價值取向;哲學本體論;工夫主體論;哲學創新思想;大儒的人格魅力;聖賢工夫思想;審美體驗論、審美境界論等內容,對於中國古代儒學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介紹
余群|責編:黃玉婷
    余群,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和中國哲學研究。曾主持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1項。已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論文30多篇。主講的「國學經典導讀」被評為浙江省一流本科課程。

目錄
前言
緒論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簡述
二、學術難點、創新及意義
三、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劉宗周思想的價值取向
  第一節  劉宗周的任職經歷
  第二節  劉宗周對朱、王的會通
    一、劉宗周對朱熹的接受與批評
    二、劉宗周對王陽明的接受與批評
  第三節  劉宗周「慎獨」與「誠意」之辨
    一、「慎獨」與「誠意」的辯證關係
    二、「慎獨」與「誠意」的統一關係
    三、「慎獨」與「誠意」相提並論的原因
第二章  無極而太極:哲學本體論
  第一節  劉宗周對「太極生兩儀」之宇宙論的創新解釋
    一、歷代學者的解釋
    二、劉宗周的解釋
    三、劉宗周創新解釋的原因及其意義
  第二節  劉宗周《周易古文鈔?易贊》釋義
    一、上天之載,坤以法效
    二、共時生生,渾無後先
    三、一氣周流,《易》有逆數
    四、體用一源,各正性命
    五、一心是矣,百司為神
第三章  遷善改過,入于聖域:儒家主體論
  第一節  劉宗周《人譜》書名及理論內涵探微
    一、家譜證身世,《人譜》證心性
    二、家譜尋遠祖,《人譜》尋「意」根
    三、家譜別姓氏,《人譜》別賢愚
  第二節  成賢至聖:《和楊龜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吟示學者(有序)》主旨
  第三節  「君子以飲食宴樂」:謹慎等待,奮力人生
    一、前人研究簡述
    二、君子以飲食宴樂:不僅是養生,更是一種禮樂
第四章  劉宗周哲學的創新思想
  第一節  劉宗周「一齊俱到」的心性內涵及理論意義
    一、「一齊俱到」的易學基礎
    二、「一齊俱到」的深刻心性內涵
    三、「一齊俱到」理論的意義
  第二節  劉宗周與王陽明「四句教」異同比較
    一、比較研究的緣起和意義
    二、劉宗周與王陽明「四句教」異同比較
    三、兩者比較的意義
  第三節  劉宗周的文藝美學思想
    一、文學創作論
    二、文學鑒賞論
第五章  劉宗周大儒的人格魅力
  第一節  人格與美學的關係
    一、人格的含義
    二、人格與審美的關聯

  第二節  劉宗周人格的形成條件
    一、立聖人之志
    二、觀聖賢氣象
    三、看孔顏樂處
  第三節  劉宗周人格的內涵
    一、慎獨誠意
    二、儒雅正直
    三、謙遜有禮
    四、堅忍不拔
    五、清廉簡樸
  第四節  劉宗周人格美學的內涵
    一、將倫理生活審美化
    二、將審美生活人格化
  第五節  劉宗周人格美學的境界
  第六節  餘論
第六章  劉宗周聖賢工夫思想
  第一節  生存本體:心
    一、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活潑潑地」
    二、意為嘉穀,充滿了生機
  第二節  聖賢工夫:慎獨與誠意(本體與工夫)的統一
    一、在事上磨練
    二、有益於世道
  第三節  工夫特徵:我思故「理」在
    一、問題的提出
    二、命題的可行性
    三、我思故「理」在的內涵
第七章  萬物皆備於心:審美體驗論
  第一節  儒、道「無我」辨
  第二節  劉宗周「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內涵
    一、天道、地道,可由人心統攝
    二、「盈天地間一氣」
    三、喜怒哀樂與春夏秋冬相互配對
  第三節  劉宗周「即心即物」審美體驗內涵探究
    一、與物同游
    二、靈明直覺
    三、內心體驗
第八章  即欲還理:審美境界論
  第一節  宋明理學「反情還性」的審美內涵
    一、「反情還性」的內涵
    二、「以物觀物」的審美特色
    三、「反情還性」的審美樂境
  第二節  劉宗周「即欲還理」的理論依據
    一、「心是有善無惡之心」
    二、欲本無,因心而有
    三、《易》有逆數,萬化歸一
  第三節  劉宗周「即欲還理」的審美境界
    一、由「心統性情」改為「心之性情」
    二、化「念」為「思」,情順萬物
    三、「凡境即聖境」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