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義烏儒學研究(區域文化)

  • 作者:程繼紅|總主編:吳小鋒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60637
  • 出版日期:2019/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02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為地方性的儒學研究著作。全文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義烏儒學通論,系統地介紹了從南朝至清末年間,儒學在義烏一地的發展和傳播歷史;下編為義烏儒學專論,作者按照生平年代順序,詳細介紹了歷代最為傑出的五位義烏儒學大家一一徐僑、傅寅、黃溍、王禕、朱一新的生平和思想。通過對一千五百年間儒學在義烏髮展脈絡的梳理,使讀者對義烏地區儒學傳統及成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作者介紹
程繼紅|總主編:吳小鋒

目錄
總序
回望郡邑儒學的炊煙(代序)
上編  義烏儒學通論
第一章  南齊義烏儒學
  一、南朝玄學背影中的禮學復興
    (一)南朝玄學方向的迷失
    (二)玄學背影中的禮學復興
  二、南齊樓幼瑜禮學著述
    (一)樓幼瑜事跡述略
    (二)樓幼瑜之禮學著述
  三、樓幼瑜與義烏儒學之發端
    (一)漢晉以會稽山陰為中心展開的浙江經學
    (二)南朝浙東私學代表樓幼瑜與義烏儒學發端
第二章  南宋義烏儒學
  一、南宋婺州儒學盛況
    (一)南宋婺州儒學四派及其影響
    (二)外來學派在婺州的爭鋒
  二、婺州儒學四派與義烏
    (一)范浚與義烏儒學
    (二)呂祖謙與義烏儒學
    (三)陳亮與義烏儒學
    (四)唐仲友與義烏儒學
  三、朱熹理學在義烏的傳播
    (一)朱熹理學在浙江傳播的六大系統
    (二)朱熹理學義烏傳播基地形成與譜系衍生
    (三)朱熹再傳義烏弟子學行述錄
  四、南宋義烏儒學特徵
    (一)儒學教育相對發達
    (二)儒學家族化趨勢明顯
    (三)儒學代群開始出現
    (四)儒學著述空前增加
第三章  元代義烏儒學
  一、元代浙江儒學形勢
    (一)元代浙江儒學人物籍貫靜態分佈
    (二)元代浙江諸路儒學形勢分析
  二、元代義烏朱子學的兩個系統
    (一)元代義烏徐僑後學
    (二)元代義烏黃榦後學
  三、元代義烏儒學特徵
    (一)儒學由宋代輸入轉為元代輸出
    (二)儒學與文章  學合流
    (三)儒學與醫學合流
第四章  明代義烏儒學
  一、黃宗羲視野中的金華府儒學
  二、金華府儒學與洪武朱子學主流
  三、明代義烏儒學發展
    (一)鳳林王褘家族儒學
    (二)明代義烏經學
    (三)明代義烏朱子學
    (四)明代義烏陽明學

  四、明代義烏儒學特徵
    (一)回歸經學
    (二)堅守朱子學
    (三)關注陽明學
第五章  清代義烏儒學
  一、清代浙江儒學面貌
    (一)清代儒學人物籍貫靜態分佈
    (二)清代浙江儒學形勢
    (三)清代金華府儒學之數量與質量
  二、清代漢學視野下的義烏儒學
    (一)清代浙江漢學概述
    (二)陳熙晉與嘉道時期義烏漢學
    (三)朱一新與同光時期義烏漢學
  三、清代浙江理學視野下的義烏儒學
    (一)清代浙江理學概述
    (二)陳德調與嘉道時期義烏理學
    (三)朱一新與同光時期義烏理學
  四、清代義烏儒學特徵
    (一)與清代儒學總走向趨於一致
    (二)繼續保持外向型的傳播姿態
    (三)經世傾向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下編  義烏儒學專論
第六章  徐僑理學思想
  一、徐僑的著述情況
    (一)徐僑著作的歷代記錄
    (二)徐僑著作遺存情況
  二、徐僑的道統譜系觀
    (一)宋人與徐僑的道統譜系建構
    (二)徐僑道統學說的獨特貢獻
  三、徐僑與理宗朝《論語》地位的提升
    (一)宋代以前《論語》地位概觀
    (二)徐僑對《論語》經筵地位提升的再努力
  四、徐僑與陳文蔚對理學問題的辨析信息
    (一)中庸不可能問題的討論信息
    (二)懲忿窒欲與仕學問題的討論信息
    (三)人心道心並性理說的辨析
第七章  傅寅《禹貢》之學
  一、《禹貢說斷》的書名與版本
    (一)《禹貢說斷》書名考
    (二)《禹貢說斷》版本流傳考
  二、《禹貢說斷》徵引文獻考述
    (一)徵引漢唐文獻考述
    (二)徵引宋代文獻考述
  三、《禹貢說斷》的斷語分析
    (一)駁辨諸家之說
    (二)申發諸家之說
    (三)存疑諸家之說
    (四)實證諸家之說
    (五)抉隱《禹貢》筆法
  四、《禹貢說斷》的義理思想

    (一)經濟地理思想
    (二)地緣政治思想
    (三)治水規畫思想
第八章  黃學術與思想
  一、《日損齋筆記》撰述旨趣與成就
    (一)《日損齋筆記》的撰述旨趣
    (二)《日損齋筆記》的學術成就
    (三)《日損齋筆記》的評價
  二、黃溍策問試題及其儒學思想
    (一)以儒飾吏,以經決事的為政之道
    (二)既庶富之,既富教之的牧民之道
    (三)即器求道,下學上達的設教之道
    (四)經世致用,精業專能的取才之道
  三、黃溍對宋元浙東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一)慶元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二)紹興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三)婺州儒學評價與譜系初構
    (四)處州儒學評價
  四、黃溍的理學思想
    (一)誠本體思想
    (二)性善論思想
    (三)氣學論思想
第九章  王學術與思想
  一、王褘經學筆記
    (一)讀《易》筆記
    (二)讀《書》筆記
    (三)讀《詩》筆記
    (四)讀《禮》筆記
  二、王褘的經學思想
    (一)經學即道學
    (二)經學以致用
    (三)四子與六經同理
  三、王褘的原儒思想
    (一)有用之儒與無用之儒
    (二)原儒精神:傳心與經世
  四、王褘的理學思想
    (一)立於誠、盡乎性、措乎用
    (二)《卮辭》對理學諸問題的散點思考
    (三)《大學》改本的再認識
  五、王褘的禮制思想
    (一)《七出議》與其保守的禮制思想
    (二)名教觀
    (三)《孔子廟庭從祀議》及其道統觀
  六、王褘對漢代禮制的輯評
    (一)漢代宗廟制度輯述
    (二)漢代禮制問題的評論
第十章  朱一新學術與思想
  一、經世致用的浙東氣質
    (一)經世之精神
    (二)經世之實學

  二、平正通達的學術史觀
    (一)漢宋各有所長,朱陸皆可入道
    (二)學者有激之言,皆特有為而發
    (三)古人學術偶雜,不必曲為之諱
    (四)清代學術精深,明代學術博大
  三、更進一步的漢宋比較
    (一)漢宋之別,乃學問與學術之別
    (二)漢宋諸儒,于大旨固無不相合
    (三)闡發義理,從考證中透進一層
    (四)學思相合,宋學勝於漢學之由
  四、朱一新理學思想
    (一)陸、王論
    (二)仁論
    (三)心性論
    (四)義利之辨
    (五)功夫論
  五、朱一新與康有為的今古文之爭
    (一)關於秦焚六經之爭
    (二)關於《左傳》真偽之爭
    (三)關於《毛詩》真偽之爭
    (四)關於托古改制與治經扶私之爭
    (五)朱一新超越今古之爭的價值守護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