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波(從戰後黃金年代到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精)

  • 作者:孟捷//高峰
  • 出版社:格致
  • ISBN:9787543230552
  • 出版日期:2019/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08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國內學者運用長波理論解釋戰後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嘗試。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波,是由經濟、技術和制度這三重條件相互結合而造成的;當這三重條件的結合推動了積累率的增長,帶來有利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環境時,就會形成一次擴張性長波,反之,就會為結構性危機的爆發和向蕭條長波的轉折鋪就道路。對戰後長波的兩次結構性危機以及危機前後各個階段的分析,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內容。這兩次危機分別是1973—1975年危機,以及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在1973—1975年間經歷的危機,將戰後經濟史劃分為兩個階段。在這次危機之前,是所謂的戰後黃金年代,發達資本主義作為總體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歷了罕見的長期繁榮。在這次危機后,經過一個短暫的過渡,發達資本主義進入了新自由主義階段。長波理論將二戰以來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史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一個貌似孤立的階段或任一次結構性危機,都必須置於這個整體中來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對於後續歷史的意義。

作者介紹
孟捷//高峰

目錄
1  資本主義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一個批判性評述
  1.1  三種有關資本主義經濟長波的理論
    1.1.1  從范·蓋爾德倫到新熊彼特主義長波理論
    1.1.2  曼德爾論半獨立經濟變數與長波
    1.1.3  長波與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調節學派和社會積累結構學派
  1.2  積累體制、制度型式與階級鬥爭
    1.2.1  制度型式與資本積累
    1.2.2  積累體制的嬗替與階級關係的再生產
    1.2.3  階級鬥爭與技術革命生命周期
  1.3  技術、經濟與制度的協同演化
    1.3.1  在技術和制度之間:社會積累結構學派的得與失
    1.3.2  技術—經濟範式與制度的創造性毀滅:佩蕾絲和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1.4  尾論
2  戰後黃金年代是怎樣形成的
  2.1  黃金年代的形成及其制度基礎
  2.2  「黃金年代」的積累體制:兼評調節學派對「黃金年代」形成原因的解釋
    2.2.1  「黃金年代」的宏觀經濟結構
    2.2.2  調節學派的理論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2.3  曼德爾和新熊彼特主義的解釋
    2.3.1  戰後技術革命、相對剩餘價值大躍進和長波
    2.3.2  技術革命生命周期和「黃金年代」的形成
  2.4  尾論
3  「黃金年代」的終結與1973-1975年結構性危機爆發的根源
  3.1  利潤率下降和危機的爆發
  3.2  利潤擠壓論對危機的解釋
    3.2.1  生產率危機和工資上升的雙重擠壓:從調節學派到社會積累結構學派
    3.2.2  供給側解釋的局限:布倫納對利潤率擠壓論的批評
  3.3  布倫納的過度競爭論及相關爭論
    3.3.1  沉澱資本與國際間的過度競爭
    3.3.2  供給側還是需求側——克羅蒂和布倫納的爭論
  3.4  從壟斷資本學派到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邁向新的理論綜合
    3.4.1  如何達成一個兼容供給側和需求側因素的分析框架
    3.4.2  兩種需求側解釋:福斯特和布倫納的爭論
    3.4.3  對生產率危機和利潤率下降的需求側解釋
    3.4.4  創新和投資類型的轉化與1973—1975年危機
    3.4.5  戰後無產階級化的終結與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成熟和停滯
  3.5  尾論
4  金融資本與現代資本主義都市化
  4.1  都市化與階級—壟斷地租: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的發展
  4.2  都市化、制度環境與階級—壟斷地租的形成
    4.2.1  都市化與剩餘的吸收
    4.2.2  都市化的制度條件
    4.2.3  都市化與階級—壟斷地租的形成:巴爾的摩的案例
  4.3  從初級循環到次級循環:一個解釋資本積累金融化的馬克思主義框架
  4.4  哈維和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5  新自由主義積累體制與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5.1  新自由主義積累體制的崛起及其特徵
  5.2  新自由主義體制下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
  5.3  利潤率和積累率的乖離
  5.4  資本積累金融化與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5.4.1  金融化的性質
    5.4.2  資產市場泡沫、消費擴張和次貸危機
  5.5  過度投資、利潤率和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6  金融化與利潤率的長期變動
  6.1  引言
  6.2  金融資本與利潤率
    6.2.1  金融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從希法亭到當代
    6.2.2  金融資本與利潤率平均化
  6.3  如何在利潤率的經驗量度中反映金融化
    6.3.1  金融部門的利潤率
    6.3.2  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的統一利潤率
    6.3.3  若干評論
  6.4  尾論
7  論長波
  7.1  資本積累過程中的波動性
  7.2  戰後擴張長波的主要特徵
  7.3  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長期波動
  7.4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新的擴張長波的主要推動力量
    7.4.1  信息技術革命
    7.4.2  利潤率回升
    7.4.3  世界市場擴大
  7.5  20世紀80年代以來擴張長波轉化為蕭條長波的必然性
    7.5.1  信息技術革命對投資的推動作用逐漸趨於減弱
    7.5.2  利潤率變動趨勢的逆轉
    7.5.3  經濟全球化所影響的世界市場在發生變化
  7.6  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擴張長波的進一步討論
  7.7  此次蕭條長波的主要特徵
  7.8  展望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