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近五百年黃土高原的環境擾動與社會變遷(1449-1949年)

  • 作者:張萍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606983
  • 出版日期:2019/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40
人民幣:RMB 87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共分五編,每編圍繞一個主題,集中探討了近五百年來以陝西為中心的黃土高原地區環境擾動與社會變遷。重點討論邊緣區與風沙過渡地帶的環境利用與社會變遷、複雜地貌條件下的經濟運行與市鎮成長、脆弱環境下的災害應對及社會響應、資源匱乏條件下的國家利益衝突與地方調控。旨在以歷史發展的視角,觀察複雜地貌條件下的人地關係,尋求在當今社會環境中人類與環境如何和諧共處,提供歷史的經驗。深入剖析了明清以來衛所軍制、鹽引專賣對傳統時期內陸地區的影響。對近代化過程中的罌粟引種、霍亂西進等重大曆史事件對黃土高原環境脆弱區的影響也做了解構。
    本書可供歷史學、經濟學等領域的相關人員參閱。

作者介紹
張萍
    張萍,女,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歷史經濟地理學、西北區域歷史地理。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地域環境與市場空間——明清陝西區域市場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等多部;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第8卷·西北近代經濟地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現為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古都學會理事。

目錄
引言
第一編  邊疆與內陸:農牧交錯帶的城鎮職能轉化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明代邊牆的構築與沿邊軍事城鎮的商業化
    一、明代陝蒙邊界區邊防體系的構築
    二、營堡的布設及其規模
    三、延綏鎮交通路線建設及商業利用
    四、沿邊軍事消費帶的產生與擴展
    五、商人介入與沿邊軍事市場的膨脹
    六、沿邊軍事城鎮的商業化及其影響
  第二節  清代邊疆內地化背景下的區域經濟整合
    一、雍正前後的陝北長城內外
    二、禁留地-黑界地-伙盤地
    三、劃界分疆與人口結構的改變
    四、交通道路建設與商路拓展
    五、城鄉市場體系的分化與重組
    六、區域經濟整合與社會變遷
  第三節  從軍城到治城:北邊農牧交錯帶城鎮發展的軌跡
    一、作為軍鎮的明代榆林鎮之崛起
    二、軍衛帶動下的城鎮政治、經濟職能擴展
    三、清代榆林府的設置及其政治、經濟職能的強化
    四、從軍城到治城:北邊農牧交錯帶城鎮發展的一個軌跡
第二編  景觀與格局:複雜地貌條件下的市鎮成長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黃土高原?梁區城鄉集鎮的發展與結構變遷
    一、清代以來宜川縣商品經濟發展的條件
    二、清前中期宜川縣集鎮的發展及地域結構特徵
    三、晚清民國宜川縣集鎮的變遷
  第二節  秦嶺北麓經濟發展與市鎮體系的形成
    一、明清以來秦嶺北麓各州縣設置及其地理特徵
    二、清代秦嶺北麓各州縣經濟發展特徵
    三、經濟多樣性與州縣市鎮體系的成長
    四、山原互動型市鎮體系的形成
第三編  生態與社會:脆弱環境下的災害、瘟疫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1929年陝西大年饉及其社會變遷
    一、無年不旱的陝西氣候基本特徵
    二、全球性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十年旱情
    三、陝西罌粟種植與災害性飢荒之關係
    四、動蕩的政治生態與民眾生存環境
    五、氣候、毒卉、政治制度與飢荒形成之關係
  第二節  1932年陝西霍亂災害與社會變遷
    一、1932年陝西霍亂傳播的時空過程
    二、統計數據所顯示的死亡人口數量之考察
    三、病菌與毒藥:疫源認知及其背後
    四、災害環境下的生態擾動
    五、瘟疫下的人群響應與災害應對
    六、救治乏力:脆弱環境下的脆弱人群
    七、痛定思變:瘟疫過後的社會變遷
第四編  制度與空間:社會經濟運行與景觀多元建構
  第一節  城鎮體系的多元建構與經濟中心成長
    一、明清三原與涇陽城市經濟的發展
    二、明清西安城鎮商業與市場職能的發展特徵

    三、西北地區商業中心的確立及地點的遞嬗
  第二節  制度空間與農業景觀格局的建構及演變
    一、清前期陝西糧棉經濟的地區分工
    二、口岸開放與近代陝西罌粟引種及植棉業的衰退
    三、棉種改良:晚清民初關中棉區的空間格局
    四、煙進棉退:民國初期「煙畝稅」與陝西鴉片種植
    五、抗戰時期關中糧棉生產的政策保障與棉業復興
    六、制度空間:種植業結構變遷及其作用機制
  第三節  風俗所見黃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異
    一、衣、食習俗所反映的陝北地區牧業特徵
    二、風俗所見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業區域差異
    三、民俗記錄中所見陝北林業資源與經濟林帶的分佈
    四、社會禮俗所反映的農業土地利用的精細化
    五、風俗與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區域差異
第五編  地方與國家:利益衝突條件下的干預、妥協與調控
  第一節  鹵泊灘土鹽弛禁之爭及其社會效應
    一、無法全面進入官鹽系統的地方土鹽
    二、陝西鹵泊灘土鹽的生產與利用
    三、課歸地丁及鹵泊灘土鹽的官營化
    四、鹵泊灘土鹽禁采禁運過程中的爭端
    五、土鹽開禁過程中國家與地方的關係
  第二節  引岸制度下的明清陝西「鳳課」研究
    一、「鳳課」產生的背景及形成過程
    二、「鳳課」實踐過程中的危機
    三、「鳳課」的穩定及地域擴展
    四、「鳳課」背後的國家、地方與民眾利益權衡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