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從地幔到深空--南極陸地系統的科學

  • 作者:編者:劉小漢
  • 出版社:海洋
  • ISBN:9787521000382
  • 出版日期:2018/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52
人民幣:RMB 12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以南極陸地為基礎的陸基考察是中國南極考察最先開展的研究領域,內容涵蓋大氣與氣象、冰川、高空大氣、天文與隕石、地質與地球物理、古環境、現代環境監測、大地測量與製圖與極地人體醫學等九個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歐美髮達國家,顯示出中國南極科學研究的巨大潛力和優勢。在劉小漢主編的這本《從地幔到深空--南極陸地系統的科學》中,將向讀者詳細介紹中國南極陸基科學家的科學歷程和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並以此作為向我國南極考察研究30周年的紀念禮。

作者介紹
編者:劉小漢

目錄
1  南極大陸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與研究
  1.1  概述
  1.2  西南極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和巴頓半島
    1.2.1  建立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地層序列
    1.2.2  喬治王島巴頓半島地層年代的確定
  1.3  橫貫南極山脈地區
    1.3.1  橫貫南極山脈主要地質構造特徵——雙構造層基底
    1.3.2  中侏羅世岩漿活動及古生物特徵
    1.3.3  北維多利亞地難言島地質構造特徵
  1.4  拉斯曼丘陵
    1.4.1  500 Ma高級變質事件及其構造意義
    1.4.2  南極洲的硅硼鎂鋁礦
    1.4.3  早期1 000 Ma中壓麻粒岩相構造變質事件
    1.4.4  拉斯曼丘陵及鄰區的各類岩石的鋯石同位素年齡
    1.4.5  早期M1石榴石+斜方輝石+堇青石+鉀長石組合的識別
  1.5  格羅夫山
    1.5.1  格羅夫山地區的花崗岩質岩石類型和侵入時代
    1.5.2  格羅夫山地區單—高溫麻粒岩相變質事件
    1.5.3  格羅夫山地區冰磧岩中的大洋俯衝和大陸碰撞相關的岩石學證據
    1.5.4  格羅夫山地區3期構造變形研究
    1.5.5  碎屑鋯石原位U-Ph年齡和礦物化學成分測定
  1.6  埃默里冰架東緣—普里茲灣沿岸
    1.6.1  埃默里冰架東緣—西南普里茲灣地區的地質事件序列
    1.6.2  格林維爾期雷納造山帶從增生到碰撞的構造過程
    1.6.3  泛非期變質演化軌跡與普里茲造山帶的性質
  1.7  南極冰下地質與南極內陸地球物理研究
    1.7.1  西福爾丘陵附近古太古代古老地塊研究
    1.7.2  威爾克斯地溫德米爾群島冰下地質研究
    1.7.3  南極內陸地球物理研究
  1.8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2  南極古氣候環境與古生態地質學研究
  2.1  概述
  2.2  南極無冰區生態地質學研究進展
    2.2.1  南極無冰區生態地質學研究載體
    2.2.2  糞土沉積的三重屬性與生物地球化學指標
    2.2.3  全新世南極無冰區海洋生物生態對氣候環境變化的響應
    2.2.4  企鵝是南極海陸營養鹽和污染物的傳遞載體
    2.2.5  人類文明在生物糞土層中的記錄
  2.3  格羅夫山上新世以來古氣候環境與冰蓋進退研究
    2.3.1  地理與冰川地質
    2.3.2  沉積岩轉石沉積環境
    2.3.3  孢粉化石組合的年代學意義
    2.3.4  古荒漠土壤研究
    2.3.5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研究
    2.3.6  結論與討論
  2.4  東南極北查爾斯王子山新生代Pagodroma群孢粉研究
    2.4.1  地質背景與地層特徵
    2.4.2  Pagodroma群孢粉組合特徵
    2.4.3  古植被與古環境

    2.4.4  古生代一中生代再沉積孢粉
  2.5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3  南極大氣觀測與氣候研究
  3.1  概述
  3.2  南極大氣觀測
    3.2.1  長城站地面氣象觀測
    3.2.2  中山站地面氣象觀測
    3.2.3  中山站至昆崙站自動氣象站
    3.2.4  中山站大氣臭氧觀測
    3.2.5  南極大氣成分本底監測
    3.2.6  衛星資料接收
    3.2.7  南極海冰物理參數觀測
  3.3  南極大氣科學研究進展
    3.3.1  長城站氣候特徵
    3.3.2  中山站氣候特徵
    3.3.3  海冰反照率
    3.3.4  中山站至昆崙站的氣候特徵
    3.3.5  南極考察氣象保障
    3.3.6  南極海冰變化與大氣環流的關係
    3.3.7  南極臭氧洞變化及其趨勢
    3.3.8  南極臭氧洞的垂直結構
    3.3.9  地面臭氧本底特徵
    3.3.10  二氧化碳的本底特徵
    3.3.11  一氧化碳本底濃度
    3.3.12  南極近地層湍流參數
    3.3.13  大氣邊界層結構
    3.3.14  中山站對流邊界層高度
    3.3.15  東南極冰蓋邊界層結構
    3.3.16  南極苔原溫室氣體通量
    3.3.17  南極地區氣候及其作用
  3.4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4  南極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
  4.1  概述
  4.2  生態環境監測
    4.2.1  國際監測動態
    4.2.2  我國的南極站基生態環境監測
  4.3  我國南極生態環境科學重要研究進展
    4.3.1  南極地衣物種資源收集及生態功能分析
    4.3.2  微生物群落分佈與結構特徵
    4.3.3  潮間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4.3.4  冰藻群落及環境相關性研究
    4.3.5  近岸海洋環境及浮遊生物群落變化特徵
    4.3.6  污染物分佈及人類活動影響
  4.4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5  南極考察人員生理心理適應性研究
  5.1  概述
  5.2  早期生理、心理適應性、勞動衛生和營養膳食等多學科綜合研究

    5.2.1  起始階段
    5.2.2  攻關階段
  5.3  我國南極站區不同環境因子對考察隊員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
    5.3.1  長期居留南極對越冬隊員生理和心理的影響
    5.3.2  南極昆崙站高寒環境對考察隊員的交互作用
    5.3.3  南極冰蓋高原考察隊員選拔的研究
    5.3.4  南極高海拔低氧應激機制研究
  5.4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6  南極測繪及其遙感應用
  6.1  概述
  6.2  我國的南極大地測量與測繪考察
  6.3  大地測量基準建立
    6.3.1  大地測量空間基準與衛星跟蹤站
    6.3.2  高程基準與驗潮站
    6.3.3  重力基準與大地水準面
  6.4  南極板塊運動與冰川運動監測研究
    6.4.1  南極板塊運動監測
    6.4.2  南極冰川運動監測
  6.5  遙感測繪與南極冰雪環境監測
    6.5.1  南極航空測量技術研究
    6.5.2  衛星遙感製圖和特殊冰貌分析
    6.5.3  多源遙感數據冰流速監測
    6.5.4  多源遙感數據冰架、海冰變化監測
    6.5.5  衛星測高技術用於冰蓋高程及其變化探測
    6.5.6  基於衛星重力的南極冰雪物質平衡估算
    6.5.7  基於GNSS技術的南極電離層和對流層研究
    6.5.8  無線感測器網路
  6.6  南極數字製圖與南極地名
    6.6.1  南極系列地圖研究
    6.6.2  多元化地圖產品研究
    6.6.3  製圖方法和工藝研究
    6.6.4  南極地名命名與標準化研究
  6.7  南極地理信息系統與應用
    6.7.1  我國南極CIS發展進程
    6.7.2  我國南極GIS的主要進展
  6.8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7  南極冰川學考察與研究
  7.1  概述
  7.2  我國南極冰川學研究發展歷程
  7.3  我國南極冰川學監測系統及技術支撐系統
    7.3.1  GPS和衛星系統
    7.3.2  鑽探設備
    7.3.3  觀測標桿(標誌)和重力儀
    7.3.4  冰雷達
    7.3.5  氣象觀測裝置和設備
    7.3.6  後勤保障設備和物資
  7.4  我國南極冰川學研究進展
    7.4.1  建立冰凍圈科學理論框架

    7.4.2  東南極冰蓋演化及其氣候效應
    7.4.3  南極冰蓋物質平衡與海平面變化
    7.4.4  南極雪層溫度研究
    7.4.5  南極雪冰穩定同位素研究
    7.4.6  南極雪冰化學研究
    7.4.7  冰穹A深冰芯科學工程
  7.5  結語與展望
    7.5.1  冰穹A深冰芯研究計劃
    7.5.2  中山站—冰穹A斷面以及航空地球物理調查計劃
    7.5.3  冰架與海洋相互作用一埃默里冰架熱水鑽研究計劃
    7.5.4  冰川學監測和技術支撐系統的加強與完善
    7.5.5  全球變化研究與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8  南極高空大氣物理學觀測與研究
  8.1  概述
  8.2  我國南極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8.3  我國南極高空大氣物理學觀測系統
  8.4  我國南極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進展
    8.4.1  極區電離層
    8.4.2  極光和粒子沉降
    8.4.3  極區等離子體對流
    8.4.4  空間等離子體波的源區與傳播特徵
    8.4.5  極區地磁與電流體系
    8.4.6  極區空間天氣
    8.4.7  極區電離層一磁層數值模擬
  8.5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9  南極隕石研究與天文學觀測
  9.1  概述
  9.2  南極天文觀測研究
    9.2.1  南極天文建設必要性及現狀
    9.2.2  南極天文觀測系統
    9.2.3  南極天文研究進展
  9.3  南極隕石發現與回收
    9.3.1  南極格羅夫山隕石考察
    9.3.2  考察組織工作和隕石收集程序
    9.3.3  南極隕石富集機制
    9.3.4  格羅夫山隕石富集特徵
    9.3.5  格羅夫山隕石特徵
    9.3.6  格羅夫山隕石富集的影響因素
  9.4  隕石研究
    9.4.1  南極隕石的基礎分類
    9.4.2  普通球粒隕石磁性分類
    9.4.3  碳質球粒隕石及其中富Ca、Al包體
    9.4.4  從林伍德石的拉曼光譜中解譯化學成分
    9.4.5  格羅夫山兩塊火星隕石岩石礦物學
    9.4.6  火星隕石GRV 99027佐證大部分二輝橄欖岩質火星隕石來自火星表面同—岩漿構造單元
    9.4.7  火星隕石CRV 020090的兩階段形成模型
    9.4.8  橄輝無球粒隕石及其衝擊變質歷史
    9.4.9  南極隕石GRV021710(CR)中含有大量前太陽系顆粒物質

    9.4.10  火星190Ma之前存在地下水
  9.5  南極隕石管理
    9.5.1  南極隕石樣品出入庫管理
    9.5.2  南極隕石樣品信息發布
    9.5.3  南極隕石樣品網上申請
    9.5.4  南極隕石採集、保藏與共享組織方式
  9.6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編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