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新型有機污染物的環境行為(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研究系列專著

  • 作者:王亞韡//曾力希//楊瑞強//張海燕|總主編:江桂斌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574237
  • 出版日期:2018/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99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2004年11月《斯德哥爾摩公約》正式對我國生效,我國面臨履約及削減POPs的巨大挑戰,缺乏對我國POPs生態風險評價的基礎數據和POPs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是我國履約及控制POPs環境污染的最大障礙。最近幾年,隨著國際公約的推動,公約POPs候選物質以及相關物質的研究日益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從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以來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環境行為以及毒性毒理學效應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王亞韡、曾力希、楊瑞強、張海燕、江桂斌著的《新型有機污染物的環境行為(精)》可作為有機污染物環境分析、環境監測、環境管理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學生的學習參考用書,也可供其他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和政府管理決策者參考閱讀。

作者介紹
王亞韡//曾力希//楊瑞強//張海燕|總主編:江桂斌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新型有機污染物的持久性
  1.2 新型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性/放大性
  1.3 新型有機污染物的長距離遷移能力
  1.4 中國《國家實施計劃》
  1.5 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多溴二苯醚(PBDEs)研究進展
  2.1 化學特性
  2.2 環境來源
  2.3 分析方法
    2.3.1 樣品前處理
    2.3.2 填料及配製
    2.3.3 儀器分析
    2.3.4 PBDEs色譜分析應用實例——高分辨氣質聯用法
  2.4 環境歸宿
    2.4.1 持久性
    2.4.2 遠距離遷移能力
    2.4.3 生物富集性
  2.5 環境暴露
    2.5.1 環境濃度水平和趨勢
    2.5.2 人類接觸
  2.6 健康效應
    2.6.1 水生生物毒性效應
    2.6.2 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毒性效應
    2.6.3 其他生物毒性效應
    2.6.4 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2.7 十溴二苯醚的降解和脫溴作用
  2.8 總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全氟化合物(PFASs)研究進展
  3.1 PFASs概述
  3.2 PFASs分析方法
    3.2.1 樣品前處理方法
    3.2.2 儀器分析方法
    3.2.3 異構體分析方法
  3.3 PFASs的環境分佈
    3.3.1 水體
    3.3.2 沉積物
    3.3.3 土壤
    3.3.4 大氣
    3.3.5 異構體環境分佈
  3.4 PFASs的生物累積與毒性效應
    3.4.1 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
    3.4.2 毒理學研究
  3.5 人體PFASs暴露及健康風險
    3.5.1 人體暴露水平
    3.5.2 排泄與半衰期

    3.5.3 暴露量與暴露途徑
    3.5.4 健康風險
  3.6 新型PFASs研究進展
  3.7 PFASs污染控制技術與限制條款
    3.7.1 PFASs污染控制技術
    3.7.2 國際上的控制與監管
  3.8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4章 短鏈氯化石蠟(SCCPs)研究進展
  4.1 物理化學性質
  4.2 來源、使用和釋放
  4.3 分析方法
    4.3.1 樣品前處理
    4.3.2 儀器與定量分析
  4.4 環境水平及污染現狀
    4.4.1 空氣
    4.4.2 表層水、河水和湖水
    4.4.3 污水處理廠污水
    4.4.4 土壤、底泥以及沉積物
    4.4.5 生物體
    4.4.6 人體母乳、食品、灰塵等其他環境介質
  4.5 環境影響
    4.5.1 持久性
    4.5.2 生物富集能力
    4.5.3 遠距離環境遷移潛力
    4.5.4 毒性效應
  4.6 研究案例
    4.6.1 材料和方法
    4.6.2 結果與討論
    4.6.3 小結
  4.7 總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硫丹研究進展
  5.1 硫丹概述
  5.2 環境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技術
    5.2.1 樣品前處理
    5.2.2 儀器分析技術
  5.3 硫丹的環境濃度及歸趨行為
    5.3.1 我國硫丹的使用和排放清單
    5.3.2 硫丹的排放與殘留清單
    5.3.3 我國大氣和土壤中硫丹濃度水平和分佈
    5.3.4 硫丹的環境歸趨行為
  5.4 硫丹的毒理效應研究
    5.4.1 對生物的危害影響
    5.4.2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5.5 硫丹使用的限制公約
  參考文獻
第6章 六溴環十二烷(HBCDs)研究進展
  6.1 HBCDs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及毒性效應
    6.1.1 結構特點

    6.1.2 物理化學性質
    6.1.3 毒性效應
  6.2 HBCDs的生產和使用
  6.3 HBCDs污染的來源
    6.3.1 環境中HBCDs的污染源
    6.3.2 人體中HBCDs的污染源
  6.4 HBCDs的環境行為
    6.4.1 在空氣中的環境行為
    6.4.2 在生物體中的環境行為
    6.4.3 在水和底泥中的環境行為
  6.5 HBCDs的分析方法
    6.5.1 樣品前處理方法
    6.5.2 儀器分析技術
  6.6 環境中HBCDs的賦存狀況
    6.6.1 在大氣中的分佈
    6.6.2 在水、沉積物、污泥以及土壤中的分佈
    6.6.3 生物態環境介質中HBCDs的分佈
    6.6.4 HBCDs污染的空間變化趨勢
    6.6.5 HBCDs污染的時間變化趨勢
  6.7 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六氯丁二烯(HCBD)研究進展
  7.1 HCBD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及毒性效應
    7.1.1 結構特點及物理化學性質
    7.1.2 毒性效應
  7.2 HCBD的生產、使用及污染來源
  7.3 HCBD的環境行為
    7.3.1 在空氣中的環境行為
    7.3.2 在生物中的環境行為
    7.3.3 在水和沉積物以及土壤中的環境行為
  7.4 HCBD的分析方法
  7.5 我國環境中HCBD的賦存狀況
  7.6 人體暴露HCBD風險評估
  7.7 土壤中HCBD賦存及風險評估實例
    7.7.1 樣品採集與預處理
    7.7.2 樣品前處理與儀器分析
    7.7.3 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
    7.7.4 江蘇一化工廠廠區及周邊土壤中污染水平與分佈特徵
    7.7.5 化工廠廠區土壤中HCBD的風險評估
  7.8 控制措施
  7.9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得克隆(DP)及其類似物
  8.1 概述
  8.2 得克隆及其類似物的生產、使用以及限制情況
    8.2.1 得克隆在國內外的生產、使用情況
    8.2.2 得克隆在國內外的限制情況
  8.3 得克隆的POPs特性
    8.3.1 得克隆的持久性
    8.3.2 得克隆的長距離遷移能力

    8.3.3 得克隆的生物富集性
    8.3.4 得克隆的毒性
    8.3.5 得克隆的環境轉化
    8.3.6 小結
  8.4 我國與世界各地環境及人體中得克隆濃度分佈
    8.4.1 生產地周邊環境得克隆濃度分佈
    8.4.2 電子垃圾拆解地得克隆環境濃度分佈
    8.4.3 在污染源以外地區DP濃度分佈
    8.4.4 世界及我國不同區域人體中得克隆濃度分佈
  8.5 我國典型地區得克隆的風險簡介
    8.5.1 得克隆環境風險概述
    8.5.2 工廠周邊地區得克隆環境風險
  8.6 研究案例——職業暴露人群血液和頭髮中得克隆濃度水平
    8.6.1 材料與方法
    8.6.2 結果與討論
    8.6.3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語(英漢對照)
索引
彩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