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植被與土壤協同恢復機制研究

  • 作者:閆東鋒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568830
  • 出版日期:2018/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9
人民幣:RMB 8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閆東鋒著的《植被與土壤協同恢復機制研究》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區植苗造林和播種造林所形成的典型植被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採用數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了植被恢復措施與演替階段植被群落數量特徵、土壤發育特徵及二者之間的協同機制。本書從物種多樣性、地表層根系和凋落物、天然更新等方面系統開展了植被與土壤發育的協同機制研究,建立了植被群落演替一土壤發育協同度模型、修正演替度指數模型和土壤發育綜合評價指數模型,研究成果對闡明植被群落演化機理、開展植被恢復機理研究和指導林業生態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本書可供林學、生態學、生物學、環境科學、森林保護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使用。

作者介紹
閆東鋒
    閆東鋒,1979年10月生,博士,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訪問學者。先後獲得林學學士、森林經理學碩士、森林培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數量生態學、恢復生態學、林業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承擔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發表科技論文50余篇。

目錄
前言
1 植被恢復研究及其意義
  1.1 恢復生態學理論與實踐
  1.2 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
  1.3 植被恢復技術措施
2 植被與土壤協同機制研究進展
  2.1 植被恢復特徵
    2.1.1 植被演替及恢復理論
    2.1.2 植被恢復的研究方法與實踐
  2.2 植被凋落物及根系的生態功能
    2.2.1 根系特徵及其生態功能
    2.2.2 凋落物特徵及其生態功能
  2.3 土壤發育與質量評價
    2.3.1 土壤質量評價理論與應用
    2.3.2 植被恢復與土壤發育
  2.4 存在的問題
3 本書研究區概況
  3.1 地形地貌
  3.2 氣候和土壤
  3.3 植被概況
  3.4 生境特點
4 研究內容、關鍵問題和技術路線
  4.1 研究內容
  4.2 研究目標
  4.3 關鍵問題
  4.4 技術路線
  4.5 關鍵技術
5 樣地設置與調查
  5.1 樣地選擇
  5.2 樣地設置
  5.3 植被調查
    5.3.1 喬木層調查
    5.3.2 演替與更新層調查
    5.3.3 灌木層與草本層調查
    5.3.4 凋落物層調查
    5.3.5 地表根系調查
  5.4 土壤調查
    5.4.1 土壤調查與取樣
    5.4.2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
    5.4.3 土壤化學性質測定
  5.5 環境因子調查
6 播種和植苗造林條件下植被恢複數量特徵
  6.1 演替階段的量化與識別
    6.1.1 研究方法
    6.1.2 演替階段識別評價指標體系
    6.1.3 基於主成分分析的演替階段的量化與識別
    6.1.4 基於灰色關聯聚類的演替階段的量化與識別
    6.1.5 基於DCA排序的演替階段的量化與識別
    6.1.6 演替階段劃分與識別結果
  6.2 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優勢種群數量特徵

    6.2.1 研究方法
    6.2.2 不同演替階段喬木優勢種群特徵
    6.2.3 不同演替階段灌木優勢種群特徵
    6.2.4 不同演替階段草本優勢種群特徵
  6.3 不同演替階段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規律
    6.3.1 研究方法
    6.3.2 不同植被恢復措施下不同演替序列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規律
    6.3.3 不同植被恢復措施下物種多樣性差異規律
  6.4 不同演替階段更新演替數量特徵
    6.4.1 研究方法
    6.4.2 更新樹種組成分析
    6.4.3 更新種物種多樣性分析
    6.4.4 主要更新優勢種更新數量分析
    6.4.5 主要更新優勢種重要值及生態位分析
  6.5 不同演替階段植被生物量及元素分配
    6.5.1 研究方法
    6.5.2 喬木林生物量及分配
    6.5.3 灌、草生物量及元素分配
    6.5.4 植物總生物量
  6.6 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凋落物數量特徵
    6.6.1 研究方法
    6.6.2 凋落物生物量及養分特徵
    6.6.3 凋落物水文特徵
  6.7 不同演替階段地表根系結構及分佈特徵
    6.7.1 研究方法
    6.7.2 地表根系結構特徵
    6.7.3 地表根系分佈特徵
  6.8 播種造林和植苗造林條件下植被演替程度評價
    6.8.1 植被修正演替度指數模型的建立
    6.8.2 播種造林和植苗造林植被恢復修正演替度指數
  6.9 小結與討論
7 播種造林和植苗造林條件下土壤發育數量特徵
  7.1 不同演替階段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變化規律
    7.1.1 研究方法
    7.1.2 土壤物理特性
    7.1.3 土壤水分變化特徵
    7.1.4 土壤滲透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7.2 不同演替階段土壤化學特性變化規律
    7.2.1 土壤pH值
    7.2.2 土壤有機質
    7.2.3 土壤全N、全P、全K
    7.2.4 土壤養分指標間的相關性
  7.3 播種造林和植苗造林植被土壤發育質量數量化評價
    7.3.1 土壤發育綜合評價指數的建立
    7.3.2 播種造林和植苗造林植被土壤發育綜合評價指數
  7.4 小結與討論
8 植被與土壤協同恢復機制的數量化研究
  8.1 物種多樣性與土壤發育因子的數量化耦合
    8.1.1 研究方法
    8.1.2 植苗造林條件下物種多樣性與土壤發育因子的耦合關係

    8.1.3 播種造林條件下物種多樣性與土壤發育因子的耦合關係
  8.2 地表植物和凋落物與土壤養分的數量化協同關係
    8.2.1 研究方法
    8.2.2 地表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養分與土壤養分的協同關係
    8.2.3 地表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養分與土壤養分的協同關係
    8.2.4 凋落物生物量、養分與土壤養分的協同關係
  8.3 地表根系與土壤發育的數量化協同關係
    8.3.1 研究方法
    8.3.2 根系參數與土壤發育特性指標的典型相關
    8.3.3 根系參數與土壤有機質、土壤全N的相關分析
    8.3.4 主要根系參數與土壤有機質、土壤全N的回歸模型
  8.4 天然更新與土壤發育的數量化協同關係
    8.4.1 研究方法
    8.4.2 影響幼苗密度的土壤發育因子主成分分析
    8.4.3 幼苗密度與土壤發育因子相關分析
    8.4.4 幼苗密度與土壤發育因子的通徑分析
    8.4.5 幼苗密度與土壤發育因子的逐步回歸模型
  8.5 植被-土壤生態系統協同效應現時評價
    8.5.1 現時評價模型建立的背景
    8.5.2 現時評價模型的建立
    8.5.3 現時評價模型的檢驗
  8.6 小結與討論
9 結論、討論與展望
  9.1 結論
  9.2 討論
  9.3 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