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當代中國科學史的方法論研究

  • 作者:郝新鴻
  • 出版社:社科文獻
  • ISBN:9787520114288
  • 出版日期:2017/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2
人民幣:RMB 7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郝新鴻著的這本《當代中國科學史的方法論研究》以科學史、科學哲學、STS及其新近發展為學術背景,以當代中國科學史的方法論研究為指向,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現實,特別是以李約瑟為代表的理性重建和以席文為代表的社會學重構兩種不同的研究範式進行分析與反思,並聚焦于「后李約瑟時代」實證主義科學觀逐漸淡出的現狀,對社會建構論框架下的社會學、女性主義、人類學等研究路徑進行分析與審視,剖析了當下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方法論根源、理論困境和現實危害。在此基礎上,從中國自身的科學傳統出發,借鑒國際STS後人類主義科學觀的實踐生成論思想和史學立場,力圖尋求能真正把握中國科學的實踐內涵與歷史發展的方法論路徑,以期超越內史和外史、西方與本土、傳統與現代等二元論的認識論框架,由科學史研究的方法論自覺,達到中國傳統科學現代重建的文化自覺。

作者介紹
郝新鴻
    郝新鴻(1976?),理學學十、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現為新疆大學中亞研究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科技哲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史、科學編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等研究。近年來聚焦于科學史方法論的相關研究,獲教育部、中國博士后等社科基金立項資助,在《科學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哲學動態》等專業期刊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研究成果獲南京大學、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獎勵。曾赴悉尼大學哲學與歷史研究學院訪學,師從STS代表人物Warwick Anderson教授;受邀參加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13th ICHSEA,2011)、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2nd ICHS,2015)、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2013、2014)、全國技術哲學學術會議(2016)、全同科學哲學學術會議(2017)等國內外學術會議,相關發言受到好評。

目錄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現狀
    三 思路與結構
    四 對相關理論的說明
第一章  李約瑟對科學史的理性重建
  第一節  西方科學史的理性重建
    一 規範編史學研究綱領
    二 科學合理性的編史學
    三 科學史的理性重建
    四 科學社會學的史學實踐
  第二節  李約瑟對中國科學史的理性重建
    一 「李約瑟問題」與SCC
    二 「顯影」理性:內在主義重建
    三 尋找「病因」:社會學的外部辯護
  第三節  李約瑟的科學史方法論
    一 內外史的全面結合
    二 普遍主義的一元科學觀
    三 歐洲中心論的再確認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二章  席文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第一節  李約瑟之後的反思與轉變
    一 西方學者對李約瑟的批判
    二 編史學立場的重要轉變
  第二節  西方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一 SSK的編史學主張
    二 科學史及其社會學重構
    三 社會建構主義的史學困境
  第三節  席文對中國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一 「文化整體」的社會建構論取向
    二 利益導向下的古代研究者
    三 中國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后李約瑟時代: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
  第一節  科學史研究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一 科學史中的「地方性路徑」
    二 多元文化的科學史觀
    三 人類學方法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
    四 女性主義視角對中醫的研究
    五 后殖民主義視角對中國技術史的研究
  第二節  文化相對主義的史學困境
    一 外史對內史的取代
    二 科學成為「文化傀儡」
    三 對普遍性與客觀性的解構
    四 陷入封閉的文化單元
  第三節  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現實影響
    一 社會建構論在全球造成的危害
    二 熱潮中自覺性反思的必要性
    三 警惕新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超越文化分水嶺:後人類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第一節  後人類主義的實踐轉向
    一 反思歷史敘事的二元結構
    二 走出二分法困境的理論努力
  第二節  後人類主義編史學:走向生成本體論
    一 本體論視域下的廣義對稱性原則
    二 操作性的編史學:異質性要素的共舞
    三 自然與社會的內生性:內外史的消解
    四 超越文化邊界:「地方性知識」的生成
  第三節  對中國科學史的啟示:走向實踐
    一 借鑒的可能性:中國古代科學的主客相融性
    二 一個醫學史案例:「和緩」醫學實踐的歷史生成
    三 算籌與籌算:蘊含實踐品質的物質文化
    四 吳文俊案例:「地方性知識」的互動與創新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結語
    一 鑒往還須知來,返本不忘開新
    二 「碎片」無法遮蔽整體,「偶然」不能掩蓋主流
    三 多元分離導致「以論代史」,交融互鑒創造生長空間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