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張壽祺集/東莞學人文叢

  • 作者:張壽祺|編者:羅志歡//戴程志|總主編:吳潤玲
  • 出版社:廣東人民
  • ISBN:9787218115566
  • 出版日期:2017/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57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張壽祺著的《張壽祺集》作為《東莞學人文叢》的一種,主要回顧東莞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壽祺先生的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等學科的學術研究歷程及成果,以及作者的師友交游文章、作者晚年的部分書法作品等。八十年代初,人類學研究的開展面臨新的局面,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實踐和對外交流都日漸豐富,1979年張先生與梁釗韜教授一起,協助籌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擔任相關學科的教學任務,並設置了專業方案、教學計劃和組織教師隊伍以及建系的論證報告。張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民族學、考古學理論和方法建構,諸如採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嶺南?民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還在?民族源及族屬、體質、語言、風俗習慣、經濟生活、政府對其的管理、族群互動與認同、社會歷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在相關的學術文章中區分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的概念區別,並對西方哲學的整體論加以分析和批判;等等。本書稿集中作者生前學術文章50余篇,並且包含了作者部分精美書法作品內容,對於系統的總結論述和回顧作者在中國人類學學科八十年代恢復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在學科理論及方法建構、田野考實踐方面所進行的開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介紹
張壽祺|編者:羅志歡//戴程志|總主編:吳潤玲
    張壽祺(1919—2003),廣東東莞人。194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1948年開始攻讀中山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人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考古學。先後任廣州市第一中學教師、廣東海南島海南師範專科學校講師、華南師範學院歷史系講師,1981年任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1985年晉陞為教授,並任廣東地名研究會學術顧問。多年從事中國古代史、民族考古學、農業考古學、太平洋考古與文化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曾多次到雲南、廣西、海南等地區,對當地苗、黎、瑤、回、侗等少數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進行實地考察。主要著作、譯作有《蛋家人》《海南島樂東縣番陽區黎族群體的變化研究》(與黃新美合著)、《關島全史》(與朱傑勤等合譯)等,並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農史研究》《人類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民族學
海南島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
關於侗族名稱的來源問題
解放前黎族合畝區農耕組織及其禮俗
海南島黎族農耕技術史探研
《海南島樂東縣番陽區黎族群體變化的研究》前言
《海南島樂東縣番陽區黎族群體變化的研究》後記
論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
——兼及對西方哲學「整體論」的分析和批判
論西方哲學「整體論」不能作為我們人類學的指導思想
——答「整體論是人類學的標誌」說者所雲
關於「民族考古學」形成的時間與因素諸問題
我國西南民族的「蘆笙文化」及其地理分佈
珠江口水上先民「蛋家」考
珠江口水上居民體質特徵的研究
《珠江口水上居民(蛋家)的研究》序
水上先民(蛋家)與廣東農業
蛋家人
人類學
從猿到人一些問題商榷
臘瑪古猿與人類關係的新證據
中國早期的人類學與中山大學對人類學的貢獻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學傳入中國考
《壯族體質人類學研究》讀後
廣州從化縣呂田區「本地人」來源辨
從化縣古粵人後裔「古裝古俗」考
粵西「標話」人群乃古代蒼梧族群遺裔考
——兼論其與侗族的關係
白鶴舞
中國壁犁的演進
民俗學
管埠婚俗記
廣州「十八甫」原是十八座村莊
——粵方言「烯」音地名的分析
關於廣州古南越音「地名」的一些問題
——並就「十八甫」原意答文化界所疑
民俗學的本體結構試釋
試談「民俗工程設計」
黔東南雷公山的茶
珠江三角洲民間婦女口頭創作初探
記一次接待海外親人的茶宴
——兼談廣州茶藝特色
粵語「阿白」考
論勞動號子
近百年來廣州茶座風情的變化
花山神話與花都傳統精神
美國芝加哥的唐人街
黃金涌高堂歌對唱六首
試論民俗形成的社會根源
論民俗學的本體結構

從民俗學考析廣州俚語「佬」字
歷史學
唐代的地震與勞動人民同大自然的鬥爭
中國古代取火方法考證
——並與閻崇年同志商榷
漢魏時期聞于中州的南方草木考辨
從自居易詩文看唐代園林植物的栽培和護理
舊石器晚期紅土隨葬及其原始宗教意識
仰韶文化「盤狀器」用途考
東漢時期南方地區家畜的飼養
游耕農業「點種」男女分工起源考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阮元主粵時措施辨
從廣東省歷史上的地震看乾旱與地震的關係
人物研究
明代傑出的治河專家——潘季馴
柳宗元與農業科學技術
幾位探索南方古猿的學者
——達特和布魯姆
幾位探索南方古猿的學者
——路易斯利基的一家
孔子與自然科技知識
記王寵惠先生
記一位早逝的天才史家張蔭麟教授
——《張蔭麟先生傳略》一文讀後補遺
人類學家梁釗韜教授的學術思想
史學家張蔭麟教授與他的《中國史綱》(上古篇)
業成於當代功澤及後世
——記曾昭璇教授
哲人已逝,業績長留
——記梁釗韜教授生前在學術上的貢獻
雜著
冬日的東江
日本南進聲中之雲南形勢
羊城的懷念
關於初中中國歷史新教師的業務進修問題
對於講授高中中國史第二冊「明初的經濟和政治」一章的一些意見
高初中中國歷史課本中「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文化」幾幅插圖使用的一些建議
廣東地震區劃初探
附錄
張壽祺教授論著索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